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二):历史沿革2
6.孝武改革
元嘉三十年(453年),刘义隆在赐死其弟刘义康后,为保护太子安全,大力加强太子东宫军队的力量。但不久就发现了太子刘劭和始兴王刘濬通过巫蛊咒死刘义隆的事,刘义隆欲废刘劭,赐刘濬死。但由于刘义隆迟迟决定不了新任的太子人选,更将决定实行废太子和杀刘濬的计划告诉了刘濬的生母潘淑妃,潘淑妃密告给刘濬和刘劭。于是刘劭利用东宫所统万余精兵,抢先一步,于当年二月二十日,趁夜起兵入宫杀了刘义隆,当日便称帝,宠任和重用自己过去的东宫心腹将帅,更大肆清除和诛杀不归附自己和过去有宿怨的大臣和宗室。
同年三月,武陵王、江州刺史刘骏依靠元嘉后期在雍州境内招募流民组建的雍州地方伐蛮军的力量随即起兵讨伐刘劭,并获得各方军镇的支持,先后攻克南洲,栗州等地。四月二十七日,刘骏在建康城南的新亭登位称帝,恢复元嘉年号。刘骏即位次年改元“孝建”,其私人生活极不检点,颇受后人诟病。但他在位时期也对当时制度进行了多项改革。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撤除“录尚书事”职衔,并分割州、郡以削弱藩镇实力,并开始以中书舍人戴法兴、巢尚之、徐爰等人处理中枢机要事务,形成后代所谓“寒人掌机要”的政治局面,孝武帝的集权化统治也被史书称为“主威独运,官置百司,权不外假”。孝武帝同时重用江东寒门沈庆之与伧荒北人柳元景,开启吴兴沈氏与河东柳氏攀升为南朝高门的起始之路,并开创南朝寒门、寒人以军功升为三公的先例。改变了宋文帝朝过度偏重侨姓高门的现状,试图将各种新兴的政治力量整合进政权。在中央官制上,孝武帝设置二吏部尚书、取消五兵尚书,将人才官员的铨选大权彻底收归皇帝手中;创立御史中丞专道制度,以提高和恢复御史中丞的地位,从而加强对吏治的整顿。同时他还削弱东宫官属、加强皇宫禁卫,扩充中央禁军的力量,创立直閤将军制度,复置卫尉,从制度上彻底改革了中央禁卫体系。更开始以制局监分领军之权,进一步强化了皇权对军队的直接控制。
地方上,刘骏还通过改置州镇的办法削弱地方势力。将扬州分为扬州及东扬州二州;将东晋以来废置不常的湘州(治今湖南长沙市)最后稳定地设立起来,分统原荆州所统长沙等八郡;后又分荆州、湘州、江州、豫州共八郡置郢州(治今湖北武汉市),横跨数州之间;东晋以来,雍州侨置于荆州之内,无实际统治区域,宋文帝曾分荆州襄阳等五郡归雍州统辖,治襄阳(今湖北襄阳市),刘骏又进一步分荆州郡县充实雍州无实土的侨郡县,使雍州重镇形成,荆州因此再也不能发挥其昔日威胁建康朝政的影响。刘骏还委任寒人担任州镇军府掌管文书的典签,他们负责监视州镇长官,并拥有随时将情况直接报告朝廷的权力,州镇起兵反抗朝廷的可能性大大削弱。
经济上,推行土断,罢免侨户,抑制兼并,开禁江海田塘,赦免军户和奴婢,奖励养马,限制士族封山占水,设立台使,改铸钱币整顿货币流通混乱的问题,并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更始行检籍政策,把与商人等通婚、私下经商的士族,一律开除士族资格并黜为将吏。对那些被开除士籍,却不肯服役逃亡对抗朝廷法令的人员,甚至改用军法处置,抓到就斩杀,开南朝检籍政策之先声。
军事上,罢除军户制,恢复秦汉以来的“征兵制”以逐步取代汉末时兴起“世兵制”。同时鉴于元嘉末年刘宋北伐惨败的教训,他大力滋养战马,有意训练骑兵,以加强军备,并在部分适合养马的州镇实施奖励养马的政策,又“练莞训旅”加强对军队的训练,同时接受垣护之的建议将青州州治由远离前线的东阳城移并到第一线的历城与冀州并镇以巩固边防。
文化上,弘扬儒学,建造孔庙,自东晋南渡江左以来被废绝的祭祀孔子的典礼又重新恢复,同时进行了系列的礼制改革,以恢复礼乐制度。对于佛教,他一方面支持和弘扬佛教,礼敬高僧;另一方面又整肃沙门,建立僧官制度,利用僧官管理僧众,实现了朝廷对佛教徒的控制,以防范僧尼干预军政事务,沙汰无品行的僧尼,整顿佛教不正之风。孝武帝的上述积极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与货币经济的深化。
孝建元年(454年),臧质阴有异志,企图假借刘义宣之手来颠覆宋朝,于是鼓动刘义宣叛乱。叛乱爆发后,很快被柳元景、王玄谟等人平定。大明三年(459年),孝武帝又借机派沈庆之等迅速平定坐镇广陵的竟陵王刘诞。孝武帝在位时期,虽有刘义宣、刘诞之乱,但都很快便被平定。同时,孝建三年(456年),孝武帝又实行“青冀并镇”巩固边防,因此其统治的11年是相对安定的时期。在对外军事上,大明二年(458年)北魏文成帝拓跋浚遣兵进犯刘宋青、兖二州,孝武帝以颜师伯为青州刺史,调积射将军殷孝祖赶赴前线,又派遣司空参军卜天生率领大军等会师,一起抗击北魏大军,成功击溃魏军,并趁胜收复了济水以北的部分失地。此次宋魏青州之战,是宋自文帝的三次北伐失败以来对北魏取得的首场大胜。
大明四年(460年),孝武帝又遣军在北阴平一带,再度击溃北魏军。孝武帝虽在其在位期间,军事上几次小胜北魏,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改革举措,但同时其本人生活上的骄奢腐败颇受传统史家诟病。特别是在他统治末期,一改前期的息兵简政的风格,开始居傲自满、好酒奢靡、大兴土木、滥用民力,加重了百姓负担。孝武帝为解决刘义隆执政时期频繁让“宗室出镇重要州镇”,导致地方宗室力量过强的问题,推行了一系列贬抑和削弱宗王势力的措施,同时残酷镇压和诛杀部分实力较强但又不服他的宗室,将南平王刘铄、竟陵王刘诞、武昌王刘浑、海陵王刘休茂杀死。虽然确实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为其死后十几年间宗室激烈内斗埋下隐患。大明八年(464年)五月,刘骏病死,庙号世祖,谥号孝武皇帝。太子刘子业即位。
7.内斗频繁
刘子业即位初期,朝政由顾命大臣刘义恭、沈庆之、柳元景、颜师伯、王玄谟五人和内廷中枢大臣戴法兴、巢尚之等人共同把持。但不久,沈庆之、王玄谟遭到辅政集团孤立排挤,戴法兴与刘义恭等人结成同盟,威福自专,更打压和贬黜吏部尚书蔡兴宗。
永光元年(465年),早已对辅政集团不满的刘子业借事赐死戴法兴,转调巢尚之,削夺和架空颜师伯等人的权力。刘义恭、柳元景、颜师伯等人暗中谋划废立,却被沈庆之告发。于是刘子业自率羽林兵讨杀他的叔祖太宰、江夏王刘义恭,并杀其四子,杀柳元景并其八子、六弟及诸侄,又杀颜师伯并其六子,又遣使诛杀江夏王刘义恭的世子湘州刺史刘伯禽。清除辅政集团后的刘子业不仅未能安定政局,反而日渐暴虐狂悖。对大臣说打就打,如对待奴隶。之后又杀新安王刘子鸾,杀其母弟南海王刘子师及其母妹。又要杀徐州刺史义阳王刘昶,刘昶逃奔北魏。又杀会稽太守孔灵符、宁朔将军何迈,杀三朝元老大臣沈庆之。湘东王刘彧、建安王刘休仁、山阳王刘休佑,都是刘子业的父辈。刘子业把他们皆聚之建康,拘于殿内,任意折磨。刘子业作恶多端,朝臣惴惴不安,左右也都终日战栗,各有异志,中外骚然。
永光元年(465年)十月,湘东王刘彧与其弟建安王刘休仁,心腹阮佃夫、李道儿、王道隆等共谋弑君,并暗中联络刘子业的左右侍卫寿寂之、王敬则、姜产之等人伺机发动政变。于当年的十一月二十九日,在华林园趁刘子业在竹林堂前与巫师射鬼之际,将他弑杀,刘子业史称前废帝。刘休仁等人随即奉迎刘彧入宫即帝位,即宋明帝。
刘彧弑君称帝前的一个月,江州长史邓琬和雍州刺史袁顗,以废昏立明的名义,拥戴孝武帝第三子,年幼的江州刺史刘子勋,号召四方讨伐建康的刘子业。刘彧抢先一步杀掉刘子业称帝后,泰始二年(466年)二月七日,袁顗等人拥立刘子勋(时年十一岁)登基为帝,年号义嘉。刘子勋登基后,果然获得各地宗王、方镇的支持效忠(因为当时出镇地方的宗王,都是孝武帝的幼子),使得刘彧政权的号令,不出建康城外的百里之地。更险恶的是,刘子勋与各方镇都谴责刘彧篡位自立,纷纷出兵从四面八方讨伐建康。当时刘彧的弟弟们都在中央,支持兄长即位;孝武帝的儿子们则多在地方,支持刘子勋,宋朝宗室形成文帝系与孝武帝系两方内斗的局面。
刘彧即位时虽然领土、人口都不到刘子勋政权的十分之一,但经之前的孝武帝的集权改革后,此时宋的地方势力被大大削弱,中央军力量空前强大。于是刘彧以伐乱为名,凭借量少质精的中央军,采取各种积极手段:一、采用才干名士蔡兴宗的意见;二、重用吴喜、沈攸之、张永、刘勔、萧道成等武将;三、放权给诸弟刘休仁等人积极平乱。于是上下一心、兵强将勇,先定浙东,打败刘子房;再西上攻陷江陵、寻阳,因此能成功消灭刘子勋政权并平定江南与淮南各地,最后全面诛杀孝武帝子孙。
8.末期衰亡
刘彧即位后延续孝武帝用寒人操纵朝政,典签监视州镇的政策。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他诛杀靠镇压刘子勋的功劳而执掌大政的弟弟刘休仁、刘休祐,其兄弟辈东海王刘袆、巴陵王刘休若也被杀,只有桂阳王刘休范因无才能而免于一死。宋文帝、孝武帝子孙死者数十人。泰始二年(466年),徐州刺史薛安都因曾支持刘子勋政权,担心刘彧对自己下手,举城降魏,与魏军合力击败宋军,到泰始五年(469年),宋在淮河以北的青、冀、徐、兖四州及豫州的淮西六郡全面陷于北魏,北部防线基本退至淮河,宋在淮北只剩下海州,此时宋与北魏基本以淮河为界,史称“泰始之祸”。但明帝诛杀宗室诸王,并未能实现他巩固皇位的初衷。刘彧虽在即位初期任贤用能,大力革除前废帝时期的弊政,颁布了多项废除苛捐杂税,减免赋税,去繁就简的政治举措。但他在“泰始之祸”后便开始渐失意志,纵情声乐,使朝纲始终不振,以致晚年经常“载深矜叹”。刘彧晚年猜忌心极重,为了保证其子顺利接位,在死前大肆诛除有能力的皇弟宗室、朝廷功臣和高门士族,引起朝臣惶恐不安,造成宋末期中央和地方军镇互相猜忌、攻伐的政治乱象。泰豫元年(472年)四月,刘彧病死,其子刘昱即位。
元徽二年(474年)五月,江州刺史刘休范据州起兵,率军2万东下进攻建康,右卫将军萧道成拒战有功,升任中领军,总帅禁军,上升为与宰相袁粲并列的“四贵”之一,更受到掌控宫中内外大权的权臣阮佃夫的倚重,因此他能够得以交结地方军镇都督,借此扩张势力。元徽五年(477年),刘昱在杀掉权臣阮佃夫之后欲亲理朝政,试图将宫中内外大权悉数收回,准备剥夺萧道成禁军职权,遂与萧道成发生激烈冲突,同年七月,萧道成收买刘昱的侍从抢先一步派人弑杀刘昱,立其弟刘凖为帝,自执朝政。此时,仍忠于宋朝的大臣袁粲、刘秉、沈攸之、黄回等先后举兵讨伐在建康弑君废立的萧道成,但都被残酷镇压。升明三年(479年)四月,扫除一切障碍的萧道成逼宋顺帝刘准禅让皇位,改国号为齐,并杀尽所有残存的宋宗室,灭宋。
9.君主列表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及使用时间
高祖
武帝
刘裕
420——422
永初
420——422
少帝
刘义符
422——424
景平
423——424
太祖
文帝
刘义隆
424——453
元嘉
424——453
刘劭
453(72天)
太初
453
世祖
孝武帝
刘骏
453——464
孝建
454——456
大明
457——464
前废帝
刘子业
464——465
景和
464
永光
465
刘子勋
465——466
义嘉
465——466
太宗
明帝
刘彧
465——472
泰始
466——471
泰豫
472
后废帝
刘昱
473——477
元徽
473——477
顺帝
刘准
477——479
升明
477——479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