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6月9日凌晨时分,经过两天两夜的不停顿挖掘,就在距郑州30公里的郑州门户中牟失守的同时,黄河花园口大堤也终于被挖开了。
黄河以其巨大的水势瞬间冲破了花园口堤防,再加上第二天黄河上游下了一场大暴雨黄河的水势加大,不但花园口决堤面积再次被水势冲大,就连之前一直处于淤塞状态的赵口也被黄河大水冲开。
1938年抗日战争形势图
在赵口和花园口两股水流汇合后,黄河水势开始强行夺贾鲁河南下,贾鲁河水位瞬间狂涨,几乎顷刻间水位就溢出了河床,狂暴的水势冲断了陇海铁路后,浩浩荡荡向豫东南流去。
沿贾鲁河、颍河、涡河等分支水系,最后夺淮入海。这就是在抗日战争前期由国民党主导的花园口决堤事件,这一震惊中外的事件是近代中国最惨烈的人为灾难。从1928年6月开始,到1945年3月由国民政府将花园口、赵口决堤处修补合拢为止,共造成河南、安徽、江苏3省44个县因此受灾,89万人死亡、391万人外逃、1250万人流离失所,累计经济损失近100亿元。
花园口决堤处纪念墙
这还不是结束,据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内部资料记载,花园口决口事件还间接地造成了1942年河南地区的大灾荒,根据资料显示,1942年河南饥荒共早晨近200万人饿死。
如果也将这一灾难加在花园口决堤上的话,那么花园口决堤事件可以被称为世界军事史上众多将自然力量用于战争的案例中对普通民众伤害最大的一次!
在二战结束后,众多历史学家和军事分析家都对花园口决堤事件进行过分析、研究和评价。有人说花园口决堤是国民党当局尤其是蒋介石一次丧失人性的军事决策!
航拍花园口决堤后的黄泛区
也有人说花园口决堤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一次壮士断腕的军事决策,正因为花园口决堤才挡住了日军的进攻,否则中国将亡国灭种!一边是面对亡国灭种的外族入侵,一边是数百万灾民流离失所。
花园口决堤到底功过如何评价?是否真的有这个必要?难道不这样做中国就真的亡国灭种了?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迷雾来了解这场灾难的前前后后!
“花园口决堤”前的中、日战局:“后退一步即无死所”!
如果要评判花园口决堤的功过是非,首先要了解花园口决堤前抗日战争的战局情况如何。从1931到1945年中国的14年抗日战争中,公正地讲国民党军一直是抗日的绝对主力。
徐州会战后的中、日军事态势
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前期和中期阶段,中、日双方在正面战场上的所有大型会战也基本是由国民党军一力对抗的。由于中日之间军事差距过于悬殊,所以说在1937年-1942年期间,抗日战争的战局对中国是极其不利的。
其实在针对抗日战争的整体战略上,国民党是有通盘计划的,那就是“大纵深梯次防御”战略。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华北地区基本失陷。面对如此态势,蒋介石将国民党主力军团分为了三路:北路大军退守河南,抵抗日军华北军团向中原地区急进。
中路军团以徐州为中心,防止日军南下突袭中国江淮腹心。南路军团在淞沪会战失败后沿长江沿线梯次布防,防止日军延江西进,威胁中国的第二阶梯门户武汉。
淞沪会战形势图
而国府则迁至中国第二阶梯的战略中心重庆,以便掌握全局。根据以上布置就可以看出,国民党的“大纵深的梯次防御”布局核心就是一个“拖”字,希望利用中国庞大的国土面积和丰富的人口、物资资源,通过持久对抗拖垮日军,而后再寻机反攻。
但实际上中国的地理和人口优势日军也非常清楚,所以在1937年为了迅速灭亡中国,日军华北兵团挑起了鲁南会战,企图打通津浦铁路与上海方面日军南北夹击徐州,一举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
虽然民党军在鲁南拼死抵抗,但终究在1938年5月丢掉了战略重镇徐州。而镇守徐州的国军主力也撤退至豫南、皖北地区在武汉外围形成防守,这时的武汉已经成为中、日战局中的生死关键所在了。
武汉保卫战
在这一情况下日军迅速调整了作战计划,开始兵分两路:一路以华北日军为主力向河南地区猛攻,企图攻占郑州夺取平汉线控制权并南下直取武汉。第二路则以上海、南京为基地,不断补充兵源、企图延江西进直指武汉。
这就是花园口决堤前抗日战争的实际战局情况,客观地说如果让日军实现了南北两路并进的军事计划,那么不但中国第二阶梯的门户洞开,战争局面急转直下。
而且日军还可能会把国民党在中原地区及江淮间的主力部队全部压缩、包围在豫南、皖北一带,并予以全部歼灭。如果这一切真的发生,中国抗日战争的局势将急转直下,可以说亡国灭种的风险就在眼前了!
花园口决堤的“前夜”:日军直指郑州和国民党的拼死抵抗!
1938年5月19日在日本华中派遣军攻破徐州后,日军华北方面军开始猛攻河南,直指郑州。5月23日,土肥原作为先头部队率领30000日军偷渡黄河成功,随即土肥原以精锐的快速部队沿陇海路两侧西进。
日军将军:土肥原
面对骤然恶劣的局势,蒋介石急忙电令薛岳指挥四个军追击围歼土肥原部,但未能成功。到了6月1日,土肥原部攻已经占领了睢县并迫近了兰封(今兰考)、杞县一带。
而另一股后续渡河的日军则由亳县方面经鹿邑、柘城向太康迫近,且已经有进犯平汉路许昌、郑州的迹象。如果两路敌军合围,将使在开封、兰封之间的国军主力部队面临被合围歼灭的风险,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郑州也必然不保。
到了6月2日日军已经围困了开封,郑州也危在旦夕。此紧急情况下,国民党军第一战区长官部紧急请示蒋介石,建议利用黄河伏汛期间决堤,造成平汉路以东地区的泛滥,阻敌西进并保证郑州不失,在郑州危机的恶劣情势下蒋介石紧急批准了这一计划。
薛岳将军
于是在6月4日敌军攻打攻打开封之际,国军53军开始在中牟县境赵口决堤。到了6月5日国军又改在花园口进行决堤。就这样在6月9日凌晨时分,花园口大堤决口,滚滚的黄河水终于从决口处汹涌而出,奔腾向东南而下了。
花园口决堤后,日军在中牟的主力军团被洪水围困,大约4个师团的兵力陷入洪水之中。据当时的战情通报上看,日军在洪水中直接损失达到2个师团以上,淹死上万人。
花园口决堤后的受灾村落
日军大本营原定的夺取郑州,并以郑州为基地沿平汉铁路南下进攻汉口的作战计划正式破产。
“花园口决堤”的功与过:难以权衡的“一笔账”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花园口决堤”其实是国民党军队在整体战局万分不利的情况下临时做出的决定,很难称得上有什么深思熟虑,而且当时的战况也不允许国民党方面有任何的权衡余地。
花园口决堤后日军被困在黄泛区
花园口决堤后确实迟滞了日军攻打郑州的脚步,也阻止了日军从郑州南下与上海、南京地区日军合击武汉的战略企图。花园口决堤后国民党军争取到了宝贵的战略调整时间,对武汉战区的部队进行了重新调整,为中国的抗日局面挣得了至关重要的“喘一口气”的机会。
但为了“这一口气”,中国大众却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河南、安徽、江苏3省44个县成为泽国、89万人直接死亡,而后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又造成了近200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00个亿以上!
花园口决堤后的灾民
在这样的灾难和损失面前,花园口决堤的是非功过实在是难以权衡!但就算我们不去评价花园口决堤本身的是非,但国民党在“花园口决堤”事件前后却是有很多过错的!
首先,既然已经造成了如此大的损失,国民党方面更应该聚集大军严守武汉。但可惜的是国民党在长江一线的防御形同虚设,仅仅过去了4个月时间,日军就沿江西进攻破了武汉,用近90万人死亡的代价仅仅只延迟了武汉陷落4个月而已,实在是无法向国人交代!
日本报纸对花园口决堤的报道
其次,国民党方面在挖掘花园口大堤时对周边的村落和老百姓基本没有任何的预警和遣散措施。据时任第1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后勤科上校参谋王果夫回忆说:
“郑州的专员和县长组织代表团到工地来慰问,并到决口附近一些村庄发放款,每人发五元逃荒费,动员老百姓限两天内一律迁出去。然而疏散措施的范围仅限于花园口和赵口附近的县市,与后来受灾的数十个县市相比,这些疏散措施仅仅是做样子而已。而且,迁移费每人仅有5-10元,这点费用根本不够背井离乡的人生存,即便如此,能领到的人也极少。”
这样无视民众的生命,国民党政府虽有抗日主战之功,但也彻底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且不管花园口决堤本身如何,但国民党当局对民众的蔑视也注定了他无法成为中国人民的领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