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后人无法超越”,整个唐代289年里,诞生了很多诗人,名气大的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孟浩然等;名气虽然相对弱一些,但有顶级名篇传世的,如张若虚、崔颢、崔护等。
而有一批诗人,常被大家忽略,只有吟诵他们的名句时,我们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这首诗是他写的呀!”王之涣就是其中的代表。王之涣,字季淩,垂拱四年(688年)生于蓟门,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
王之涣名门望族出身,祖辈世代为官,而他从小就表现出聪慧的一面,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为政公平清廉,深得时人赞誉。由于常年生活在边塞地区,他的诗歌以送别、咏景为主。
他的诗歌被乐工谱曲传唱,流传甚广,中亚地区都有他的作品流传。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岑参并称“唐代四大边塞诗人”,可惜的是,相比高传世诗作205首、岑360首、昌龄210首,王之涣仅有6首诗歌传世。
但首首都是精品,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天宝元年(742年),王之涣担任文安县尉,后来卒于任上,时年五十五岁,归葬洛阳北邙山祖坟。
1932年,金石学家李根源在洛阳收购了一批被盗挖流散在古玩市场的唐代墓志,数量多达93块。他请来好友章太炎一同研究释读。这批墓志中有一块名为《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它的主人就是王之涣。
章太炎与李根源兴奋不已,为该墓志拓本写下题跋,并细心保护,此碑因此平安度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王之涣墓志》入藏国家博物馆,是该馆的一件“一级文物”。
此墓志字迹清晰可辨,以楷书镌刻而成,撰文者为靳能。墓志长、宽均为36厘米,碑文24行、满行24字、共545个字,字径约2厘米。靳能盛赞王之涣“至夫雅颂发挥之作,诗骚兴喻之致,文在斯矣,代未知焉。”还把他比作陶渊明。通篇文采斐然,介绍详细。
但有网友看了此碑后,直呼“这块墓志玷污了王之涣”,原因是书丹者和刻碑者技艺不佳,导致碑文书法有些“拉胯”,与唐代那些名碑根本没法相比。其实,细看此墓志,字迹刚健沉着,用笔工致细腻,寓巧于拙,结字紧凑,顿挫分明,绝对称不上“丑书”。
您认为此碑书法怎么样,欢迎评论区留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