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锋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近日向法院提起公诉的一起职务侵占案,居然是公司女会计虚设自己9岁儿子为包工头,连续多年冒领2200多万元。这个案件,再一次用事实证明,不论是什么机构,对任何岗位监督一旦缺失,都可能让违法犯罪人员有空可钻。轻则给单位带来损失,重者还将危害社会。
事实上,这个冒领公司2000多万的汤某,自2013年大学毕业后就到某知名公司任会计。或许是前期工作得到了领导的信任,在公司工作四年后,也就是2017年,她所在公司引入第三方劳务公司作为支付家装工人工资的公司。汤某发现“每个月进行支付时,公司会先将工人名单发给汤某,待其核对完毕后”,将“名单发给第三方公司进行汇款支付”,有机可乘。也就是发现两边公司互不知情,只有她在其中核对的漏洞,便“试着将自己9岁儿子小甲的名字,添加进待支付的工人名单,并以‘施工队长’的名义冒领了一笔工资”。
第一次冒领成功,以及感到如此而为很难被人察觉,汤某便一而再再而三的将自己儿子冒充“施工队长”,持续多年多次冒领工资高达2200多万元,再通过ATM机转款到自己银行卡,用于“购买银行的基金产品和保险”,以及“出国旅游及日常开销”。及至2024年8月,时间跨度长达七八年之久后,公司在内部对账时,发现有一笔约50万元的出账不清,而汤某直接通过本人银行卡将疑问资金退回公司后,才发现问题所在。而汤某不得不“在公司监察部长的陪同下前往公安机关自首”。
尽管汤某利用财务管理漏洞以未成年儿子名义冒领2200多万一案发生在一家公司,但由此及彼可以发现,如果一家单位对各项工作缺乏监管,就有可能给某些岗位的人员涉嫌违法给予便利。
近几天青锋连续关注的12306预售第一天几乎趟趟列车都是候补,而在开车前不少车次显示都有票可购,以及显示可购票的不少是高价位票等问题,在网友中引发极大反响。其中有网友通过微信给青锋提供信息称,他之前“也对预售和实名制情况下票贩子能购到票的情况迷惑不解”,但自他“前不久与铁路系统的人员交流,特地就此事向他们请教了一下”后得知,是“票贩子与售票人员合作,票贩子提前使用他人身份证号买好票,如有人找他们买票,他们一边放票,一边请售票人员锁定票,卖给买票人”。由此网友认为,“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到临近发车当日反而有票,因为票贩子要卡住免费退票时间把多余的票退掉”。
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网友所说是否真的存在,但至少说明很有可能有网友所说的情况存在,或者说从某些方面提醒铁路方面,在利用大数据对旅客走向进行分析,并根据大数据分发票源之时,是否应该对频繁购票又频繁退票的人员进行监控,将其列入限制名单,以及对抢票软件做技术限制,让真正外出的人员在第一时间内能够购到票,按时出行,而不是要求旅客“候补、候补、再候补”,让旅客一直处在焦急等待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