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在历经多年推进课堂改革、为课堂插上数字化翅膀之后,再一次借助人工智能实现蝶变。
作者 | 本报记者 韩世文
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的一间教室里,在思政课教师彭曼婷的引领下,学生通过大屏幕“跨时空连线采访”塞罕坝建设者陈彦娴,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体认。与此同时,罗湖外语学校的英语课堂上,学生也正在与屏幕上另一位“智能教师”进行英语对话……
这样的课堂场景,让看起来并不特别的教室有了“科幻感”。而在深圳市罗湖区更多学校的教室里,学生或人手一台平板,人机互动高效学习,或借助智慧教育平台精准评测学情,或“智能教师”与人师直面学生,三者在学科赛道上彼此成就。
这是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在历经多年推进课堂改革、为课堂插上数字化翅膀之后,再一次借助人工智能实现蝶变。
“罗湖正以系统思维贯通方式重构育人模式,以工具思维融合方式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让罗湖教育焕发新活力。”正如罗湖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延勇所言,强国建设路上,罗湖教育要引领社会发展,必须持续进行改革,重塑区域新质教育生态,探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罗湖样本”。
深圳市翠北教育集团水田小学五年级一节《小社区大梦想》的英语课上,学生借助人工智能设计社区空间
一张蓝图开启的生态重构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全面推进罗湖教育高质量发展‘14104’战略布局。”2024年3月26日,深圳“罗湖发布”教育专场活动中,转岗履新不到一年的高延勇这样回应“强国建设、罗湖教育何为”的时代之问。
罗湖是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地、深圳现代教育的重要起源地。40多年以来,罗湖教育人敢为天下先,不仅率先成为广东省首批“教育强区”,更敢于突破发展瓶颈,2016年就启动了教育综合改革,发展成效不可谓不显著。但一项来自清华大学的测评数据显示,学生的科学素养随着年级提高而降低,特别是“基础教育正在被升学、应试、功利化的诉求所裹挟,焦虑已成为社会性问题”。高延勇顿生紧迫感。
就像当年探路改革开放一样,走向人工智能时代的罗湖教育,谋划的新蓝图便是“14104”发展战略。“1”是指一个核心目标:以推进罗湖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系统性改革重构罗湖面向未来的区域教育生态,提高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质教育能力,加快探索、实践、构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罗湖样本。“4”是加快四个重点领域的改革突破:一是横向均衡,以教育集团化改革为抓手,推进罗湖教育横向优质均衡发展;二是纵向贯通,以构建幼小初高贯通培养体系为引领,实现全量培养、扬长培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三是内向智能,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契机,促进罗湖教育教学管理体系重构;四是外向融合,以开放办学为动能,变社会资源为教育资源,加快推动深港教育深度融合发展。“10”是指小初高贯通培养、深港融合、集团化办学等10条具体的实施路径。最后的“4”是指实现孩子、家长、教师、党委政府“四个满意”。
高延勇表示,目前罗湖区有220多所学校、18万师生、60多万家长,这是一个家校社政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希望通过改革系统性重塑面向未来的绿色、高效、创新、共同生长的罗湖区域教育生态体系,让每个集团、每所学校、每位教师、每名学生各自成长、相互成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一份方案引发的成长变奏
从罗湖高级中学校长岗位调任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的李春娥,一直保持着进课堂的习惯。2019年学校课改,就是她带着教师下沉到课堂,一节节“听”出来的成效。如今转战教科研岗位,她依然带领团队从课堂里汲取改革的动力和智慧。
记者采访时,李春娥就在学校里听课。与她一样,罗湖区教科院副院长陈小波等人也和各学科教研员分五路同时深入到中小学开展教研活动。这是罗湖区从2023年9月开启的“百人听千课”新任教师指导行动。
“我们努力做到全部参与、全部覆盖、全部记录、全体点评,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专业支持。”李春娥告诉记者。
这正是《深圳市罗湖区教师队伍“五环一体”高质量发展培养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试行)》的重要一环。根据这个行动方案,罗湖区构建了“万象杯”教师综合素养赛事体系,大赛分设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班主任5个组别,涵盖47个学科;成立了罗湖区“博士+”教育研究基地,32名青年博士聚焦教育热点和难点进行深入探索,为教育研究基地注入了活力。
据罗湖区教科院信息中心主任李阳介绍,罗湖区教科院搭建了教师发展数字化管理平台,根据教师的晋级申报、课程学习与梯级发展进度,通过必达项目与自选项目的累计积分制,智能生成教师发展数字画像。同时,2023年6月罗湖智慧教育云平台上线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AI创作”应用后,至今已经为罗湖教师输出531万字,助力罗湖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及办公;近期上线“火花学院”应用,为罗湖区师生提供产业级全场景的高阶教学模拟资源……
依托课堂,罗湖教师队伍建设成效如何?一场课博会是最好的检验。今年9月28日,罗湖区举办首届课程博览会,372门精品课程、61个直播间、20个教育集团、800余位教师集中亮相,罗湖区各学校的书记、校长、教师化身“主播”,将集团和学校最有特色、最精彩的课程通过网络直播生动地呈现出来。从科学课堂的“真听真看真感受”到集团校的“圆桌论坛”,每一门课程都彰显着罗湖教师发展的无限可能。罗湖区教科院地理教研员刘春明也在这次课博会上做了精彩展示。作为罗湖区数字化“思乐课堂”课题研究和课堂实践的代表人物,他正致力于打造数字化“思乐课堂”的升级版。
这场课博会当天总播放量超过43万人次。在李春娥看来,课博会是罗湖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激发了全区教师的潜力,让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逐渐增强。
一个集团生出的贯通模式
“罗湖区要以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为根本,打通各学段阻隔,建立各学科联系,保持教育一致性与连续性,让孩子既能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又能成为人生赛道上最好的自己。”高延勇带领团队在调研中发现,当前从幼儿园、小学到高中,许多学生存在不适应,甚至有明显的落差感;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科知识的灌输,忽视了鲜活的个体,束缚了孩子的个性发展。
针对这样的“割裂”教育,罗湖区制定了《罗湖区中小幼创新人才贯通培养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试行)》,以“面向人人、全量培养、扬长发展”的思路,打破小初高的学段壁垒,创新连续贯通培养模式,以集团校学制改革为试点打造一批彰显“一贯制”优势的创新课程,畅通小初高不同学段间干部、教师的流动,高中副校长到初中当校长,下得去;小初教师向初高中走,长起来,教研员也能到学校担任分管校长,实现对学生、学校系统性、持续性的关注培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螺岭教育集团的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输送了7位教师到集团的2所初中任教。刚刚调入螺岭锦星学校担任课程发展中心主任的蒋沅润不仅参与小学学科教研,还会到高中听课。突破了学段限制后,她发现自己看待和理解教材更全面更系统了,更关注学生发展而不只是当下的学科知识。在教科研支撑下,这种“贯通”思维也逐渐在更多教师身上“蔓延”开来。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研、科研、培训、教学的有机融合,罗湖区教科院系统构建了“一核两驱五维六能”贯通教研与学科发展体系,开发纵向学段衔接、横向跨学科融合课程。目前已开发5门学科精品课程、4门特色课程和4门特选课程。11所集团学校正在打造各自的集团贯通课程。
成立于2018年的翠园教育集团,是由翠园中学牵头,包含小学、初中、高中的全学段教育集团,集团内成立了少年数学院、少年科学院,对各校有学科特长潜质的学生借由集团优质资源进行统筹,开展联合培养;同时打造“致远”“强基”“创新”“博雅”四大学院,形成4大学院、7个系列和18个课程群的课程整体架构,建立了学生多样性、自主性需求与教育供给平衡的贯通培养体系。
目前罗湖区已成立12个学科贯通教研工作室,立项25个贯通专项课题,开展了62次贯通教研,有序有效推进贯通培养工作。
一间教室发生的智慧革命
在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的一堂语文课上,教师胡启文通过“1+1+N”教研模式,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语文学科结合起来,带领学生分组进行“探险故事创意写作”,现场学生抢着与屏幕中的写作高手“小梦”交流……
教师彭曼婷在执教一节思政课后反思道:“未来是智能时代,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课堂互动的新形式和新模式。”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在党委书记薛端斌带领下,2021年开启基于人工智能的教研,构建了“1+N”学生核心素养特色课程总方案和图谱。在最受学生欢迎的AI普及课上,学生每天都能创作出约500件编程作品。
学校课程发展中心主任谭芳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让教师有了强有力的助教,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该校成立了“1+1+N”数字化学习共同体,即一名学科技术骨干和一名信息科技教师,带领多名学科教师,共同探索AI赋能教与学。
如何更好地应对未来?每一所学校都在直面挑战。
深圳市罗湖区翠园实验学校形成了“3S+AI”新型教与学模式。这是一种基于AI的系统化、结构化教学方式,强调在课前“引导诊学”、课中“分层探学”、课后“个性拓学”,以实现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罗湖外语实验学校校长李国文告诉记者,学校建设的“自互课堂”不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是学生心态的转变。该校教师王馨悦深刻体会到新模式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课堂不是单向的知识传输,而是一个共同成长的空间。”
对于10年前就已经开始探路数字化教学的罗外教育集团总校长宁革来说,如今的罗湖外语学校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借助E听说、AI听说课堂等平台完成学习已是英语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翠北教育集团水田小学课程发展中心主任李艳芳告诉记者,课堂建模让教学从艺术走向科学。水田小学从初级版“三阶五环四评”教学法,两次迭代升级为“D+33思乐课堂教学模式”。2022年10月,该校被教育部评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
学校的课堂升级,彰显着罗湖区十多年课堂教学改革的迭代历程。从2020年《数字化“思乐课堂”的构建与区域性推进研究》的课题有序推进,到现在14所实验校探索数字化“思乐课堂”教学模式,罗湖区一直在探索构建智能时代行之有效、可复制推广的个性化新型教与学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14所实验校在实验期间共有77节信息化教学课例在国家、省、市级展示活动中进行展示交流,罗湖区也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2022年度广东省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区域”。
“我们不能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工具回答粉笔黑板时代的问题,应该主动去拥抱、接纳人工智能。”宁革表示,教育者要考虑如何应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
今年9月,一所代表罗湖区探索面向未来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质学校——“梅园实验学校”开办,它以科创为主题,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到校园治理,全面拥抱人工智能。
这场从课堂出发、面向未来的革命,正在改变着罗湖区的教育生态。正如高延勇所言,罗湖区正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打造以数字化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不断达成赋能行政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发展愿景。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携手成长!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白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