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选择长期以来围绕着对抗与制裁,然而美国的打压不仅未能起到预期效果,反而在无形中加速了中国的技术自给自足与经济独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就明确指出:美国针对中国实施的制裁,并未能削弱中国,反而让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更具活力。
从特朗普政府开始,中美贸易战不断升温,尤其在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美国对中国实施了严苛的出口管制。然而,斯蒂格利茨指出,这种“短视”的策略非但没有遏制中国,反而促使中国集中力量,快速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中国曾长期依赖外国技术,但面对美国的封锁与制裁,中国加大了对自主研发的投入,特别是在半导体芯片制造和信息技术领域。
拜登政府延续了这一对华制裁政策,并在2022年推出了《芯片与科学法案》,旨在通过大规模的政府补贴和投资,提升美国在芯片制造领域的竞争力。然而,斯蒂格利茨对这一政策表示怀疑,认为仅靠砸钱补贴无法快速建立起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半导体产业。芯片制造涉及复杂的供应链与长时间的技术积累,而中国在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后,早已开始自主研发芯片制造设备,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与中国相比,美国的“再工业化”进程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斯蒂格利茨批评了美国未能认识到自身劳动力成本高企、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这些因素使得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美国东海岸码头工人的中位数年薪高达25万美元,这使得美国难以与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中国竞争。在这种背景下,斯蒂格利茨指出,美国的制裁政策反而加速了中国产业升级,削弱了美国自己的工业竞争力。
斯蒂格利茨认为,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关税政策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扭曲效应。大规模的关税措施不仅未能有效打击中国,反而推高了美国国内的物价,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剧。特朗普当时承诺通过对中国加征关税来“重振美国制造业”,但事实上,过高的关税不仅削弱了美国自身的工业能力,还导致美国民众承受了更高的生活成本。
而与特朗普的激进政策不同,斯蒂格利茨认为,哈里斯若当选总统,尽管也可能会继续施加对华关税,但其政策主张将更加注重“去风险化”和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而非像特朗普那样采取简单粗暴的关税战。这种策略相对温和,更有利于维持全球供应链的稳定。
斯蒂格利茨指出,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问题也对其与中国的竞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美国未能有效争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支持,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美国在疫苗分配问题上表现出的“疫苗民族主义”让许多国家对美国失去了信任。此外,美国在应对全球债务危机、国际税务问题等领域的冷漠态度,使得其国际形象更加受损。斯蒂格利茨认为,美国在这些问题上的表现,导致其未能赢得第三世界国家的民心,而中国则借机加强了与这些国家的合作与联系。
这种国际影响力的丧失让美国在与中国的全球竞争中面临更大的挑战。斯蒂格利茨提到,美国若想与中国展开所谓的“新冷战”,首先需要确保自身在全球拥有强大的盟友和支持者。但事实是,美国在与中国的对抗中,并未能有效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反而因其外交政策的失误,导致许多国家倾向于与中国合作。这种局面使得美国的全球领导力不断削弱,而中国则在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逐渐成为许多国家信赖的合作伙伴。
斯蒂格利茨认为既然在某些领域竞争不过中国,就不要打压,中美各自发展,美国集中发展高科技领域,建立新的技术优势,对中国也输出产品。只要中国对美国高科技技术形成依赖,美国不答应情况下,中国就一直不会进行最新科技的研究,这样美国就能长期保持技术优势。打压遏制,只会逼迫中国自食其力,可以说这才是最狠毒且高明的阳谋,幸亏他不是美国总统,他也左右不了美国政府,否则中国真的可能无法应对。但他显然并不了解中国,过去百年屈辱史让我们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身强大才是真的强大,因此即便真的那样,中国也必定会全力升级自己的产业,而不是受制于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