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企业完全靠自有资金,很难发展起来,借贷可以是一种积极的方式。
早期潘石屹没什么钱,在北京拿地,玩的就是左手借,右手出;整个房地产其实都是在玩金融,一手从银行贷款,一手从政府拿地,做到正负零开始预售,债务也就转移给了老百姓,自己坐等着收利润。
毫无疑问,这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
房子必须快速预售出去,否则,开发商很快连利息都支付不出去了,这就是恒大、碧桂园、远洋所面对的现实。现在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企业了,全国各地方财政集体入不敷出,负债运行,地方财政又怎么平衡?
财政怎么会负债?
历史有一种规律。
这种规律在中国的历史上节奏非常明确,经济越是强大,体制性成本也越是膨胀,而且会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
全国所有地方财政入不敷出,这怎么解释?
是因为体制成本过大?还是因为社会成本过大?当然是前者,因为多年来,社会成本即全民共享的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没什么提升,是体制成本在扩张。
正常的财政开支,应该与经济的发展同步,即与企业的税收同步;财政的需求控制在企业税收可承载的范围内,自然平衡了;实际上又是什么情况?
地方财政一半以上的收入要依赖土地出让金,这很独特。
房地产的确曾经让一、二线城市成了大财主,城市也的确建设的越来越漂亮,但是,房地产行业出现了退潮,2022销量下滑了26.7%,为13亿平方米,非同小可,本来就入不敷出的地方财政,可想压力有多大;2023房地产销量,继续下滑到11亿多平方米,对应的是土拍销售额度也大比例下滑,财政的负债就是这样炼成的。2024年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很可能会跌破10平方米的销量大底。
那么,失去了巨大的土地出让金,财政又怎么支持呢?
只能是以负债的形式,有巨大的显性债务,也有种种隐性债务。更要命的是,房地产明摆着起不来,今年靠负债支持地方财政,长债化短债务,明年靠什么?
可以转向企业税支持吗?
完全不可能,因为日前没有哪个行业的增长可以与房地产的权重相提并论,不要说经济形势不那么好,就算是一片大好,企业税也不可能替代如此之大的额外税。
还是财政的开支太大了。
以当下的经济形势看,仅仅依赖经济的增长,很可能追不上债务的叠加。
除了印钞没招了吗?
当然有,降低体制成本,减少冗员,严格限制地方开支。姚洋提出全国财政一本账,通通纳入监督。
有一种规律,如果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却没有得到解决,那么,它根本不是一个经济问题。
难道不能降低体制成本吗?
这已经超出经济讨论的范围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