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测试》
“目标识别与人工智能”
专题征文
《中国测试》创刊于1975年,由中国工程院高洁院士担任总编,杨杰斌研究员担任主编,谭久彬等12位院士及全国重点高校、科研机构100+专家担任高级顾问及编委。《中国测试》深耕计量测试领域多年,始终秉持提升期刊质量、助力科学发展的宗旨,肩负着传播科学思想、推进文化交流的重任,近年来期刊各项指标有了大幅增长,连续五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持续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Q2区),在我国计量测试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各项评价指标均居计量学类核心期刊前列。期刊致力于追踪新成果、交流新技术、传播新方法,旨在推动测试技术创新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国家先进测量体系,在全方位展示测试技术学术特色和水平基础上,打造一流专业期刊和知识共享平台。
目标识别与人工智能泛指应用计算机视觉、机器视觉、模式识别,以及以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迁移学习等为代表的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给定场景中目标的智能定位和识别任务,其应用场景涵盖智慧交通、医疗健康、智能制造、环境监测、精准农业、航空航天、军事应用以及智慧城市等。近年来,随着视觉处理、数据驱动、人工智能模型等技术的迅猛发展,目标识别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仍有一些实际问题尚未解决,例如复杂环境下的目标特征提取、目标的遮挡与重叠、跨媒体感知、多模态融合、小样本和小目标问题、可解释性学习、目标跟踪中的模型漂移与重检测、网络端到端优化等。
为促进解决上述问题,深入交流和探讨目标识别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技术、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推动目标识别与人工智能的理论、应用、技术的发展,《中国测试》期刊拟于2025年6月推出“目标识别与人工智能”专题,特邀东南大学宋爱国教授、南京邮电大学丁飞教授、陆军工程大学张婷婷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张雷副教授等联合担任“目标识别与人工智能”专题特约主编。
诚邀从事目标识别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踊跃投稿,共同探讨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广泛交流,共促发展。
一、征稿范围
本次征稿以“目标识别与人工智能”为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综述:对特定领域目标识别技术的发展脉络、应用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梳理总结,输出研究综述。
2. 新型算法与模型:研究创新性的目标检测与识别算法,如设计新型目标识别模型、智能系统或装备、应对小样本和小目标场景等,以提升检测精度和效率。
3. 多模态融合:探索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数据进行目标检测与识别,以及研究如何融合不同模态信息来提高识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目标态势分析与研判:提取目标对象在某场景、网络或系统中的活动规律,如终端入网行为、上网业务特征、网络流量识别等,基于数据研判模型开发智能化应用服务,精准分析目标态势,或对异常行为精准识别。
5. 应用场景深化:针对特定行业或领域,如自动驾驶、动作检测与识别、缺陷/异常检测、医学/遥感图像分析、视联网系统优化等,深入挖掘目标识别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
6. 实时性与效率:解决目标识别领域的实时性问题,提高算法在处理海量数据、跨媒体感知、多模态融合时的速度和效率等。
7. 新兴领域应用:研究目标识别与人工智能技术交叉融合的新兴领域,如低空物联网、算力调度网络、航天航空等。
8. 其他相关技术。
二、文稿要求
研究性论文:引言应体现出文章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设计和方法叙述清楚,结果用图表的形式清晰详实地呈现,论据充分支撑全文的论点,结论表述简洁明确。
综述性论文:围绕本专题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具备全面的陈述和深入的评论。
文稿应属于作者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数据真实可靠,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推广应用价值;应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或会议上发表或宣读,并且在其他刊物或会议的审稿过程中,不存在一稿多投问题。
投稿方式:登录本刊官网(www.chinamtt.cn)在线投稿部分,注册后按提示逐步操作完成,专题文稿请在投稿系统的备注栏标注“目标识别与人工智能专题”字样。
三、重要日期
征稿截止日期:2025年5月30日
计划刊出日期:2025年6月30日
四、联系方式
编辑部电话:028-84404872/84403677/84406505
编辑部电子邮箱:zgcsjs@163.com
中国测试杂志社
2025年1月
专题特约主编简介
专题特约主编——宋爱国
宋爱国,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和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仪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委员、总装备部载人登月重大专项专家组专家、载人航天技术预研专家组专家、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新技术专家组专家、国家特种机器人标准委员会委员。2004年5月至2019年12月为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现为东南大学电仪控制学部主任、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面向空间探测、核电安全、康复医疗、助老助残等领域的需求,长期从事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力触觉交互、智能感知技术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项、国家863高技术项目10项、国家973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与面上项目6项、载人航天预研项目6项等重要项目60余项。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3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以及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6项等。发表论文4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编写特种机器人国家标准6项。
专题特约主编——丁飞
丁飞,南京邮电大学教授,现代邮政学院副院长,智慧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宽带无线通信和物联网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通信学会物联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伦敦大学学院访问学者,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资助对象。主要从事群智感知、智能计算和模型预测控制等领域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项目、教育部科研基金、智慧江苏建设重点示范工程、江苏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江苏省信息化试点工程、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等科技项目16项。主持完成中国科学院、中国移动、南瑞等创新项目3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先后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8项。
专题特约主编——张婷婷
张婷婷,陆军工程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博士后,首届江苏青年女科学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研究领域为无人系统智能指挥控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委基础加强计划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中科院一区、CCF A类期刊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网络信息体系能力演化分析方法》,授权国家/国防发明专利14项。担任ICUS、ICGNC等国际会议委员,并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AAAI等电子信息领域多种国际期刊和会议审稿人。
专题特约主编——张雷
张雷,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担任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理事、江苏省通信学会物联网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人工智能CCF A类会议AAAI程序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普适计算、边缘计算等方向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计划等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在国际权威期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含ESI高被引论文5篇,谷歌学术引用2500多次。担任ACM TKDD、ACM TECS、IEEE TMC、IEEE TNNLS、IEEE TSP等期刊审稿人,曾荣获Elsevier出版社Signal Processing和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杂志“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in Reviewing”以及英国皇家物理学会“IOP Trusted Reviewer”称号。
【征文】
【期刊】
【科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