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健康专家常会对感冒患者建议补充高剂量维生素C,说大剂量维C对感冒有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这个观点流传已久,到底是不是靠谱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说法的来源。
1954年、1962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化学家Linus Carl Pauling,在其1970年出版的《维生素C与普通感冒》一书中,最先宣扬了此观点。此后,Pauling教授在其一生中对于维生素C可谓是一往情深;他不仅认为维C对感冒有助,而且还开展了维C对癌症、小儿脑损伤、心血管等疾病的治疗研究。
维C受到民间热捧,也和Pauling教授分不开。上世纪70年代,Pauling在众多场合推销维生素C,称能防治感冒、癌症、心脏病,还可以抗衰老。由于Pauling身份特殊,观点影响了很多民众,美国国内一度出现“维生素C热”。
Pauling本人每日至少服用12克维生素C,如果出现感冒症状,他会把服用剂量提升到40克,并称出现感冒症状后服用、有神奇效果,“顿感精神日佳,也不感冒了”。在Pauling的影响下,大约有5000万人加入到狂热追求维生素C这一“保健品”的行列中,维C销售量直线上升,价格涨了3倍、还供不应求。
在我国,维C对感冒有帮助的说法得以广泛传播,缘于诸如安利之类的保健品机构推广其维C类产品时的宣传。
尽管Pauling教授在业内有着极高的威望,但科学毕竟不是个人崇拜;他对维C类产品时的推崇一直未得到医学界和营养学界的普遍认可。早在其《维生素C与普通感冒》一书问世之后不久,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就曾明确指出:“尚无科学证据,而且没有重要的研究可以表明维生素C具有防治感冒的作用。”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对于大规模的“维C热”也提出过批评,说荒唐可笑。更有专家进一步具体指出:Pauling教授观点是在体外研究或在人体缺乏维C的前提下得出的,对绝大多数并不缺乏维C的健康人来说,维C治疗感冒没有科学依据。
科克伦协作组织(Cochrane Collaboration),是一个由研究人员和卫生保健专业人士组成的全球性的独立非盈利组织,专门针对公共卫生政策进行严格的科学审查。2007年7月,Cochrane Collaboration的研究人员发起了一个有1.1万人参与的研究,进行了30多项统计分析,最终的结论是:对普通人来说,服用维生素C防治感冒没有任何效果;为了防治感冒而服用大量维生素C完全没必要。
澳大利亚学者也做过同类研究。2007年7月18日,Harri Hemila、Elizabeth Chalker、Bob Douglas联手发表的一篇题为《Vitamin C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the common cold》的论文中,给出了其研究结果。三位学者的实验覆盖1.13万人,9649人次的感冒被囊括进来分析,分29个比较组检验了“感冒持续时间”。结果显示,预防性给予维生素C对成人及小孩都可缩短病程,成人可缩短8%,小孩可缩短13%;出现感冒症状后才开始服用维生素C的试验组,跟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
时至今日,在我国的维C类药物的说明书里,也看不到预防和治疗感冒的功效的说明。不过,也有人认为之所以服用维生素C没有效果,是因为剂量不够。1981年,美国的Robert Cathcart医师发现用腹泻测定人体的维生素C饱和量的方法。口服过量维生素C会产生腹泻。腹泻显示人体所有器官的维生素C到达饱和。
正常的人维生素C饱和量是每天4-15克。有病的人维生素C饱和量大幅增加,病情越严重,维生素C饱和量越高,甚至可以高到每天200克。每天口服略低于饱和量的维生素C,是治疗各种感染疾病的验方。
Robert Cathcart医师曾用饱和量维生素C的方法,成功治愈7000例感冒、流行性感冒、非典型肺炎、急性肝炎、单核细胞增多症(昏睡症Acute Mononucleosis)、干草热、气喘病、外伤、手术创伤、烧伤、背痛、关节炎、猩红热、泡疹、带状泡疹等症。
他的方法解决了60年来使用维生素C治病的争议,就是维生素C治病的剂量问题。以前许多实验显示维生素C无效,是因为剂量没有达到维生素C饱和量的缘故。但是,这个观点仍然没有得到业内普遍认同。
传统上,大家认为维C毒性很小,即使口服过量,也仅仅会轻微恶心、呕吐、腹泻等等。但近年来的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证明,长期过量服用维生素C,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
美国加州大学报告,凡想增加对感冒抵抗力而长期服维生素C的人,其体内维生素C的含量反而减少。这是由于大剂量服用改变了体内维C的调节机制,加速了维C的代谢,一旦停用、可招致停药反应,出现早期坏血病症状。
生长期儿童用大剂量维生素C,日后更易患骨病。试验表明,健康人每天服用超过1克维C便可致血尿酸增高、可能诱发痛风;每日口服维C剂量4克,一周后,可能引起血液里草酸盐和半胱氨酸盐增高、形成尿路草酸钙结石和肾结石。
其他的风险还有:大剂量维生素C可对抗肝素和双香豆素的抗凝血作用,导致血栓形成,加速动脉硬化;大剂量维生素C可降低妇女的生育力,且影响胚胎的发育;高浓度维C静脉注射,可产生严重溶血反应……
维他命C属于酸性物质,摄入大剂量维生素C可引起胃酸增多、胃液反流、腹胀、腹泻等胃肠功能紊乱;每日超过3克,即可刺激肠胃黏膜,使肠蠕动增加,引起腹部绞痛与腹泻。
摄入大剂量维生素C可使其尿中排出量增加,其还原性可产生尿糖的假阳性反应,有碍于糖尿病患者的诊治与确切掌握降糖药物的剂量。
维生素C与含有维生素B12的食物同时摄入,可破坏相当量的维生素B12,而维生素B12大量破坏后,使人易患贫血。
2009年,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了一则消息,美国Memorial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研究显示:和没被注入维C的小白鼠相比,一系列抗癌药物在被注入了维C的小白鼠体内、对癌细胞的杀伤力减少了30%至70%。其后进行的化疗测验也发现,被注入了维生素C的小白鼠体内的癌细胞生长更快;而另一项研究中发现,维生素C可干扰5种抗癌药物的疗效,令癌细胞生长更迅速。
也有消息宣称:Pauling助手Arthur B.Robinson博士曾在实验时发现,Pauling推荐的每日5到10克维C用量让小白鼠患皮肤癌的几率增加一倍。不过,当他向Pauling报告这个结果后竟遭到解职,实验动物和数据均被销毁。
如前所述,医学界目前对于能否使用维生素C治疗感冒,尚且没有一致的看法。不过,没有异议的是,维生素C用于治疗坏血病的效果。
维生素C也抗坏血酸,最初发现时主要就是防治坏血病的。坏血病,是几百年前人类就知道的疾病,曾视为不治之症、死亡率很高。坏血病开始时的症状是四肢无力,精神消退、烦躁不安,做任何工作都容易疲惫,皮肤易红肿,病人觉得肌肉疼痛、精神抑郁。接下来就是,脸部肿胀,牙龈出血、牙齿脱落,口臭;皮肤下大片出血(看来像是严重的打伤)。到最后,发展成严重疲惫、腹泻、呼吸困难、骨折、肝肾衰竭而致死亡。
坏血病曾经在远洋航行的水手中非常普遍,也流行在长期困战的陆军士兵、长期缺乏食物的社区、被围困的城市、监狱犯人和劳工营等……诸如此类,缺乏新鲜水果和蔬菜人群中。
- 1497年7月9日到1498年5月30日,葡萄牙航海家Vasco da Gama发现绕过非洲到达印度的航线,160个船员中,100多人死于坏血病。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Fernão de Magalhães率领船队从南美洲东岸向太平洋进发。三个月后到达目的地,200多人、活的只剩35人。
西班牙征服墨西哥的Hernándo Cortés将军,在1536年占领下加州Baja California后,因为水手多数患坏血病而不得不回师。
1577年,一艘西班牙大帆船漂流在马尾藻海海面上,发现时所有的船员都死于坏血病。
1747年英国海军医官James Lind发现12个坏血病海员中,吃新鲜柑橘水果的两人在6天内都好转,其它人病情依然。
1795年,英王御医Gilbert Blane担任英国海军医疗委员会委员,采信了James Lind的结论,让海军官兵每天都饮用3/4盎斯柠檬汁,这让英国海军坏血病病例大幅降低、战力倍增。
1912年,波兰裔美国科学家Kazimierz Funk综合前人成果,发表了维生素的理论。他认定自然食物中有四种物质可防治夜盲症、脚气病、坏血病和佝偻病。这些物质被称为“维持生命的胺素(Vitamine)”。
拉丁文的vita意思是生命,Funk开始以为这些物质都含氮或胺基,所以用了胺素Amine的结尾;后来发现有些物质并不含氮,所以改称为Vitamin,中文译作“维生素”或“维他命”。Kazimierz Funk说的四种物质分别被称为维A、维B、维C和维D。
最后说一个案例。
我国大科学家钱学森和前文中的Pauling(鲍林)有着多年的友情,并对鲍林的观点深信不疑。301医院大夫对鲍林的观点持慎重态度,不主张钱学森大剂量服用维生素。但钱学森托人自购了维生素C、B、E,大剂量服用。钱学森自称,他的心血管功能不错,就是由于大剂量服用维生素的效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