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的,看了《六姊妹》的原著,我脑子里就冒出一句话:有些人当妈,简直比当后妈还让人寒心!
刘美心对待女儿何家丽,不仅冷漠,甚至连最基本的母爱都吝啬。很多人以为她不喜欢家丽,是因为家丽不在身边长大,感情淡了。
可仔细读了原著,你会发现——事情没这么简单。刘美心对家丽的苛刻,藏着更深的原因。
01
算命先生一句话,让家丽成了“命硬”的替罪羊
故事开篇,刘美心对家丽的偏见,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家丽刚出生,算命先生就说:“这胎本来是个男孩,结果家丽赶着投胎,抢了先。”
这话听着荒谬,但对当时的人来说,可是句“金口玉言”。
尤其是刘美心,她本来就想要个儿子,结果生了个女儿,这女儿还被扣上“命硬”的帽子。
你说,她能不怨家丽吗?
家丽还不满周岁,刘美心就把她丢给婆婆何文氏,自己跟着丈夫跑去淮南援建。
别的母亲可能会牵挂孩子,可刘美心呢?
原著中说,刘美心丢下孩子八年,只偶尔来信,每两年过年或端午回去一趟,算起来,八年间家丽和母亲见面不到5次。
甚至后来家丽到了淮南,她都不认识哪个是刘美心,家丽认错人,冲隔壁的刘妈叫“妈”。
这一幕,是不是非常让人心酸?
其实,刘美心怨的不止是家丽,更是她对生活的无奈。
家丽的出生,打破了她想要儿子的期待,没有儿子,她就得继续生。
刘美心把心里所有的不甘都转嫁到这个孩子身上。可是,家丽做错了什么呢?
02
家丽爱哭、不漂亮,母亲的耐心早就用光了
刘美心对家丽的“嫌弃”,还体现在她对家丽性格和长相的评价上。
原著提到,家丽小时候特别爱哭,三天三夜不停歇。
而她上头原本有个姐姐,叫“家美”,不仅长得漂亮,还特别乖巧见人就笑。只可惜福薄,一岁多就跌进火盆,没了。
这么一对比,家丽自然成了“拖后腿”的那个。
再加上,家丽从小性格要强,倔得像头牛,说话又直,完全不像个“温顺”的小姑娘。
而刘美心呢?骨子里是个自私的人,喜欢谁就对谁好,不喜欢谁就直接冷着脸。
她对家丽完全没有耐心,甚至因为家丽多吃了点馓子,就骂她是“活土匪”。
刘美心的自私冷漠,把母女之间的距离越推越远。
03
不仅仅是不在身边长大,而是根本没有“妈妈式的爱”
很多人觉得,家丽和刘美心的关系不好,是因为家丽从小跟奶奶长大,和母亲的感情淡了。
但这只是表面原因,真正的问题是,刘美心从未把家丽当成自己的孩子,甚至还会“吃醋”。
这听起来很荒唐,但原著里有一个细节特别扎心:
家丽和奶奶关系特别好,奶奶会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家丽。
可刘美心不仅不感激,还会偷偷带着小女儿老六,买了鸡蛋,到隔壁刘妈家吃炖蛋,却不给家丽和其他姐妹留一点。
你说,这像是一个母亲能做出来的事吗?这分明就是明目张胆的偏心!
家丽从小就得不到母爱,还得去照顾妹妹们,替母亲分担责任。
刘美心这种“自私型母爱”,只是一种控制欲,根本称不上真正的爱。
04
没有好母亲,哪有好女儿
原著里有很多细节都体现了母女之间的矛盾。
这种互怼的关系,反而让人觉得她们更像姐妹,而不是母女。
其实,家丽骨子里是善良的,她对家里付出了很多,也从来没想过和母亲争什么。
可刘美心却始终把她当成“对立面”,甚至还会和她较劲。
有人说,“母爱是本能,但好母亲是学出来的。”
刘美心显然没有学会如何做一个好母亲,她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家丽身上,却从未真正理解过这个孩子。
在原著,家丽在父亲面前说母亲太能吃,被奶奶教训:“应该像个做女儿的样子!”
家丽哭着说:“在老家的时候都说我是孙女,现在突然又说我是女儿,我不会做女儿,我不做女儿。”
家丽的哭诉,听得让人心疼。她虽然看着虎,但始终缺乏父爱母爱。
她的坚强,其实是逼出来的,因为她知道,父母不在身边,只有靠自己,才能立起来,才能撑起这个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