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th IP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第十一届IPP国际会议
导语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战略博弈的焦点,各国纷纷加速布局,以抢占技术发展制高点和产业先机。AI领域的国际互动如何打破“零和博弈”?AI技术将如何塑造中美竞争?如何探寻多元的AI技术发展路线?如何使AI成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有效工具?
第十一届IPP国际会议将于9月21日在广州南沙举行。今年会议特别设置了“AI时代的国际竞争”议题,五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将探讨人工智能在重塑国际格局中的角色,深入分析国际社会在AI技术创新与战略布局中的角力与协作,并通过前瞻性思考探讨如何让全球各国在AI领域的互动转化为“正和博弈”。
蒋余浩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
蒋余浩,法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IPP)教授。曾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可持续发展全球法律倡议 (gLAWcal) 欧盟研究项目研究员,并曾在意大利欧洲大学学院和都灵大学担任访问学者。
蒋余浩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政治学理论、科技创新体系的比较分析以及数字经济政策。他近期撰写的新书《中国平台治理转型: 技术路线的政治》(Transformation of Platform Governance in China:The Politics of Technology Routes),由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社于2023 年出版。
演讲主题:中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非线性科技观”的探索
美国在人工智能研发方面领先于全球,是否能够探索“变换赛道”路径、实现创新性的发展?“科学-技术”非线性观揭示,可以围绕应用来探寻新的科研方向,在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之间形成互促互动的新路径。人工智能不仅只有目前美国大型公司主导的那一种技术路线,而是可以从应用中提炼出科研的问题,然后形成多元的、新的创新发展方向。在公共政策层面,要实现这种多元探索,需要打破将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二者分隔、线性化的科技观。中国从中央到地方近期的一些产业政策,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对于“非线性”人工智能科技观的认识,其中蕴含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值得挖掘。
英加·乌尔尼坎(Inga Ulnicane)
英国伯明翰大学研究员
英加·乌尔尼坎(Inga Ulnicane),英国伯明翰大学研究员、英国德蒙福特大学名誉资深研究员。她是一名跨学科的社会科学家,专注于政策研究、政治学以及科技与社会研究的交叉领域;围绕人工智能的政治与政策、新兴技术治理、重大社会挑战以及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等主题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刊登在 Policy and Society; Journal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 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以及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等期刊上。
除了学术研究之外,她还为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撰写了委托报告。此前,她曾在德蒙福特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荷兰特文特大学、拉脱维亚大学和拉脱维亚科学院工作,并曾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担任访问研究员。
演讲主题:重新构想负责任人工智能的全球竞争与合作
传统上,尖端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通常被视为一种零和博弈,即一个国家领先并独揽收益,而其他国家则被甩在后面。这种全球经济竞争的叙述也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有关人工智能 (AI) 发展的讨论,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有时甚至被比作新一轮的太空竞赛。然而,这种认知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因为它优先考虑国际竞争,忽视了亟需的全球合作,并将经济竞争力置于应对重大社会挑战之上。
此次演讲旨在从“负责任的创新”角度探讨国际竞争与合作,思考新技术和创新如何回应社会期望。演讲强调,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互动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可以通过合作实现多方共赢的正和博弈。各国可以通过协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应对当今社会在环境、能源和健康等方面的重大挑战,并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孟维瞻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孟维瞻,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并兼任复旦大学志德书院导师。他先后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并于2018年在香港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外交政策和美国国内政治;在包括Washington Ouarterly、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Pacific、Pacific Review和China Review等国际关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目前,他也是美国政治学会(APSA)和国际研究协会(ISA)的成员。
演讲主题:中美人工智能竞争如何塑造美国的政治极化
中美两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好处于两国战略竞争以及美国国内政治极化的背景之下。中美两国人工智能大型科技公司的崛起正在改变中美战略竞争的模式,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科技领域的竞争正在重塑美国国内政治。美国对华战略竞争加剧了美国国内对于人工智能发展模式的争论,而且放大了两党之间本来就有的价值分歧。
人工智能并没有消除美国社会的价值分歧,反而促使两党政府坚持按照自己的意识形态来管理科技行业。拜登政府的反垄断政策不仅是民主党左翼理念的体现,而且更是针对中国的“去风险”战略的一部分。
而正是这种战略的实施,导致了一部分科技巨头的不满,硅谷内部出现分裂。一部分人工智能公司从支持民主党转向支持共和党,并且通过各自掌握的技术分别为两党的社交媒体赋能,导致“算法民粹主义”进一步加深。一些人工智能公司也希望在中美竞争中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它们以对华竞争为理由要求美国政府放松约束,或者希望突破禁令并扩大对对方国家的经济往来。这使得世界政治秩序正在变得更加复杂化。
张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助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以及北京社会科学基金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杰出学者。
她曾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知名学府担任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主持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中国法学会重点委托课题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有着重要贡献,发表了多篇中英文著作,并长期为国家和地方的监管及决策机构提供专家咨询。
演讲主题:北京效应初现:中国如何通过人工智能监管平衡创新与安全
人工智能技术正经历迅猛且无序的发展,为了加以应对,全球监管格局从企业自治迅速转向全面的政府监管。这一转变的特征是更加精细的监管策略,包括对人工智能系统的分类与分级、软法与硬法机制的动态结合、跨领域的监管合作,以及灵活多样的监管工具的使用。中国已认识到人工智能应用的复杂性及其广泛影响,因而制定了一套独特且灵活的立法框架来监管人工智能。
该框架基于三大核心支柱:数据安全、算法安全和模型安全。中国监管方式的特色在于分层监管结构,它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产业链上多方主体的责任,同时通过健全的个人权利保护体系作为外部约束,力图在创新与安全之间实现微妙平衡。
李孜
腾讯研究院高级专家(科技与可持续发展)
李孜,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曾在阿里巴巴集团担任研究员。曾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客座评论员,并在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担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字平台技术变革(AIGC)、地缘政治和气候变化方面的场景分析与战略规划。在2020 年的新经济智库峰会上获得了“数字化领域最佳研究员(2009—2019年)”奖项。
李孜拥有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博士学位和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 Delft)的硕士学位;曾担任建筑学杂志《Domus》的客座编辑,发起了“在线”系列出版物,涵盖“智慧国家”和“在线城市主义”等主题,著作《在线城市化》被Springer Nature评为关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最热门出版物之一。
演讲主题:展望人工智能与全球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强调五个关键领域——人类、地球、繁荣、和平与伙伴,为世界提供了从传统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的范式。2024年9月联合国未来峰会将进一步讨论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
本次演讲重点展望人工智能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基于地缘政治的变化趋势,探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挑战以及规模性技术创新。核心问题是: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将对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竞争与合作中的作用产生关键性影响。
国际会议倒计时3天!
“IPP评论”将陆续介绍参会大咖,敬请期待!
会议议程
点击图片链接即可查看最新会议议程
会议信息
会议召集人:郑永年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主办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
会议时间:2024年9月21-22日
会议地点:中国·广州南沙·星河吉酒店
关于IPP国际会议
每年一届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是IPP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IPP围绕中国及世界的治理与改革问题,邀请国内外学者齐聚广州,讨论重大公共政策议题,共谋中国与世界改革发展之路。从2013年至今,IPP国际学术研讨会已成功举办十届,目前已是中国南方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盛宴之一。
往届国际会议嘉宾合照
往届国际会议现场
诚邀您的参会,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前沿趋势与未来图景!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