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冰天雪地、粮草耗尽的困境中,杨靖宇独自一人与六百余名日军激战整整六天,颗粒未进。去世后,敌人残忍地割去他的头颅并解剖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胃中除了树皮和棉絮,竟然连一粒粮食都没有。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河南确山人。1929年,他被派往东北,化名杨靖宇。这个名字很快响彻东北,他在短时间内组建起了东北抗日联军,成为敌军的眼中钉。
为了剿灭这支抗日力量,日军调集数万伪军进行大规模围剿,采用三光政策,迫使农民提前秋收,以切断抗联的粮食来源。在此过程中,日军不仅悬赏杨靖宇的人头,还试图用高官之位诱使他投降。然而,一些思想不坚定的人选择了投降,导致抗联的弹药和密营被毁,境遇愈加艰难。
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战士们白天无法生火,夜晚又怕冻死。尽管如此,杨靖宇从未放弃斗争。1940年2月7日,除夕之夜,日军仍不遗余力地追杀他。2月8日,大年初一,杨靖宇将剩余的15名战士分成两队突围,他带着6名战士边战斗边撤退,战斗中又有4名战士受伤,尽管他命令他们返回,4人却坚决留在他身边。
2月18日,两位战士在寻找食物时壮烈牺牲。见他们迟迟未归,杨靖宇意识到危险,向深山走去。1940年2月22日,正月十五,满身冻疮的他,六天未进一口粮食,孤身一人来到了濛江县的宝安村,在一个破旧地窖中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晚。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身体已达极限,重感冒加上左臂受伤的他,遇见上山砍柴的乡亲。希望借粮,却被劝投降,杨靖宇悲痛地回答:“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最终,他等来的不是粮食,而是200多名日军的包围。面对敌人的劝降,他毫不妥协,用子弹给出坚决的答复。
1940年2月23日下午4:30,杨靖宇壮烈牺牲,年仅35岁。敌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生前未曾吃到粮食,他究竟是如何存活的?为解开谜团,日军对他尸体的解剖显示,他的胃中仅有草根和棉絮,连一粒粮食都没有。
抗战胜利前夕,日军指挥官在遗书中感慨,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中国绝不会灭亡。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更名为杨靖宇支队,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英雄的名字将永铭刻在这片为之献身的土地上。苍松翠柏不屈,白山黑水永存,他是真正的人民英雄,是中国的脊梁。让我们为他点赞,评论区留下对这位英雄的致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