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家都在谈论消费降级。那作为实体企业的从业者,怎么看待消费降级这种现象?
其实我不太赞同消费降级这种说法,应该说消费是在换维度。确实当下我们面临的某些客观环境没那么乐观,大家相对会更保守一些,但这不意味着就是降级,这里面其实是消费态度和消费思维的一次转变。
咱们中国人经历了快速增长的阶段,如今对于物质已不再匮乏。在整个环境乐观积极时,大家愿意进行提前消费或者彰显性消费。因为在那样蓬勃向上的环境中,需要刻意去链接更多外部环境,在群体中彰显自身价值,所以那时彰显性、极限性的消费会比较多。
但当环境一般时,会从原先的彰显性、浮夸甚至不必要的消费回归到理性和务实。这时对于品牌本身价值的判断会产生变化,但这并非降级。我觉得恰恰是消费思维在升级,讲究求真务实,追求好东西且要有性价比。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以前可能觉得有意义,如今可能觉得意义和价值不大。所以这不是降级,而是消费理念的换维度。
换维度之后,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理解用户需求。一个人的需求分几个层次。首先是基础的生理生存,要满足日常生理生存。由于经济增长和消费,大家普遍不缺东西时,会越发重视自身健康,所以对产品健康安全的需求会愈发迫切。像这两年饮料和食品的健康化趋势,很多就是源于此,这是生理性的。
其次是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要彰显何种身份,这属于社会生存。前面提到在积极高速发展时,可能更需要给自己贴标签来彰显。当环境相对收缩时,对这方面的关注度可能就没那么高了。所以此时社会性生存中彰显面子的部分可能会下降。
还有就是精神生存,更多体现的是内心的情感、情绪等方面。所以这是精神生存。或许在当前环境下,对这部分的需求没那么急切。
所以对于一个品牌来说,首先在物质层面和功能层面,要朝着健康、安全、高性价比的方向转变。其次,在社会价值层面,面子需求、身份需求这部分可能在弱化。另外关于自身精神、情感、审美等与内心世界相关的这部分价值,要将其强化放大,而且一定是偏碎片化的。因为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不同,所以会导致整个消费品呈现碎片化,也就是细分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