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教师算得上是所有人都羡慕的铁饭碗了,然而拥有这样一份体面工作的严介和却因为坚持要二胎而被单位扫地出门。
彼时的严介和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路迷茫,但他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却愈发强烈。
谁能想到,就是这个被“师生恋”和“二胎”双重打击、丢掉“铁饭碗”的年轻人,日后会成为身价千亿的商业大佬,缔造出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时代背景下的“师生恋”
1960年,严介和出生在江苏淮安的一个教育世家。
在那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年代,严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格外重视,希望他能继承家族传统,将来成为一名教师。严介和从小就聪明好学,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高考恢复后,他如愿考入师范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乡村中学任教。
在那个年代,教师这份职业虽然清贫,但社会地位很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老师更是受人尊敬的“文化人”。年轻的严介和充满朝气,他的课堂生动有趣,深受学生欢迎。他喜欢跟学生打成一片,课余时间经常跟他们一起打球、聊天,完全没有传统教师的架子。
然而,就在这看似平静的教学生涯中,严介和的感情世界却掀起了波澜。
他爱上了自己的学生——张云芹。张云芹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多才多艺,是班上的文艺骨干,她身上那股青春活泼的气息深深吸引着严介和。
“师生恋”在当时是绝对的禁忌之恋,更何况在民风保守的农村地区,一旦传出去,将会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和道德谴责。
严介和和张云芹的恋情很快就在学校传开,流言蜚语像一把把利刃,刺痛着这对年轻人的心。学校领导找严介和谈话,希望他以“大局为重”,尽快处理好个人问题。
面对巨大的压力,严介和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边是自己深爱的女人,一边是自己的事业和前途,他该如何选择?
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严介和最终决定遵从自己的内心,他顶着巨大的压力,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爱情。
1983年,张云芹毕业后,两人不顾周围人的反对,勇敢地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张云芹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一家三口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然而,随着二胎的意外到来,严介和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了。
“二胎”带来的转折点:失去工作和机遇
1986年初,正是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最严格的时期,“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是当时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国策。超生,意味着巨额罚款,甚至还会丢掉工作。
严介和的妻子张云芹意外怀上了二胎,这个消息对于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孩子,一边是可能失去的“铁饭碗”,严介和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和不安之中。
经过一番痛苦的抉择,严介和和妻子最终决定留下这个孩子。他们相信,孩子的生命高于一切,即使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他们也要迎接这个小生命的到来。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中残酷。
严介和因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被学校开除公职,同时还要缴纳高达1.8万元的罚款。这对于当时月工资只有几十块钱的严介和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丢掉“铁饭碗”的严介和,瞬间从人人尊敬的“严老师”变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超生户”。社会舆论的压力、经济上的窘迫,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像一座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然而,生活还得继续,上有老下有小的严介和,不得不为生计四处奔波。
他放下“文化人”的身段,开始尝试各种赚钱的门路。
他做过小买卖,当过建筑工人,甚至还摆过地摊。这段时间虽然艰辛,却磨练了他的意志,也让他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也就是在这段四处碰壁的日子里,严介和偶然接触到了建筑行业。
他发现,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对建筑工人的需求量很大。
而他自己在做小工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建筑方面的经验,再加上他脑子灵活,善于与人打交道,很快就在建筑工地上闯出了一片天地。
抓住机遇,开启创业之路
在建筑工地上,严介和不怕吃苦,也不怕丢面子,他虚心向老工人学习技术,积极主动地揽活儿。他脑子活、胆子大,很快就能独立承包一些小型工程项目。
1988年,南京市准备修建一条绕城高速公路,其中有一段涵洞工程,因为利润低、工期紧,很多建筑公司都不愿意接手。
严介和得知消息后,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主动找到项目负责人,表示愿意承包这段工程。
项目负责人一开始并不看好严介和,毕竟他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包工头”,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也没有丰富的施工经验。但严介和却拍着胸脯保证,一定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为了拿下这个工程,严介和几乎押上了自己所有的身家,还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钱。他深知,这是一个“背水一战”的机会,如果成功了,就能彻底摆脱困境;如果失败了,将会欠下一屁股债,后果不堪设想。
在施工过程中,严介和身先士卒,每天都泡在工地上,监督工程进度,解决各种突发问题。
他还坚持使用最好的建筑材料,绝不偷工减料。
在那个“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年代,严介和和他的工人们没日没夜地干活,最终提前完成了工程,并且质量完全符合标准,这让项目负责人对他刮目相看。
这个项目虽然没有让严介和赚到多少钱,甚至还“亏”了不少钱,但他却看得很明白:“亏五万不如亏八万,只要能把工程做好,赢得口碑,以后的机会就多得是”。果然,这个项目完成后,严介和的名字在南京建筑行业传开了,很多开发商都对他印象深刻,纷纷向他抛来橄榄枝。
1992年,严介和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淮安引江建筑公司。
他凭借着良好的信誉和过硬的工程质量,很快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他承接的项目也越来越大,从普通的民用住宅到大型的市政工程,严介和的公司逐渐发展壮大。
1995年,严介和的公司更名为“太平洋建设集团”,寓意着他的事业将像太平洋一样广阔无垠。这一年,他敏锐地捕捉到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加速的机遇,果断将公司业务重心转向公路、桥梁、隧道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
在企业经营中,严介和展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智慧。
他独创了一种被称为“BT模式”的融资方式,即“建设-移交”(Build-Transfer),由企业先垫资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再由政府分期付款。这种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地方政府资金不足的难题,也为太平洋建设集团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在严介和的带领下,太平洋建设集团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建筑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2005年,太平洋建设集团的年营业额突破100亿元,在全国各地拥有数十家分公司,员工人数超过2万人。严介和也凭借着出色的经营业绩,多次登上胡润富豪榜。
严昊的接班与传承
严介和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他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
他深知,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就必须要有优秀的接班人。而他的二儿子严昊,就是他精心培养的接班人。
严昊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商业天赋,他思维敏捷,做事果断,很有他父亲的风范。
严介和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从小就对他严格要求,希望他能继承自己的衣钵,将太平洋建设集团发扬光大。
严昊大学毕业后,严介和并没有立即安排他进入公司总部,而是让他先去一家濒临倒闭的分公司锻炼。严介和希望儿子能够在基层磨练意志,积累经验,真正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市场规律。
在分公司,严昊没有依靠父亲的光环,而是像普通员工一样,从基层做起。
他虚心向老员工学习,深入一线了解情况,很快就把分公司的业务理顺了,扭亏为盈。
2011年,严介和在事业巅峰期,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卸任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将公司管理权交给年仅25岁的严昊。
外界对严介和的决定议论纷纷,很多人认为严昊太过年轻,缺乏管理经验,难以胜任如此重要的职位。也有人质疑严介和是“任人唯亲”,担心他会把公司“玩垮”。
面对质疑,严昊没有退缩,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他上任后,大胆改革,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带领太平洋建设集团转型升级,向新兴产业进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业绩屡创新高。
2019年,34岁的严昊以1500亿元的身价成为新疆首富,他也用实力证明了自己是太平洋建设集团合格的掌舵人。
四、结语
严介和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从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一步步成长为身价千亿的商业巨子,这其中既有时代机遇的垂青,更离不开他自身的努力和智慧。
严介和的故事,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的一个缩影。他们白手起家,敢闯敢拼,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风浪,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迹,也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
严介和和严昊父子,也为中国企业树立了榜样。他们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他们传承了企业家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励着更多年轻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信源来自于重庆商报:商界狂人严介和
信源来自于中国日报网:商业“奇才”严介和:“吃亏”是福,仅用13年成为中国第二富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