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专业的
地理科普平台
最实时的地理热门话题
发现中国的北纬47°
北纬47°是个神奇的纬度
被其横穿的地域
通常都拥有极具特色的自然风韵
像法国、瑞士、奥地利等
自然风光旖旎的欧洲国家
或者像欧洲的自然宫殿阿尔卑斯山
都位于北纬47°
那么中国在这样神奇的纬度上
又拥有怎样的珍稀秘境和极致景观
等待我们发现呢?
优雅的“鹤乡”:扎龙湿地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系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扎龙湿地不但对附近水质中的氮、磷等元素具有较强的净化能力,还对铁、锰等金属元素具有极高的吸附性,可谓是嫩江、松花江平原的“肾脏”“调节器”。
“扎龙”为蒙古语,意为饲养牛羊的圈。扎龙湿地位于松嫩平原西部乌裕尔河下游,占地面积21万公顷,乌裕尔河之水在这里孕育了无边无际的芦苇沼泽,数以万计的鸟类在此繁衍停歇。世界上有15种鹤类,中国有9种,扎龙就有6种,其中4种系世界濒危鸟类。其中,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的丹顶鹤需要洁净而开阔的湿地环境作为栖息地,是对湿地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指示生物之一。因环境生态圈层的变化,湿地圈层在不断减少,全世界野生丹顶鹤仅有2000多只,而扎龙就有400多只,占世界1/5。可以说,扎龙湿地是我国乃至世界面积最大、鹤种类最丰富和数量最多的湿地。扎龙湿地是水禽的“天然乐园”,198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扎龙湿地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 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
天然氧吧和物种基因库: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有中国北部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一片原始森林。很多人会觉得不可思议,这条并不高耸,可以说是极为平缓的山脉,是中国地形上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农耕区与游牧区等众多地理现象的分界线。大兴安岭的东西南北分为四个不同的植被区系,北段还存有我国面积最大、最完整的欧亚寒温带针叶林。
大兴安岭中孕育流淌的河水,不仅滋养了整个松嫩平原和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也让生活在大兴安岭深处的鄂温克、鄂伦春等古老狩猎民族可以继续演绎着属于他们的故事。
火山的馈赠、生命的涅槃:阿尔山
阿尔山全称“哈伦·阿尔山”,系蒙古语“Arxan”的音译,意为“热的圣水”。这里的火山活动曾经非常频繁,距今最近的一次火山喷发可能是两千年前。历经了数次火山喷发洗礼后,涌动的地下热流在阿尔山的地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形成了非常典型的熔岩地貌。经年的火山活动在大兴安岭西侧形成了一条火山熔岩带,造就了46座典型的火山锥、30多个各种类型的火山湖。
然而,曾被炙热倾覆的阿尔山并不荒芜,崭新的生机从裸露的火山岩上生长出最初的形态,逐渐成长为茂密森林。伴随数十万年来的火山喷发而来的矿泉,孕育出了天然弱碱性苏打水,其水质中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有着理想的pH值,非常有益于平衡动物体内酸碱度,是大自然无私的馈赠。
林茂粮丰的寒地:黑土地
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最适宜耕种的土壤之一,其形成极为缓慢,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400年。全世界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黑土地带只有3个,分别位于乌克兰第聂伯河畔、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和我国东北平原。
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其土壤富含有机质,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但这样的土地资源却稀少而珍贵。此外,肥沃的黑土地,因为非常适合种植玉米、高粱等作物,也为大规模畜牧业养殖提供可能。
一、土壤按质地分类
一般来说,根据土壤质地可以将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类。土壤质地直接影响土壤蓄水性、通气性和保肥性。砂土质地疏松,蓄水能力弱,保肥性较差,土壤温度变化较快,但通气性和透水性良好;黏土质地致密、厚重,蓄水能力和保肥性强,土壤温度比较稳定,但通气性和透水性差;壤土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
二、土壤含水量
①“收”:大气降水、地下水、灌溉用水。
②“支”:蒸发、植物吸收和蒸腾、水分渗漏和径流(壤中流)。
③“储”:最大储水量受土壤孔隙空间大小制约。
三、土壤透气性
受土壤孔隙空间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响。
①土质疏松、土壤含水量小,土壤透气性好(但水分不足时,植物会凋萎);
②土质黏重、土壤含水量大,土壤透气性差(水分充足易导致空气受到排挤,土壤温度下降,透气性减弱,土壤肥力下降)
四、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水、肥、气、热的协调程度。
①“收”:外力搬运输入;自身有机质、矿物质产出(岩石风化、生物分解);人类活动补充(施肥)等。
②“支”:植物吸收;雨水淋溶、水蚀风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
五、土壤温度
①“收”:直接来源为太阳辐射。
②“支”:地面辐射、蒸发。
③“调”:土壤含水量增加导致土壤温度变化减小、人类活动(如覆盖黑膜可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土壤温度降低;覆盖透明膜可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提高土壤温度)
六、土壤剖面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七、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A地形对土壤的影响
①多山地、山脊:坡度较大,地表物质的迁移速度快,土层薄。
②山谷:河流发育,下渗多,土层厚,有机质较丰富,土壤肥沃。
③高海拔:太阳辐射强,低温,地下水位高,冻土广布
④山前冲积扇:矿物养分含量高,土层厚,水气组合较好,地下水位低,土壤肥沃
⑤地形平坦:土层深厚,气候、生物条件稳定,外力侵蚀速率慢
⑥阳坡:太阳辐射多,气温高,蒸发旺盛,土壤含水率低(祁连山);迎风坡:降水多,下渗多,含水量大,土质粘重。地理图文综合整理
B气候:水分和热量条件决定母质的分解速度,影响土壤的形成速度、厚度和化学性质等。
一般来说,高温多雨地区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岩石风化速度相对较快,土壤较厚,且多呈酸性;寒冷干旱地区岩石风化速度相对较慢,土壤往往比较薄,多呈碱性。
气候主要通过温度和降水全面影响成土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强度和方向。
其中,热带雨林气候由于全年高温多雨,植物生长旺盛,微生物分解快,雨水淋溶作用强,导致土壤的有机质被吸收消耗多,积累少。
高纬高寒气候区,植物生长慢,有机质吸收慢,积累多。
干旱气候区,植物少,腐殖质少,有机质来源少 ,积累少。
C生物:土壤中生活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不仅对土壤性质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影响到土壤肥力和自净能力。土壤微生物分解植物和动物的残体,向土壤释放有机物。植物的根系和土壤动物可以疏松土壤,帮助水分和空气渗透到更深的土层中。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如下:分解有机质,作物的残根败叶和施入土壤中的有机肥料,只有经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腐烂分解,释放出营养元素,供作物利用;并且形成腐殖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分解矿物质。
D时间:土壤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案例分析——低纬地区植被丰富区土壤贫瘠问题
①有机质积累问题:热带雨林,四季常绿,枯枝落叶较少,有机质来源少;
②有机质消耗问题:生物繁茂,生长旺盛,有机质消耗大;
③有机质流失问题:降水强度大,淋溶与侵蚀强度大,有机质淋溶流失多;
④有机质分解问题:气温高,生物循环快,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八、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按侵蚀营力分类,通常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等。
其中水力侵蚀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习惯上称为水土流失。
水力侵蚀分为面蚀和沟蚀
重力侵蚀表现为滑坡、崩塌和山剥皮
风力侵蚀分悬移风蚀和推移风蚀。
发生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鱼塘—台田模式
化学改良——使用酸性盐类物质;
生物改良——种植耐盐作物;
农业改良——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和种植绿肥等。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图文地理
注:本文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应公众号命名规则要求,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更名为地理图文,谭老师讲地理更名为图文地理,更多备考资源请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搜索地理关键词
顺手点击文末四连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