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以为打压中国高科技和制造业会遏制中国崛起,然而现实却是中国在这种压力下多领域实现了反超。这下美国很丧气,美媒却破防了,彭博社甚至发文批评美国遏制中国,却让美国消费者和企业遭了殃。
从2018年开始,特朗普及拜登政府连续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舆论战等,在高科技、半导体等多个领域打压中国。美国希望中国一直在低端产业链,而不是进入高端产业链和美西方竞争。然而现实却是美国的阴谋落空了。
彭博社发文称,2010年中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该计划旨在帮助中国摆脱对全球供应链低端制造的依赖,推动高端制造业实现自主创新,成为全球先进技术的领导者。而15年过去了,中国在关键的13项技术上,包括无人机、高铁、电动车等在内,5项取得了绝对领先,其余7项也在追赶。而中国制造业份额也是第二名美国到第十名加起来总和还多,占全球30%的份额。从某种程度上,中国的产业升级成功了。
相反美国的遏制政策失败了,不仅经济上失败的一塌糊涂,技术上更是被中国步步反超。中国的科技工厂已逐步走向全球供应链的高端,凭借强劲的国家支持和自主研发实力,不断将产品从基础制造延展至更复杂的高科技领域。这一转型在全球市场上愈加清晰,电动汽车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正迅猛崛起,像比亚迪这样的中国制造商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其全球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提升。在电动车领域上,中国领先于美国和西方。
在高端产业链方面,中国也占据重要地位。许多美国企业与中国市场存在深厚的商业关联,因此美国的遏制政策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这导致企业竞争力削弱,高成本转嫁到普通美国消费者身上,导致通货膨胀。
美国的对华高压政策引发了其他国家的担忧,许多国际经济体对美国的单边行动产生不满,甚至质疑其是否仍然是可靠的经济伙伴。这种信任危机的积累对美国的长远影响难以估量,许多曾经稳定的国际合作关系逐渐趋于松动。
过去一年,随着中国的产业链逐步走向全球供应链上游,不少国家对中国的依赖正在上升。许多行业已经在消费电子、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等领域,普遍采用中国的产品和技术来维持市场竞争力。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导致了供应链中的碎片化现象,形成了“去全球化”趋势。美国的经济利益在全球化合作中的地位因此受到削弱,许多原本依赖美国的国家纷纷调整自身的贸易策略,更多地考虑与中国开展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市场在快速发展,美国的遏制使得许多美国企业在渐渐失去中国市场。在遏制中国科技发展这场长期的竞赛中,美国不仅没有成功减缓中国的步伐,反而给自身的经济利益带来深层次的挑战。中国通过自主创新,成功在包括半导体、电动汽车和智能设备等在内的众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华为在美国长达数年打压下,在芯片半导体领域实现了质的突破。虽然其智能手机业务曾一度遭受重创,但如今已逐步恢复,市场份额逐渐回升。
与华为类似,许多中国企业在国际遏制中仍然坚持自主研发,并在供应链调整中逐步形成了自主生产体系。中国半导体和人工智能行业虽受限于美国的技术封锁,但在关键环节的生产和材料自主化上已取得进展。中国通过国家政策和资本支持,强化了对半导体和智能制造的投入,从而缩小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近期中国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计划则是这一趋势的延续,推动从更广泛的领域发展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
当前,面对全球格局下的中美竞争,中国已不再是被动的跟随者,而是正在与西方技术强国平等竞争的有力对手。作为全球制造业和供应链的核心之一,中国的崛起已经带来难以逆转的现实。在国际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的双重驱动下,中国未来的技术主导地位正逐步确立。美国的打压遏制不仅没有阻止中国崛起,反而成了反作用力。随着西方愈发离不开中国产业链供应,再次证明了美国的单边打压是失败的,最终美国的结果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