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最近在图书馆“蹲点”,但不是为了复习,而是为了他的毕业论文查重。事情起因是一场同学间的闲聊,大家正讨论AI生成内容的利与弊。一个同学提到,现在的查重系统可以检测AI生成的内容,而且不少学校已经将AI查重纳入了论文审核环节。这让王凡猛地紧张起来,因为他确实用ChatGPT帮忙理过一些论文段落框架。
“难道AI生成的段落也会算重复率?”他心里七上八下地问自己。他的导师也没明确说明,于是王凡决定亲自研究一下。
他上网搜了一圈,发现市面上有不少专门检测AI内容的工具。最先尝试的是Tata.run AI检测器。这个工具页面看起来很简单,上传论文后几分钟就能得到检测报告。他把论文的一部分内容上传上去,没想到系统果然识别出了几段AI生成的痕迹,还用红色高亮标注了出来。更让他吃惊的是,报告中不仅说明了这些段落为什么可能是AI生成的,还给出了修改建议,比如“尝试重新组织句式”“补充原创性的个人观点”等。
王凡一边感慨AI工具太强了,一边开始按照提示进行修改。他发现,调整句式比想象中简单,比如把“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改成“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在近年来,已显现出强大的推动作用”,这样不仅语句变得流畅,还降低了重复率。
为了验证Tata.run的结果,他还试用了其他几个工具,比如Copyleaks AIGC检测和Turnitin AIGC检测。Copyleaks擅长多语言文本检测,王凡发现这款工具的“AI生成概率”功能特别有趣,它会用百分比告诉你某段话的可能生成来源。Turnitin则更偏向学术资源比对,它能将论文内容与庞大的数据库进行精细比对,但收费不低。
王凡还了解了国内的知网 AIGC检测,这是学校指定的查重平台。知网的检测结果非常详细,对中文论文的匹配率分析尤其精准。不过,它的AI检测模块虽然新上线,但只针对部分高危段落进行判定,相比Tata.run的全面性略显不足。
在一番摸索后,王凡总结出了三点实用技巧。首先,AI生成的内容通常有固定的句式结构,比如“研究表明”“近年来”等高频表达,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会更自然。其次,加入个人观点是降低重复率的关键,比如结合自己的项目或实习经验,用第一人称描述研究成果,这样既能降低AI痕迹,又增加论文的独特性。最后,他发现引用规范是AI生成内容的一大弱点,通过完善引用格式,能避免不少“无效高亮”。
修改完成后,王凡的重复率从32%降到了12%。他将最终版本上传给导师,得到了“修改得不错”的评价。王凡笑着和同学说:“AI生成内容确实方便,但论文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检测工具是好帮手,但核心还是得认真改写。”
这次经历让王凡对AI检测工具有了全新的认识。他特别推荐像Tata.run这样免费、高效的平台,尤其适合中文论文初稿的检测。而其他工具如Copyleaks和Turnitin则适合英文论文或学术资源比对需求。最终,工具只是辅助,掌握技巧、用心修改,才是顺利通过论文查重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