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转眼间,寒意已至。10月8日,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寒露到来,这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意味着深秋已经来临。
在民间,有“露水先白而后寒”的谚言,从节气“白露”到“寒露”,意味着此时露水已经从初秋泛着一丝凉意,转为深秋透着几分寒冷。而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气温较“白露”时更低,露水更多,日带寒意,故名“寒露”。
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寒气渐生。在北方,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已经呈深秋的景象;而在南方,蝉噤荷残,也是秋意渐浓。虽然大地之上,是秋意萧瑟的景象,但菊花却迎着寒风绽放,成为秋日里一抹亮丽的风景。
菊有黄华
深秋时节赏菊花
说到代表秋天的花卉,人们会想起哪种植物呢?在物候现象中,可以窥得一二。古时,人们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意思是说,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此外,这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秋丛绕舍至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在唐代诗人元稹所写下的《菊花》一诗中,可见古人秋日赏菊兴致之浓。寒露时节,寒意渐深,值此百花凋零之际,却迎来了菊花开放的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到说:“草木皆华于阳,独菊花华于阴。故言有桃桐之华皆不言色,而独菊言者,其色正应季秋土旺之时也。”意思是,百花皆开于气温阳和之时,唯独菊花开于阴寒之季。
秋色如画,成都人自然不能放过如此美好的景色。寒露赏菊,也是城市中的人们观赏秋色的一大方式。“寒露时节,老成都人可以说是倾城而出,去人民公园观赏菊花展。”民俗专家刘孝昌说道。而据资料介绍,成都人民公园秋菊展览历史悠久、声誉远播,至今已举办了数十届。且在举办期间,会展出上千种菊花的品种,不管是品种,还是数量都是令人叹为观止。
农历九月又称菊月,正是菊花的月份。这时,一杯清香甘甜,润燥清热的菊花茶,最适合缓解秋燥了。“寒露时节,成都东山和狮子山的花农,已经在忙着收白菊花了。农户们将花田中的菊花摘下,又赶紧晒干、打包,然后卖给城里的药铺、茶店。”
菊蕊独盈枝
古代文人偏爱菊花
凌寒独自开的菊花,在文人墨客的眼中,更是高洁品格的化身。自古以来,爱菊者无数,吟咏不绝。从屈原的“夕餐秋菊之落英”伊始,文人墨客以菊自喻,颂扬那些在逆境中坚守节操、清高自守的君子之风。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则将菊花与隐士的淡泊名利、超脱尘世相联系。
于是,走入博物馆中,也能时常邂逅以菊花为主题塑造而成的文物。譬如,四川博物院馆藏了一件菊花纹玉扁瓶。文物为菊花纹盖,盖顶镂雕椭圆形菊纹纽,四片叶瓣垂下与盖相连。而瓶腹两面纹饰布局相同,中上部各饰大菊花两朵,四周花叶疏密有致。同时,腹下部辅以卷叶焦叶纹,腹侧自圈足至颈部各作高浮雕蕉叶,构成卷叶衔环双耳,富有立体感,色泽美观,做工精细。
菊花纹碧玉扁瓶 四川博物院藏 图据四川博物院
此外,四川博物院中还有一件《张大千、张善孖、钱瘦铁等合绘秋菊图》,该画为数人合绘群菊图,除钱瘦铁、俞寄凡、俞剑华、黄希成落款外,其他作者仅在本人画作周围钤印,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郑岳曼青章”“云鹤”“辛壶”“善孖长寿”“大千居士”“钱厓私印”“师子印记”“又莱金石书画”。值得一提的是,这也算是张大千的成名之作。
《张大千、张善孖、钱瘦铁等合绘秋菊图》 四川博物院藏 图据四川博物院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寒露的来临,也意味着深秋已至,初冬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在这个菊花开遍的时节,快将秋色尽收眼底,抓住秋天的尾巴赏菊、进补吧。
寒露海报 制图 王思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