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及深圳市首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广东大湾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深圳国家野外站)召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会上,深圳国家野外站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对深圳国家野外站近年来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表示高度肯定,指出野外观测系统扎实有特色,科学研究、示范服务走在前列。
深圳国家野外站由生态环境部向科学技术部推荐申报并于2021年获批,是科学技术部在全国四大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区布局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之一,依托广东省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建设。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重大平台,深圳国家野外站在生态环境部、广东省和深圳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指导支持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3年来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
组建由傅伯杰院士、郭仁忠院士领衔,一众国内相关领域顶尖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围绕城市生态系统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和调控手段研究这一重大科学问题,开展长期观测、系统研究、机理探索和决策支持的规划布局。相继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相关院系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推动建设国际领先的城市生态及生态红线监测监管能力项目,投入1.86亿元配备生态质量监测设备160种、2848台套,建成国内首个生物多样性监测城市公顷大样地,构建集遥感、样地样线、定位、走航、塔基等为一体的城市生态立体综合观测网络。开展了生态系统结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观测,涉及样地60个,环境和生物要素指标196个,获取数据集图集95个,积累各类标本超20000份,年数据量近1700万个。
成功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近两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国家环保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两项参与研究成果荣登《自然》及其子刊封面,牵头制订发布国内首个光环境质量标准、城市碳汇评价地方标准。
后续,深圳国家野外站将深刻把握“双区”建设重大发展机遇,提升国家平台站位和主动服务地方意识,加强观测数据整合分析和科学机理研究,校调优化控制实验目标导向,深化研究成果凝练并着力支撑服务地方环境管理和决策,在增强生态环境科技有效供给,支撑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发力,助力深圳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和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编辑:李欣
来源:中国环境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