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地的再生稻头茬收割已接近尾声。与此同时,中稻普遍迈入抽穗灌浆阶段,单季晚稻进入孕穗破口期,双季晚稻处于分蘖末期,而再生稻的二茬则步入返青分蘖时期。
在这个阶段,正是虫害防治的关键节点。在中晚稻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至关重要。随着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病虫害对稻田的威胁也日益加剧。为了保证稻谷的产量和品质,中晚稻种植过程中必须采取科学、合理且高效的“虫口夺粮”策略。本篇文章凤凰植保节将围绕中晚稻的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控策略进行详细阐述。
一、中晚稻主要病虫害介绍
1. 稻瘟病:稻瘟病是由稻瘟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水稻的病害,主要包括叶瘟、节瘟和穗颈瘟。它能迅速蔓延,导致大面积减产。
2. 褐飞虱:褐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成虫和若虫都能刺吸稻株汁液,导致稻株生长停滞、黄化甚至枯死。
3. 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类似,白背飞虱也通过刺吸汁液破坏稻株。此外,它还能传播病毒病,如条纹叶枯病。
4. 纹枯病:纹枯病由纹枯菌引起,主要通过地表和土壤传播,侵害稻株下部,导致茎秆腐烂、倒伏,严重影响产量。
5. 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幼虫食叶并钻蛀稻株基部,导致叶片卷曲、黄枯,破坏稻株正常生长。
二、中晚稻病虫害综合防控策略
1. 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虫害高的稻种是防治病虫害的第一步。例如,选择抗稻瘟病、抗褐飞虱的优质品种,可以在源头上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科学的品种选择和合理的品种布局能够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威胁。
2. 农田管理
通过科学的田间管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轮作、间作和避蚜期错播等措施。深翻土地、中耕除草和水肥管理可以破坏害虫的生存环境并增强稻株的抗病能力。
3. 生物防治
推广和应用生物防治技术,通过保护和利用天敌控制害虫。如赤眼蜂、捕食螨和蜻蜓等天敌可以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和飞虱的种群数量。此外,采用诱虫灯和寄生菌如绿僵菌、白僵菌等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4. 物理防治
从农田环境中控制病虫害扩散也可以采用物理手段,如使用反光膜驱使害虫远离稻田,设置杀虫灯来诱杀稻飞虱等。同时可以通过覆盖农膜来抑制杂草生长,减少病虫害的潜在发源地。
5. 化学防治
在病虫害爆发时期,合理运用化学农药尤为重要。但应注意农药品种的选择和使用剂量,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推荐使用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同时注重轮换用药以避免长期使用单一药剂导致抗药性提高。
6. 绿色防控技术
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如环境友好型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的使用,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此外,通过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如稻鸭共育、稻鱼共生等技术,可以在提升稻株抗病虫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稻田的综合生产效益。
7. 预测预报
建立高效、准确的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分析病虫害信息,及时发布病虫害预警,指导农户准确防治病虫害。此外,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施精准农业管理,有助于提高病虫害防控效果。
三、总结与展望
中晚稻的病虫害防治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措施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我们应进一步加强病虫害的研究与监测,尤其是要结合现代农业科技手段,如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技术,提高防控的效率。
农业是国家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凤凰植保节相信,通过科学、高效的病虫害综合防控策略,不仅能够提高中晚稻的产量和品质,还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