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受邀到双清别墅,久别畅谈至深夜;毛主席:你就在我的床上睡
1949年的一个春夜,香山双清别墅灯火通明。毛泽东和一位老友相谈甚欢,直至深夜。这位老友不是别人,正是与他共同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元老之一——李达。当年轻气盛的革命者如今都已两鬓斑白,可他们之间的情谊却愈发深厚。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晚毛主席竟然要求李达睡在自己的床上。这看似简单的一幕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这对老友之间又经历了怎样跌宕起伏的岁月?
一、革命初心:从一大代表到亲密战友
世人皆知李达是中共一大代表,却不知在1921年那个炎热的夏天,他与毛泽东的相遇竟是如此富有戏剧性。
那是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李达身着一身长衫,正在院子里来回踱步。忽然,一个操着浓重湖南口音的年轻人大步走了进来。李达抬头一看,见到的是一张黝黑的脸庞,目光炯炯有神。两人四目相对,竟不约而同地笑了。
"您就是李达先生吧?"年轻人走上前来,"我是毛泽东。"
两人一见如故。原来,他们不仅都是湖南人,还都深受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怀有深深的信仰。李达当时已是北京大学的讲师,而毛泽东则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过。
在筹备党的一大期间,李达和毛泽东共同创办了《共产党》月刊。有一天,李达正在编辑稿件,毛泽东突然拿来一篇文章,说是写了一个通宵。李达仔细看完,连连点头:"好!就这么发表!"这篇文章后来成为月刊的重要文献。
一大召开期间,李达注意到毛泽东与其他代表不同。当大家在休息时聊天说笑,毛泽东却常常独自一人沉思。李达后来回忆说:"有些同志还说他是神经质,其实哪里知道,他是在思考回长沙后该如何开展工作。"
会议结束后,李达被推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一天,他收到毛泽东从湖南寄来的信,邀请他回长沙任教。李达欣然应允,随后来到长沙清水塘,与毛泽东一家同住。
在清水塘的日子里,两人常常彻夜长谈。一次,李达谈到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毛泽东专注地听着,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深夜讨论经常持续到东方泛白。
1922年,湖南自修大学成立。毛泽东向李达发出邀请:"要办好这所学校,非请您出任校长不可。"在这所学校里,他们为工人农民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革命骨干。
有一次,一群不明身份的人来学校闹事。李达挺身而出,与闹事者据理力争。事后,毛泽东对他说:"达兄,你这个校长当得好啊!"李达摆摆手:"革命时期,哪有那么多繁文缛节。"
就这样,两位志同道合的革命者在湖南这片热土上,为播撒革命的火种不懈努力。然而,谁也没想到,1923年后,他们的革命道路会暂时分道扬镳...
二、理论探索:分道扬镳后的坚守
1923年的一个清晨,李达站在长沙的街头,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暂时脱离党组织,专心从事理论研究。世人只知李达脱党,却不知这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党组织之外依然为革命事业默默耕耘。
那年秋天,李达来到上海,租了一间简陋的房子。白天在学校教书,晚上伏案写作。他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一本本翻开,一页页研读,为的就是用中国人熟悉的语言解释这些深奥的理论。
1925年,李达的第一部著作《经济学大纲》出版了。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当时的知识界引起不小的轰动。有人说这是中国人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材。
两年后,他又推出了《辩证法唯物论教程》。这本书写作期间,李达经常废寝忘食。一天深夜,他的学生来访,发现桌上的油灯快要燃尽,而李达还在奋笔疾书。
1931年,李达开始着手他最重要的著作《社会学大纲》的写作。这一写就是五年。期间,他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反复推敲每一个观点。这本42万字的著作,被后人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36年,《社会学大纲》终于出版。李达立即让人设法将这本书寄往延安。当时战火纷飞,邮寄一本书谈何容易。书经过多次转手,终于辗转到了延安。
让李达没想到的是,在延安的毛泽东收到这本书后,立即着手研读。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在书上做了大量批注,足有3500多字。他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阅读进度,并向延安的同志们推荐这本书。
"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科书。"毛泽东这样评价道。他特别重视书中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论述,认为对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暂别党组织,但李达始终没有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武汉大学任教期间,他经常被学生围住请教问题。有学生问他为什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李达说:"真理不分党派,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
在这段岁月里,李达虽然远离革命前线,却用笔耕不辍诠释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他的著作成为连接他与革命事业的重要纽带,也为他日后重返党组织埋下了伏笔。
1948年,一封神秘的信件送到了李达手中。这封用暗语写就的信,竟是来自延安的毛泽东...
三、暗中联络:战火纷飞中的牵挂
"吾兄系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望速前来参与经营。"1948年初,这封看似普通的商业信件,让李达反复揣摩。世人只知这是一封普通的商业信函,却不知这竟是毛泽东给李达的秘密联络信。
原来,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开始通过地下党组织打探李达的消息。那时的李达在武汉大学任教,虽然暂离党组织,但一直在秘密保存着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献。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保管这些文献谈何容易!李达将文献分散藏在不同地方,有时藏在书箱底层,有时藏在课本夹层。每逢敌军搜查,他就带着这些文献转移。一次,日军突然搜查武汉大学,李达连夜将文献装进防水布包,沉入校园的藕塘底部。
1946年春天,一位自称是商人的神秘访客来到李达家中。"先生,我从延安来。"这位"商人"轻声说道。原来,这是延安派来的地下工作者,专门打探李达的近况。
那年冬天,又一位特殊的"学生"找到李达,说想请教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这位"学生"实际上是党组织派来的联络员。通过他,李达得知毛泽东一直惦记着这位老战友。
1947年秋,武汉局势日益紧张。一天深夜,一位地下党员冒着危险来到李达家中,带来了一个重要消息:延安方面准备接应李达去解放区。但当时敌人封锁严密,李达只能继续等待时机。
为了保持联系,李达和地下党组织约定了一套特殊的暗号。每逢重要通知,就用不同颜色的信封;约定见面时,就在信中提到某本书的页码,以表示见面的时间。
在这期间,李达依然坚持着理论研究工作。他将最新完成的手稿复制两份,一份留在武汉,一份通过地下党员秘密转交给延安。这些手稿中,有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思考,也有对中国革命实践的深入分析。
1948年春节前夕,李达收到了一个特别的"新年礼物"——那就是毛泽东用暗语写就的信件。信中说"公司生意兴隆",实则暗示革命形势大好;"望速前来参与经营",则是邀请李达尽快前往解放区。
这封信后,毛泽东又连续三次电示中共华南局护送李达北上。然而,当时的形势错综复杂,李达不得不在武汉继续等待。直到1949年4月,李达终于等到了北上的最佳时机...
四、重逢时刻:香山双清别墅的深夜长谈
1949年5月14日,经过数月的辗转跋涉,李达终于抵达北平。世人只知他是来参加新政协筹备会议,却不知这位老战友此行最期待的是与毛泽东的重逢。
5月18日这天,一辆军用吉普车停在了香山脚下。车门打开,李达走下车来,映入眼帘的是那座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双清别墅。门前,毛泽东已经等候多时。
"达兄!"毛泽东快步迎上前去。
"泽东老弟!"李达紧紧握住对方的手。
二十八年前在上海的初遇恍如昨日,如今两位老友都已两鬓斑白。毛泽东拉着李达的手,一边走一边问起这些年的经历。
别墅内,一盏煤油灯静静燃着。两人谈起了当年在清水塘的往事,谈起了李达写的《社会学大纲》,谈起战火纷飞中的秘密联络。话匣子一打开,就再也停不下来。
"这本《社会学大纲》我读了好几遍,"毛泽东说,"你知道吗?我还特意让延安的同志们都来读。"
李达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笔记本:"这是我这些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些新思考,一直想当面请教。"
于是,两人又谈起了理论问题。从辩证唯物主义谈到历史唯物主义,从中国革命实践谈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窗外月色渐明,屋内讨论仍然热烈。
当话题转到党的建设问题时,毛泽东突然说:"达兄,你知道吗?你虽然离开了组织,但在思想上从未离开过马克思主义。现在是时候重新回到组织中来了。"
李达连忙说要找住处,但毛泽东坚持让他留下:"你就在我的床上休息吧!我这些年养成了夜里看书的习惯,你睡你的,我看我的,互不打扰。"
这一幕让李达想起了一个典故。第二天回到城里,他对老乡唐棣华讲起了汉朝严光和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但他特别强调:"我可不敢学严子陵那般放肆,是毛泽东同志一再坚持啊!"
这次深夜长谈,不仅是一次老友重逢,更是一次重要的思想交流。当天夜里,李达正式表达了重新入党的意愿。而这,也为他后来在新中国的重要贡献埋下了伏笔。
临别时,毛泽东送李达到门口,约定不久后在政协会议上再见。谁也没想到,这次重逢竟成了他们人生新篇章的开启...
五、再续前缘:重返党组织的新起点
1949年12月的一个寒冷清晨,中南海怀仁堂内暖意融融。世人只知这是一场普通的入党仪式,却不知这竟是一场特殊的"补票"仪式。在刘少奇、李维汉、张庆孚等人的见证下,毛泽东亲自为李达补办了入党手续。
"我重获新的政治生命!"李达站在怀仁堂内庄严宣誓。这一天,他终于正式重返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年前的那个炎热夏天,他作为一大代表参与创建了这个党;二十八年后的这个寒冬,他又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重新回到组织的怀抱。
1950年春,李达接到一项新的任命:出任武汉大学校长。这位在武汉大学任教多年的老教授,如今以一个全新的身份重返校园。
上任第一天,李达就提出要在武汉大学成立毛泽东思想研究室。"这是我们党的理论精华,"他在会议上说,"我们要系统地研究、整理、传播。"
在李达的倡议下,武汉大学哲学系专门设立了一个研究小组。每周,他都要抽出时间与研究人员讨论。从《矛盾论》《实践论》谈到《论十大关系》,从延安时期的著作谈到建国后的重要论述,李达带领团队一点一滴地梳理、研究。
1954年夏天,毛泽东到武汉视察。一天傍晚,他专程来到武汉大学。在李达的陪同下,毛泽东参观了毛泽东思想研究室。看着满屋子的研究资料,毛泽东笑着对李达说:"没想到你把我的东西研究得这么认真!"
那天晚上,两位老友又是一番长谈。李达向毛泽东汇报了研究工作的进展,特别提到了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贡献。毛泽东不时点头,偶尔也提出一些建议。
1955年,李达主编的《毛泽东思想研究》第一辑出版了。这本书系统地分析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书出版后,很快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
在武汉大学的日子里,李达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研究热情。他不仅亲自带领团队做研究,还经常到全国各地作学术报告。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投入,他说:"这是我对党的事业应尽的责任。"
1956年,李达在武汉大学创办了《哲学研究》杂志。这本杂志很快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从此,一批又一批年轻的理论工作者在这里成长起来。
转眼到了1957年,李达已经在武汉大学工作了七个年头。这一年的秋天,他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信。打开信封,里面是毛泽东亲笔写的一段话:"达兄治学严谨,为党的理论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