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华社发出了一则重要的经济表态,不知你看了没有。原话是:今年全年的经济目标是 5%左右,经过努力,在 5 的左一点右一点都可以接受。
这句话,明眼人一看就能明白。
第一,这是在表明态度;
第二,这是在进行预期管理。
那表明的是什么态度呢?文章里说得很直接,意思是如果不破除速度崇拜,即便短暂把速度抬上去,也会透支未来的增长。还说相较于速度来评价经济好不好,更应看发展的动力是否强劲,经济的结构是否合理等等。
那进行的又是什么预期管理呢?
不绕弯子,直接说我的猜测。一是在暗示下周召开的重要经济会议,大家对于刺激措施不要有过多预期,因为上面这番话已经把 5%这个口径表明了。二是把明年经济增长的基调,也隐晦地定下来了。
在下周开会之前的这个时点发出这篇文章,其实能感受到其中的微妙之处。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到今年年底大概只剩不到一个月,这不仅是完成全年目标的关键期,也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阶段。
常关注数据的人可能知道,咱们前三个季度 GDP 的增长分别是 5.3%、4.7%、4.6%。按照之前 5%的目标算,最后一个季度的增长要达到多少才行?5.4%,对吧?
假设非要达到这个 5.4%,现在时间短、任务重,能做的选择是什么?是不是得仓促地铺摊子,猛上项目?可仔细想想,背着和抱着其实一样沉。现在为了拉速度的投入,未来都将是要一起还的冒进债。
为啥这么说?
原因很简单。假如为了拉速度,短时间内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搞传统的大基建。可搞基建得有本钱啊,假设要修一条 100km 的高速路,根据地形地貌不同,基建成本大概在 150 亿到 300 亿,取个中间值 200 亿。另外还有运营成本,包括人力成本、维护费用、管理费用等,还有财务成本,也就是贷款利息。
现在把这些成本都投入进去,终于有一天路修好了开始运营。假设日均车流量 2 万辆,收费标准每公里 0.5 元,猜猜这么大的投入要多少年回本?我替你算过了,35 年,这还是个中位数。要是再耐心测算回报率,更会惊掉下巴,因为回报率大概只有 1.2%不到。而且前提是每天真有这么多车跑,可实际情况是,经济发达地区的高速路基本饱和,偏远地区车又没那么多,所以到底有没有这些回报都不好说。
好了,换个角度,把这些钱投入到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里算一算。就拿大家熟悉的芯片产业举例,猜猜芯片产业的投资回报率是多少?不啰嗦,直接说结论,量产初期,回报率大概能到 5% - 15%,成熟期能到 15% - 25%。
说到这,大家应该明白了,长远看,只有把 GDP 的增速依托在这些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上,才会迎来未来绵绵不断的黄金 20 年。但这些新兴产业,研发、生产、应用扩张都需要时间,市场体量的爆发需要耐心等待。这意味着咱们看待 GDP 不能只看一时,应把时间线拉长,从短跑冲刺转向耐力马拉松。
当然,上面我只是从经济角度举了个例,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客观原因。比如房地产市场还需进一步调整,比如地方债还需进一步化解,比如内需和消费还需进一步拉动,比如外部环境更复杂,再比如经济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等等。
其实强调不为 GDP 论英雄早在十几年前就提出了,也很早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包括最近搞的消费补贴也得满足环保要求。从重数量到重质量的变化,咱们早就潜移默化地在开展,不用短期目标牺牲长期发展早就是共识。这次以预期管理的方式把话挑明,我个人觉得挺好,给大家理性的预期,远比大家胡乱幻想更成熟、更健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