互联网人的遗憾有个名字,叫做——
“错失某某独角兽or大厂的早期offer”。
这种遗憾,一开始的样子是:
“我当时差点成为某团、某滴、某手的前XX号员工。”
后来演化成了:
“我在早期的时候拒掉过字节的offer…”
最近的格式是:
“我当年收到过DeepSeek的offer,我以为只是个小si募…”
这个话题,在西二旗的咖啡馆里出现频率可太高了,
仅次于“我有个创业想法”,和“你们厂最近C员了吗”。
其实,说这些话的大部分过得都还不错,基本都有着西二旗标准三件套:
大厂员工或者创业公司中高层、房贷每月还得起、偶尔还能去三亚拍拍照。
但每当有独角兽上市了,或者股市有点风吹草动,他们就会突然想起自己“错过”的那张offer。
一个互联网人,可能把自己错失的“前世今生”讲得头头是道:
“那会儿我刚毕业,XX公司给我发offer,期权池占比0.01%呢!”
“现在他们都上市了,那份期权得值多少钱啊…”
“要是当时去了,现在应该躺在马尔代夫晒太阳了吧?”
细品这些故事,你会发现:
西二旗的每个人,都与一个独角兽擦肩而过,
每个人都差点成为千万富翁,
每个人都本该住在海南的海景房里。
我感觉,如果把声称“差点加入字节的早期团队”的人都算上,字节的早期员工得有10万人。
在西二旗这个神奇的地方,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产品经理:“那会儿拼多多找我,我嫌弃他们是个不知名电商…”
工程师:“快手上市前我都准备去了,结果…”
算法:“美团最早找我的时候,我觉得送外卖能有啥前途…”
讲这些故事的时候,他们的表情都特别统一:
先是一脸惋惜,然后摇摇头,最后长叹一口气。
但我特别想说,那会儿你要真去了:
- 能扛得住创业公司的nineninesix吗?
- 能在公司困难的时候不离职吗?
- 能等到期权完全兑现的那一天吗?
更重要的是:当年的你,凭什么确定这家公司一定能成功?
201几年的北京,多少创业公司信誓旦旦说要改变世界,现在连名字都没人记得了。
人,果然在职业道路上,也会美化自己没走过的路。
就像相亲一样,催婚的时候觉得自己错过了好多对象;等结婚了才发现,好像也就那么回事。
在你感慨“我当年差点去了某某独角兽”的时候,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可能正有人在感叹:
“还好当年没去那家后来倒闭的公司。”
“幸亏当时没被期权束缚,要不然就错过更好的机会了。”
人生就像看不到分支的git,有时就是靠信仰一push。
所以还是好好搬砖吧,说不定十年后,
别人口中的“早期机会”,就是现在的你正在边后悔边做着的工作呢?
本文系“西二旗生活指北”原创
转载请标明出处
制作:编辑部
微博:西二旗生活指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