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真相,从当下的经济数据,我们能够得出一个令人揪心但又无比真实的结论:以目前的就业人口数量,足以支撑我们的经济正常运转,甚至实现稳步增长。倘若我们舍弃高增长的发展节奏,那就意味着当前未能成功就业的人口,其背后的经济价值正趋向于零。此时,就业会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福利,而福利的属性决定了被剩下的人,即便找到工作岗位,其收入也会极其有限。想要打破这种局面,就必须找到一条新的增长曲线,以此容纳更多的就业人口。趋势在哪?怎样把握?这便是我们今天的话题。
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自动驾驶,每当我们面对新技术,都会有人说一大批人要被淘汰了。但同时,也会有人觉得,虽然新产业会让旧产业的劳动人口失业,但也会新增许多岗位。这个观点最早是由凯恩斯在 1930 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
这证明,仅从宏观层面来看,这个结论准确无误。比如电商的出现虽然挤压了传统百货的生存空间,但与此同时,物流、客服等行业的崛起也创造了众多新的就业岗位。但这个观点的正确性仅局限于宏观层面。因为一旦把目光聚焦到微观,我们就会发现新岗位和旧岗位所接纳的并非同一批人。当年被电商挤回家的百货从业者,并没有成为所谓的物流人和客服人。因为新产业只要年轻人。
这个问题从 18 世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就一直存在。而我们如今所面临的难题堪称史诗级,因为这是人类社会首次面临 10 亿级别人口的产业升级,所以单一的办法无法解决问题。破局之道必定是一套组合拳,这套组合拳包含了三个维度,分别是转移支付、对内分流以及对外输出。
我们先说转移支付。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的产业升级可以视为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让利的一个过程。说白了,生产袜子的企业被关闭,换成生产芯片的企业,不一定是袜子卖不出去了,而是生产芯片对社会而言效率更高。那么袜子厂的工人就应当得到一定程度的补贴。
比如当年给农民减负,其实就是一种财富的转移支付。而如今也是如此,只不过这次换了个名字叫“防返贫”。然而,其基础性的定位也决定了它必然是以隐性的方式运作。倘若你不是特别贫困,可能根本感受不到。
第二条路是对内分流。从 24 年的经济数据能看出,第一产业规模太小,第二产业门槛过高,只有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的第三产业能拿来分割。
所以,从教育层面的分流到官方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本质上是想让被淘汰的旧产业从业者,有机会转向围绕新产业衍生出的生产性服务业或者基础服务业,这也是近期一直推动家政行业的原因。而家政仅仅是个开端。为了把蛋糕做大,从而能够承载更多就业人口,第三产业将会是未来调控的重点发力领域。
最后一条路则是我们最大的增量,那就是对外输出。产业升级的背后,意味着低端产业的过剩与淘汰,向新兴市场输出是每个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与低端产业出口相匹配的,是低端就业人口的输出。90 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产能过剩成为日本内部最大的问题。
恰逢此时,我们需求旺盛,因此,我们成为日本当时最大的输出市场之一。从商品到生产线,甚至是技术人员,日本可谓是一并出口。那个时候,大量的日本技术人员来到中国,假设当时没有我们这个庞大的市场,这些人在日本国内,很多都会被淘汰。
从本质上讲,中国品牌也会和当年的日企一样,在亚非拉世界遍地开花,一并走出去的,也会有众多就业人口。而且从近期我们在外部的动作能够看出,这条路线今年要开始加速了,因为随着走出去的人和企业越来越多,让这些人安全地把钱带回来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从当前的结果来看,倘若你不在产业升级的快车道上,那么你大概率处于产业淘汰的车轮之下。而作为普通人,未来的选择无非三种,要么放弃,要么投身第三产业,要么海外出征。当然,极少数人也会发现,这三条路线之中蕴含着诸多机会,这个我们后面接着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