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事件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共同抗日,起了重大作用。更重要的是使困难中的中共获得休养的良机。
事变发起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令张学良、杨虎城要么服从命令进攻陕北红军;要么分别调往福建和安徽。由中央军来“剿共”。张学良与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面谏蒋介石抗日,遭蒋拒绝。12月9日,中共组织大规模游行,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张学良表示要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的要求。
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东北军、西北军内部出现杀蒋和放蒋的争执。张、杨商议给中共方面发电报,请派人来解决。
国民党各方反应
南京方面得知蒋介石被扣消息后,当晚召开了紧急会议。何应钦、戴季陶、吴稚晖等力主武力解决。他们主张趁张、杨未部署之前,抢先发动攻击,救出蒋介石。林森、冯玉祥、孙科主张和平解决,认为:“先探蒋公之虚实,再定万全之决策。”但主战派占上风,会议决定“张学良应先褫夺本兼各职,交由军事委员会严办”。
宋美龄认为在事情未明之前,就对张学良进行处罚,贸然出兵太过草率。她严厉斥责讨伐派:“如果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将会对委员长的生命造成威胁,而委员长的生命又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她呼吁和平解决事变,“请求大家在军事讨伐之前先思考如何用和平手段营救蒋。如果和平营救无望,再进行武力讨伐也不迟。”她指示中央军校张治中不惜一切代价阻止何应钦,保证蒋介石的安全。她表示:“愿竭我全力,以求不流血的和平与迅速之解决。”
12日晚,李宗仁、白崇禧和李济深联名通电全国,表示反对内战,一致对外。国民党控制的舆论纷纷谴责张、扬,要求无条件释放蒋介石。亲日派则使劲煽风点火,企图挑起更大规模的内战。
中共方面的态度
13日8时,毛泽东得到这个消息。在保安政治局会议上,他首先发言,“这次事变是有革命意义的,是抗日反卖国贼的,它的行动、它的纲领都有积极意义,就是在它自卫的出发点上也是革命的”。他说,“他同我们的友好是公开的,(事变)把我们从牢狱的情况下解放了出来,因此西安事变是革命的,是历史事业,是应该拥护的。”
毛泽东认为“把蒋除掉,无论在哪方面,都有好处”。但他也认为蒋最近的立场是“中间的立场”,他在剿共一点上还是站在日本方面的,这一立场对他的部下是有很多矛盾的,所以他是被这一矛盾断送了。毛泽东主张对事变的公开反映应谨慎,指出:我们暂不发表宣言,但实际行动上,应是积极的。
蒋介石已成为“阶下囚”,张国焘态度激昂,提出“第一是抗日,第二是反蒋”。毛泽东说:“要求罢免蒋介石,交人民公审”,这一方针是确定了。
周恩来、张闻天提出了不同意见。周恩来提出,“在政治上不要与南京对立”的主张。张闻天说:“我们不采取与南京对立方针。尽量争取南京政府正统,联合非蒋系队伍。在军事上采取防御,政治上采取进攻。”朱德提出进行军事防御。
毛泽东当时的设想是:“我们应以西安为中心的来领导全国,控制南京,以西北为抗日前线,影响全国,形成抗日战线的中心。”他着重提出:“我们的政治口号:召集救国大会。其他口号都是附属在这一口号下,这是中心的一环。”
蒋介石被扣押的消息传出后,红军各部队沸腾了。邓颖超也高兴地跑到院子里和大家又唱又跳,高声欢呼,所有人都高呼“枪毙蒋介石!”搬掉这块革命最大的“绊脚石”。保安还要搭一个大台子,准备公审蒋介石,对蒋介石进行清算。
周恩来“摆平”难题
13日中午,毛、周再次电告张学良:“恩来拟来西安与兄协商尔后大计,拟请派飞机赴延安来接。”17日,周恩来乘坐张学良专机抵达西安,协助张、杨处理事变。
张学良一生中欣赏的人周恩来排在第一。张学良说,“周恩来的人好厉害,他们都控制住了,连我的部下、杨虎城的部下都听他的,他说出的话很有理。这个人好厉害,不但会讲,也能处置事情。”
张学良晚年说:周先生这个人是有什么说什么,说的都很打动他。周对当时处于危险中的东北军的前途,分析得很深入,对他很有益。他很感动,周恩来是共产党里最伟大的人物。毛泽东我没见过,我不敢说。他在海外接受采访时说:我认为,毛泽东的成功,可以是周恩来的成功。
周恩来一到西安,张学良就去看他。周恩来说:“你们这种做法,我们共产党人不赞成。”张学良一愣。周恩来向他解释党的政策,提出要和平解决。
有一种说法是,共产国际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实际上共产国际12月17号的来电译不出来,退了回去。20号才又收到,事变已经发生一个星期了。让张学良郁闷的是,共产国际说张学良是在日本人支持下发动的西安事变。
宋美龄入“虎穴”
事变后,宋美龄收到张学良的电报:“大义当前,学良不忍以私害公,暂请介公留住西安,妥为保护,促其反省,绝不妄加危害。……敬请夫人放心,如欲来陕,尤所欢迎。”宋美龄接到电报后,吃了一颗定心丸。
22日,宋美龄在宋子文、端纳陪同下亲赴西安。张学良亲到机场迎接,宋美龄说:“汉卿,请不要命令你的部下搜查我的行装。”张学良当即红了脸说:“岂敢如此。”
蒋介石见到宋美龄惊讶地说:“啊呀,你真的来了?!你这可是入了虎穴啊!”说完,痛苦地摇头,潸然泪下。宋美龄强抑感情,平缓地说,“我是来看望你的,什么危险都没有!”蒋被扣留后一直持强硬态度,声称:“余宁死不受胁迫”。在宋美龄的劝说下,他同意由宋氏兄妹代他谈判,并以领袖人格担保回南京后会履行协议内容。
宋美龄与张学良进行了单独长谈,他没有斥责张学良,说到动情处,宋美龄流出了泪水,她说:“汉卿,你也不必为难,如若我和委员长不能同机离陕,那我情愿和他在此殉难!”这句话也让张学良眼眶发酸。
宋美龄告诉张学良:你或许认为,西安兵变得到了全国民众的拥护,这实际是你的错觉。今大错已成,如何补救,才是当前的最大问题。张学良对宋美龄寄以厚望地说:“我深信夫人此来,必能协调各方关系,使蒋介石早日离开陕西,而且我们仍然一致推崇蒋介石为我们的唯一领袖。”张学良本意逼蒋抗日,却令国家政局动荡不安,再加上蒋介石强硬态度使他骑虎难下。宋美龄一番话给他带来了希望。
张学良引荐宋美龄会见了周恩来。23日,宋子文、宋美龄兄妹代表蒋介石同张扬、中共代表谈判。因急于救蒋脱险,加之英美在背后加持,会议很快达成了有利于抗日的6项主张。
24日晚,蒋介石在宋美龄的陪同下会见了周恩来,周恩来表示:“若蒋介石同意抗日,不再围剿中共,红军愿意接受蒋介石的指挥,拥护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承诺不再剿共。至此,西安事变和平局面已成定局。
宋美龄在事变解决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绝对不能忽视,她是解决事变最关键的人物之一。可以说,如果没有宋美龄的支持,中共和平解决的方案无法单方面实现。
晚年张学良非常感慨地说:“如果当年宋美龄在西安,就不会有西安事变。”
张学良意气用事
25日下午,张学良表现江湖义气,拒绝副官劝阻,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蒋还假惺惺地不让他去,他表示一定要去。张学良说三天后就能回来。
周恩来是听了张学良卫队营长孙铭九的报告后,才知道张学良要送蒋介石走。据孙铭九回忆:他告知周恩来张学良送蒋介石去机场后,周恩来拿起衣服边穿边走边说,唉!怎么这样办事,也不商量就走了。周还催促他说:“快走!快走!我们去飞机场。”但为时已晚。
1956年,在纪念西安事变20周年座谈会上,周恩来说:“张汉卿亲自送蒋走是个遗憾。我那时听说张送蒋走了,赶紧追到飞机场想再劝阻不要去送,但我到飞机场时,飞机已起飞了。我当时对人说,张汉卿就是看《连环套》看坏了,他现在不但要像窦尔敦那样送黄天霸,还要负荆请罪啊!”
在张学良释放蒋介石的当晚,杨虎城对部下说:“这样匆匆忙忙地放蒋,张先生事前并没有征得我的同意,而他一定要陪蒋走,更出乎我的意料。我原以为张纵然不对我说,一定会对周恩来先生说明的,及至我和周先生见面的时候,周先生说他事前也毫无所闻。”他还说,“我不是不同意放蒋,但不能就这样放啊,没有同周先生和我商量,这还有什么三位一体!”
宋美龄通过与周恩来两次会谈,对其表现出的才华极为欣赏。在飞机上她问蒋介石:像周恩来这样的人才怎么都到共产党那里去了?国民党搞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一个像周恩来这样的人也没有?
事件后续
26日,蒋介石“体面”地回到南京,立即翻脸发表《对张杨的训词》,诬称西安事变的发生是因“反动派煽惑”和自己防范不周;而其解决是因张、杨在自己的“感召”下“勇于改过”。毛泽东28日发文《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驳斥,公布蒋介石在西安答应六项条件,指出蒋是“因接受西安条件而恢复自由了”,还指出:“蒋氏应当记忆,他之所以能够安然离开西安,除西安事变的领导者张杨二将军之外,共产党的调停,实与有力。”
西安事变时,澳大利亚人端纳作为宋美龄和蒋介石的私人顾问,参与了西安谈判。他说:周恩来起了在张、杨间的调解者的作用,挽救了这可怕的局面。端纳还认为,实际上是周恩来使蒋介石得以安全离开,否则就不是这个结果,也可能事情将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周恩来实际上是1936年西安事变中的最关键人物,是他把蒋将军从绑架中解救出来的。”周恩来在释放蒋介石一事上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决策者。
在事变之后几十年间,张学良一直坚持他给自己的评价:“作为一个军人,我是应该被枪毙;但是依我的良心,我没有做错!”周恩来评价张学良,说他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张、杨的结局
堂堂总统、委员长、校长被“绑架”,这对蒋介石来说齐天大辱,他焉能不报此仇。
张学良自打12月26日飞往南京那一刻,就成了笼中鸟。从大陆到台湾一直软禁,直到1990年恢复人生自由,时间长达54年。张获得自由后感慨:“宋美龄活一天,我也能活一天。”
张学良说:“西安事变后我没死,关键是蒋夫人帮我。我认为蒋夫人是我的知己,蒋夫人对我这个人很了解,她说西安事变,张学良不要金钱,也不要地盘,他要什么,他要的是牺牲。蒋先生原本是要枪毙我的,这个情形,我原先也不知道,但我后来看到一份文件,是美国的驻华公使写的,他写道:宋美龄对蒋先生说,‘如果你对那个小家伙(即张学良)有不利的地方,我立刻离开台湾,还要把你的事情全都公布出去’。”
2001年,张学良在夏威夷檀香山病逝。宋美龄得知后悲痛不已,让辜振甫、严倬云夫妻代表她赴夏威夷参加张学良追悼会,辜夫人将一束署有“蒋宋美龄”的十字架鲜花,放于“少帅”灵前。
张学良的结局比起杨虎城来说,绝对是“完美了”。杨虎城一家惨遭杀害。
1937年6月16日,蒋介石给杨虎城一个欧美考察军事专员的身份,让其访问出国。这样就调他离开了他的军队。这年11月,杨虎城由法国回到香港,宋子文前往迎接,带来蒋介石要见杨虎城的电报。12月2日,杨虎城由戴笠陪同乘飞机去南昌,杨一下飞机就被捕。他妻子谢葆真打探到杨虎城的拘禁处后,带了儿子杨拯中寻夫。单独关押了半年后,才允许与杨虎城一同居押。1947年,谢葆真死于囚牢,年仅35岁。
1938年春,杨虎城被解往长沙,后又在贵州息峰玄天洞关了8年,他的儿子杨拯中在长期关押下,身躯佝偻。1946年到1949年2月,杨虎城一家及随员被关押在重庆中美合作所。
重庆谈判时,毛泽东曾提出释放杨虎城,蒋介石予以拒绝。李宗仁任代总统期间,曾经下令释放张、杨,也因蒋的阻挠而泡汤。
1949年8月27日,蒋介石下了“密裁”令。被我军俘虏的原国民党西南特区区长徐远举交待:“1949年,李宗仁宣布释放杨虎城、张学良将军。我立即按照委员长的指令,将杨虎城用空军飞机送往贵阳黔灵山避风,再运回重庆,9月6日子时,将其杀害。”为了毁灭罪证,在杨虎城父子的面部洒上了硝镪水,将军遗骸掩埋于戴笠公馆的一个花坛里。
11月30日,重庆解放,解放军第二天找到了杨虎城的遗体。1950年1月15日举行隆重的追悼会,缅怀这位被毛泽东称为“推动全国一致抗日,有功于国家民族”的将领。杨虎城将军的棺木在重庆上船运回家乡西安。
任何一件历史大事件都有刀光剑影、流血牺牲。西安事变已经尘封在历史深处,但总有许多故事被人传颂,许多人被铭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