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在这个优生少育的独子时代,一个孩子往往就是一个家庭的中心,
在不知不觉当中被父母长辈们过度溺爱。
疼爱自己的孩子本是无可厚非,但我国几千年来恪守的家庭伦理纲常不容践踏。
对于孩子的过分宠爱也极易朝着畸形的方向发展,
这些被父母倾注全部的爱“过分浇灌”的孩子也极有可能被溺爱毁掉。
在2018年6月19日
,在广州市海珠区发生了一桩荒诞的
人伦惨剧,
32岁的男子石某在醉酒后意图对自己的生母程某实施性侵,其后被程某持刀反杀。
当我们回顾犯罪人石某的成长历程,我们会发现他自幼就是一个倍受母亲溺爱的孩子。
在石某年幼的时候,父亲因为醉酒后同他人发生争执,使用暴力行为致使他人重伤而锒铛入狱。
此后便由母亲程某一人独自抚养石某长大,程某竭尽所能地满足儿子几乎所有的无理要求,
在这样过度溺爱的环境中浸润着,
石某也逐渐成长为一个性格乖张、同父亲一样有着暴力倾向、情绪多变、易冲动的人。
在2006年,石某外出打工,期间对一名女子实施了强奸行为,被判处了相应的刑罚。
这让母亲程某倍受打击,没成想自己的儿子竟然和他的父亲一样经历着在监狱服刑的命运,
但至此,程某仍旧没能意识到自己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
在2011年石某刑满出狱之后,程某依然放任石某,对其种种恶行宽容娇纵。
在2018年6月,石某在醉酒之后深夜打开母亲的房门,想要对母亲程某实施强奸行为,
他知道自己这样做有违人伦道德,
但是内心倚仗着母亲程某对其一向的纵容和放肆,助长了他的龌龊之心。
程某此时也终于看清,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养育最终养出来的是个怎样的人,
她下定决心,转身从厨房拿了把刀,对准自己曾经溺爱有加的儿子捅了下去,酿成了惨案。
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度宠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
在我10多年的心理咨询从业生涯当中,也常常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我今年30岁了,还是难以想象离开妈妈的生活,我该怎么办”,
其实在这样的问题背后,
将母亲当作保姆和佣人的生活上的依赖还是其次,
更多是一种心理上的分离焦虑,
当亲子关系发展到这一层次的时候,
哪怕在外人看来是家庭关系和谐亲密的具体体现。
但事实上确实“畸形恋母”心理在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在心理学领域,“恋母情结”并不是一种心理变态,
而是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并呈现的心理阶段,
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恋母情结的畸形化”。
说起“恋母情结”,它最早是起源于精神分析心理学派弗洛伊德的观点,
在希腊神话当中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因此也被成为“俄狄浦斯情结”。
当男性幼童成长到3至6周岁这个阶段时,就会产生依赖母亲排斥父亲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则极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畸形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家庭当中,通常父亲都是严重缺席的,
造成了孩子对于母亲的过度依恋,母亲也会形成对于孩子习惯性地过度保护。
这是一种母爱的错位,
站在孩子的角度也是一种几近毁灭性的教育,
所谓“惯子如杀子”,当孩子在潜意识当中认为自己理所应当是全家的焦点。
他会希望别人都能够听从他的愿望或者是指令,希望所有人都能够自发地体贴他的感受,
他认为自己地位特殊、与众不同,从而产生了一种虚假的优越感。
从家庭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溺爱分为纵容型溺爱和包办型溺爱两种,
前者就是对待孩子予取予求,无论其要求是否合理,
而这种教育的方式会使得孩子在成年之后丧失独立性,难以学会平等待人,
更严重地,就像上文中的案例一样,
会发展成为反社会型人格。
对他人和社会充满敌意和“被迫害”的幻想。
父母过度的溺爱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一种救赎,更像是一场温柔的谋杀,
当父母甘愿成为孩子的“自我延伸”,
其实就是在无意间剪断了孩子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可能,从而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可能。
TheEnd-
作者|汤米达
编辑|后海
参考资料:JeanPiagetBiographie.(2020,January2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