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24日,“第一届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学术会议” 暨 “第一届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学术会议” 在成都举行。
本次会议紧扣 “交通强国” 战略以及 “双碳” 目标等国家重大需求,以 “智能建造、绿色建造、智慧运维” 为主题,聚焦桥梁、隧道与岩土工程的最新进展。旨在培育重大原创技术,攻克重大工程建设技术难题,深入研讨智能与绿色建造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等,凝聚行业共识,促进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的前沿引领技术研究,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大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聂建国、朱合华出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吸引了40位国家两院院士及外籍院士、五百余名行业知名专家参与,参会总人数逾千人。开幕式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川主持。
此次会议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的指导下,由西南交通大学、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宗余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国良
开幕式
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宗余、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国良分别对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予以介绍。紧接着,中国工程院钱七虎、何华武、丁烈云三位院士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同军、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黄昌富依次作主旨报告,分享近期研究成果与学术见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钱七虎作线上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
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王同军
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黄昌富
23日下午-24日全天
大会同时开启 “第一届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学术会议” 与 “第一届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学术会议”,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王平教授、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徐幼麟教授等六十余位专家分别进行大会报告,向业界展示了桥梁、隧道、岩土相关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及发展战略趋向。
分会场现场
在24日下午的桥隧分会场,交通岩土工程学术委员会主任刘松玉教授作了《特殊土工程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大会特邀报告。
交通岩土学术委员会主任刘松玉作报告
报告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与交通强国战略建设中面临的特殊土工程问题,阐述了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多功能孔压静力触探(CPTU)测试技术,着重介绍基于CPTU的特殊土 “力、水、波、电、热” 等20个原位参数诊断评价方法、水域陆域工程土分类法以及应用标准体系等。在此基础上详细汇报了团队在特殊土地基处理方面的三大系列创新技术:变截面双向搅拌、气动加固、固碳协同加固技术,并从原理、材料、装备研发等方面阐释了三类创新技术的先进性与低碳化特性,剖析其工程应用成效。
—— 相关链接 ——
刘松玉个人简介
刘松玉,博士,东南大学首席教授,长期专注于特殊土地基诊断评价与处理技术创新研究。构建了我国特殊土地基高精度多功能原位测试技术(CPTU)与应用标准体系;发明变截面双向搅拌、气动加固、固碳协同加固三大系列创新技术,形成国家级工法4部及行业规程8部,在我国土木、交通、水利、环境等工程领域获得广泛推广应用。
其研究成果斩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荣膺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17)、江苏省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8项;拥有108项发明专利授权(国际发明专利7件);发表SCI/EI论文350余篇,跻身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2018)等称号。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兼交通岩土工程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公路学会工程地质与岩土分会副理事长等。
本文来源:交通岩土
东合南是装配式钢结构基坑支护技术专家,
该技术适用于三层以内地下室开挖(15米挖深),
具有高安全、工期短(节约工期30%以上)、
造价低(节省造价10%以上)、循环使用等优势。
百度搜索东合南(www.geoseu.cn)看更多案例。
欢迎拨打技术咨询免费热线:400878664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