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我仍旧认为“我和我的”系列献礼片是主旋律电影的一个标杆,尤其是第一部《我和我的祖国》。
这部由七位导演联袂执导,用七组小人物和七个基于历史改编的感人故事,讲述了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与我们亲爱的祖国那些值得铭记的故事与珍贵瞬间。
影片中的小人物不仅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更代表着一代代怀揣着爱国情怀的中华儿女书写历史、创造历史的光辉形象。
而七个故事中的第一个故事名叫《前夜》,讲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前夜,以林治远为代表的大典筹备人员,在群众们的积极响应和共同努力下,解决了电动升旗困难,确保了开国大典升旗任务万无一失。
75周年华诞,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已然有了几万次的升降,但确保第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确保第一次的升旗仪式不出意外,这背后的故事是需要更多人知道和铭记的。
28年的革命历程,2000多万革命前辈用鲜血染红了这第一面五星红旗,也让那五颗闪闪发光的五角星更加熠熠生辉。
《前夜》这个故事为整部影片的主旋律基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开国大典前夕一切都要万无一失的严肃与紧要。
庄严神圣的开国大典,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精雕细琢,每一个筹备工作都需要反复测试和考究。
影片并没有把看起来最具挑战性的电动升旗装置作为这个故事的起因,摒弃了对宏大事件的叙述与演绎。
故事的关键落在了旗杆顶端的“阻断球”上,不起眼的小球是确保五星红旗不会在升到旗杆顶部以后被卷进去。
也就是说,这个小装置虽然不会影响升旗仪式的总体进程,却可能因为五星红旗被卷起而让中国成为全世界的笑柄。
如此重要的历史性时刻,绝不容许出现这种意外。
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
当时,林治远是天安门广场整修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负责人。
原计划国旗旗杆的高度需要与天安门城楼一样高,都为35米。
但是,彼时国家百废待兴,35米的旗杆难度远超想象。
后来,他在自来水厂找到了四根不同直径的水管,一根根套在一起,再将焊接起来,反复测试抗弯性能和弹性强度,最后也只能把旗杆22.5米。
电动升旗的技术更难。林治远找来了建设局的梁昌寿协助,设计电动升旗装置。
为了能在天安门城楼上操纵开关,他们在旗杆下引出导线,使导线穿过长安街横跨金水河,然后接到城楼上的开关按钮。
还有国人自己研制的升旗计时器,要保证国歌奏毕的同时,国旗正好升顶并可以自动停止。
1949年9月30日晚上,林治远和梁昌寿做最后一次实验时升降开关却出了差错。
旗子升顶,马达却没有停止,旗子被卷到了杆顶的滑轮里,退不下来。
工作人员只能涉险爬到旗杆上,旗子取下来。
当时,为了应对电动升旗突发故障,准备了人工升旗的备选方案。
之后就是那段珍贵的纪实影像锁定格的历史性时刻,林治远站在毛主席身侧辅助升旗仪式。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许,第一面五星红旗准时升起。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一个新的纪元开启。
影片用艺术性的加工再创造与历史故事相结合,以小见大,将那些生动的内容变成了历史的细节,让我们知道并牢记,每一个万无一失的背后,都有无数人精益求精的付出与努力。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码字不易,相遇即是情谊,您的支持就是我每日更新的最大动力与温暖鼓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