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个副总理集体被免职,放眼全世界,这无疑都是十分罕见的景象,但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就在1982年,这件事便真真切切的发生在了中国,一场人事调动,邓公直接一口气将国务院的十三位副总理裁撤了十一位,最终就只留下了两人,进而实现了后续一正二副的正常景象。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邓公为何要做出如此有违常理的事情,被留下的那两位副总理又到底是谁呢?
免职十一位副总理的原因
一切的一切还要从1982年3月的全国第五届人大常委会议开始说起。
在本次会议上刚刚通过了一项决议,那就是《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要知道,这算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最大的一次政府机关改革了,其内容更是惊为天人,首先是将中央一百个部级机构裁撤掉三十九个,就只留下六十一个,其次是将部委工作人员的编制减少两万一千余人,最终只留下三万人,然后是部级领导干部的年龄要求从原先的平均六十四岁,降到了六十岁,至于最后亦是重头戏,那就是关于十三位国务院副总理的任免问题,足有十一位副总理被免职,使得国务院就只剩下了一正两副三位总理。
这般的改革力度算得上是史无前例,闻听此讯更是举世震惊,世人谁也不知道邓公为何要这么做,不过若是了解了国务院诞生至今的历史,相信大家就能明白一二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诞生于1954年,其前身乃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是负责处理全国大小政事的专属部门,其第一任总理人尽皆知,那就是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作为原先的政务院总理,他来担此重任自然毋庸置疑,但在副总理的人选问题上却出现了一些差池。
在政务院时期,副总理共有五名,分别是从开国时期便担任副总理的董必武、郭沫若、黄炎培、陈云,还有1952年才被提为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而到了国务院成立之后,这五人就只剩下了两个,也就是邓小平同志与陈云同志,党中央反倒是从外界重新吸纳了八名副总理,他们分别是“101”、彭老总、邓子恢、乌兰夫、李富春、李先念,以及贺老总和陈老总。
副总理的人数一下子就从五人变成了十人,至于为何也很简单,那就是全国政务的类型得到了更加准确的划分,即,军事、经济、内政、外交、文化、教育、体育、民族、农业、工业,如果不加一些人进来明显是难以维持的。
不仅如此,毛主席和周总理亦是有从这十人中挑选接班人的想法,经过数年的考察与淘汰,最终邓公亦是经受住了考验,虽说期间由于种种原因,他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但幸运的是,伴随着华国锋同志与叶剑英元帅粉碎了“那帮人”的阴谋,邓公很快就被再度接回了中央,并出山主持起了大局。
当然,他也没有辜负组织上的期望,曾经在军队、党政机关、国务院中的丰富经验给到了他很大的帮助,在全面复出之后处理起各种工作亦是得心应手,一方面,他开始详细调查十年间的种种问题,旋即立刻下令平反冤假错案,另一方面,他又火速制定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大致方针,并马上将其提上了日程,除此之外还有军队、外交、文化上也是一样,很快就终止了国家的动荡。
不过在这期间,邓公也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就比方说“冗官”问题便是如此,何为冗官呢?这一词语出自宋朝,大致意思就是说政府官员人数过多、机构臃肿,且办事效率低下,完全就是养了一群乌合之众,而这种情况居然出现在了新中国,这让邓公怎能不震惊,怎能不忧虑呢?
要知道,冗官现象可不单单是政府多花点钱那么简单,其中还牵扯到了方方面面,例如任人唯亲、贪污腐败、办事效率低下等等等等,长此以往,不但国家的生产力将会越来越低,甚至就连民众都有可能对政府失去信心,这是任何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都不想看到的,邓公也是一样。
因此在这之后,邓公便立刻调查起了“冗官”现象出现的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一个令人感到无奈的答案亦是浮出水面,简单来说事情大致是这样的,在十年动乱时期,“那帮人”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便开始大肆打击异己、扶持亲信,更有甚者,还出现了疯狂增加岗位编制的行为,打个比方,在当时的某个县里,居然出现了一个县长,十多个副县长的情况,权利都被牢牢把控在了他们手中,而这也就是正义始终无法战胜邪恶的原因所在。
按理来说,在动乱结束后,这些人也理应获罪才对,但很遗憾,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一个是不好分辨,一个是证据不足,再加上贸然裁撤太多人也会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无奈,一些个干部这才依旧稳坐钓鱼台,最多就是得到了口头批评或处分罢了。
而这也就衍生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岗位都被占据了,原先受到冤枉的那些老干部又该何去何从呢?没办法,为了弥补这些受了委屈的老同志,组织上这才只能通过增加副职的方法来解决他们的诉求。
二者合一,干部人数过多、办事效率却反倒混乱、低下的现象也就这样出现了。
革命势在必行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中国居然出现了“冗官”现象,干部人数太多,肯干实事的却是少之又少,如今之计,显然只有将他们尽数裁撤方为正道,可很遗憾,还是那句话,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说起来是一回事,真做起来就连邓公都不禁感到了为难。
原因不难理解,邓公心里清楚,一旦这么做,那些老干部说没意见肯定是假的,毕竟在那十年间,他们遭遇了太多太多不公平的待遇,被免职都算是好的,不少人还受到过身体、精神上的双重打击,如今好不容易拨云见日,他们甚至都没要求过官复原职,只是想要继续为人民服务,没想到最终却只能赋闲回家,相信任谁也无法接受。
还有,如今距离拨乱反正才刚刚过去了六年,国家伤筋动骨本就没有恢复元气,再加上改革开放的政令下达不久,贸然采取这么大的动作谁也无法保证会不会酿成难以估量的后果。
想到这里,相信邓公的内心一定是纠结的,但思虑再三,他最终还是做出了这一冒险的决定,这又是为何呢?他难道不怕再起波澜,不怕会适得其反吗?
怕!怎么不怕,可没办法,长痛不如短痛,与其和宋朝一样,让国家渐渐虚弱,像苏联一样,被那些“老头子”们最终玩坏,莫不如当机立断,在一切还有挽回余地的情况下拔除这一毒瘤,再者说,那些开国元勋大多已经老去,资历、地位、手腕能够比肩邓公之人亦是少之又少,如果他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将来还能指望谁呢?
因此,即便心痛、即便犹豫,邓公也还是勇敢的迈出了那一步,为此,他先是亲自找到了一些个老干部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快就取得了成效,一部分品格高尚、深明大义的老革命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就是一句话:
“一切行动听党指挥!”
不过可想而知,有同意的就有反对的,不少老干部立刻就提出了反对意见,有的还好,只是考虑到政府机关权责混乱的问题,可有的就不同了,他们已经受了太多苦,实在是不想让下一代的待遇得不到保证,而对于这一部分人,邓公明显就没必要客气了。
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公力排众议成立了中央、省级顾问委员会,其职责很简单,正是专门处理一些个老干部的岗位调整问题,老干部们可以将自己心中的建议与担忧表示出来,而组织上也会视情况将他们安排到更加合适的岗位,又或是直接劝退。
这无疑相当于是刮骨疗毒之举,不过所幸,邓公的威望足够,反对声很快就被压了下来,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亦是选择乘胜追击,立刻自上而下的开始了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国务院,虽说其中绝大多数的干部都没有问题,可没办法,上行下效,他们不做表率下面的人又怎能服气呢?而这也就是国务院十三位副总理被免职了十一人,就只剩下了两人的原因所在。
总结一下,与大家想象的情况不同,这被免职的十一人并没有犯错误,也不是什么所谓的斗争,一切都只是在为这场“革命”开路,是他们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一个健康的政治环境!
万里与姚依林
为了彻底革除“冗官”现象,邓公力排众议大胆进行制度改革,从国务院开始,逐步向下精简政府机关,而那十一名副总理便是因此被免职,那么问题来了,被留下的那两人又是何方神圣,他们为何能够从这么多人中脱颖而出呢?
首先这第一位被留下的副总理名叫万里,1916年出生的他在革命年代并非担任要职,甚至直到1936年时才正式入党,在这之后,他一直在地方上工作,还是直到解放战争期间,他这才主管起了刘邓大军的后勤保障,成为了挺进大别山作战的功臣之一。
当然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万里进入了邓公的视野之中,发觉他是一个人才,此后邓公亦是对其进行了提拔,这才让他在建国后从地方进入了中央工作。
而万里也并没有辜负这份信任,周总理曾亲自表扬过他,毛主席对他也十分满意,不过这却并不是邓公留下他的唯一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在十年动乱期间,万里遭受到了长期的迫害,程度比旁人更加严重,再加上平反昭雪之后,与其他那些老干部不同,万里亦是快速适应了新的环境,不但解决了许多混乱的事务,更是对经济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
这在当时的环境下还是比较难得的,改革开放政策需要的正是这种人,因此,最后邓公这才将他留了下来。
而这第二位留下的副总理则是姚依林同志,较比其他副总理,他有着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其清华大学毕业生的身份,这份学历在党内算得上是屈指可数,而在1935年入党之后,他的表现亦是极佳,曾任北平学联党团书记、曾在地方上长期工作,甚至自打解放战争期间,他就一直从事着经济类工作。
十年动乱结束后,姚依林便是国务院财贸部门的一把手,在极短的时间里,他亦是快刀斩乱麻,一边不断填补上了计划经济时期残留下的弊端与问题,一边积极投身改革开放政策之中,并且他的思想也很开明,并不是唯资历论,反倒是提拔起了许多的年轻干部,这样的优秀人才能够留下想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当然了,最终姚依林亦是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自打留任副总理后,他没有一刻不在开拓进取,又是在经济特区、沿海城市的改革方案上下功夫,又是为许多欠发达的地区找寻新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正是靠着姚依林的帮助,邓公的改革开放事业才能如此顺利的推向全国。
林林总总,很明显邓公的每次选择都是对的,无论是官员任免、制度改革还是改革开放都是如此,如果没有他,很难想象如今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说他为共和国续了百年国运一点都不为过!
#智启新篇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