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十周年。十年来,每一次国家公祭都是一次对记忆的唤醒,一次对和平的呼唤。2024年,纪念馆融媒体中心策划推出特别栏目《国家公祭·十年》,回望国家公祭十年来的变与不变,共同镌刻国家公祭十年的永恒记忆。
今日推出第四篇《变与不变》。
从2014年到2023年
每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南京青少年代表诵读《和平宣言》
已成为国家公祭仪式中不变的环节
它如同“接力棒”
在一批批南京学子中传承……
这10年
随着年份的变化
《和平宣言》中的个别词语有所改变
从“二零一四,国家公祭”
变成“二零二三,国家公祭”
从“七十七载,青史昭彰”
变成“八十六载,青史昭彰”
这10年
随着年份的变化
朗诵学生也在逐年递增
从77人增加到86人
这10年
诵读时带来的震撼始终不变
汹涌而沉重的情感
让这群少年感到与历史如此贴近
那一声声清朗激越的诵读
如同成长的背景音
伴随少年度过他们的高中时光
2014年
在首个国家公祭仪式上
15岁的霍浩辉和郭宁担任领诵
听到音乐一出来
霍浩辉再也抑制不住情感
“那时有一口气始终支撑着自己
想到那些历史画面
想到国家遭受的苦难
情绪随着诵读内容而波动”
郭宁凝视着前方“300000”数字
“30万代表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
随着北风的呜咽
仿佛在发出无声的控诉
紧张与激动融入到诵读的字里行间中”
霍浩辉(前排右一)、郭宁(前排右二) 李学仁摄
2019年
崔自鑫在17岁生日这天担任领诵
12月的南京,室外寒风刺骨
他说:
“想到正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觉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崔自鑫(前排左二) 万程鹏摄
2021年
15岁的吕彦锋听见《国家公祭献曲》响起时
顿时感觉有一种强大的凝聚力
“想到同胞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被欺辱
我感到十分悲愤
朗诵时情绪自内而外就来了
我们在为遇难同胞发声”
吕彦锋(前排左一) 崔晓摄
2022年
17岁的乐筱懿担任领诵
“我被激昂的情感和周围的氛围推动着
在读到‘血染长江’其中的“血”时破了音
这破音道出了当时的破碎山河
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乐筱懿(前排左二) 万程鹏摄
一批又一批
10年的接力朗诵
学生们奋斗报国的种子
在生根发芽
在开花结果
三年的领诵经历
深刻地塑造了郭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她本科毕业选择深造研究生专业时
自觉与国家需求相结合
立志于从事无线通信研究
如今
她在武汉大学攻读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
向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她说:
“‘国之大者’,应当铭记于心”
郭宁(前排左二) 崔晓摄
三年的领诵经历
成为霍浩辉的精神支柱
为国争光的渴望始终激励着他
英国留学毕业后
他回到家乡南京
他说:
“越是了解历史
越是觉得自己的根
应该扎在祖国、扎在南京”
如今
他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
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
通过言传身教
讲述南京故事
为传承历史记忆贡献一份力量
霍浩辉(前排左一) 崔晓摄
新的10年
还将有更多的年轻人成长……
·编 辑: 潘琳娜
·校 审:李 凌 李雪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