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这个魔鬼,真是很难让人搞懂。一方面,杀人如麻的他,杀死一个人就像杀死一只苍蝇,毫无感觉;另一方面,当他看到一只苍蝇被当场拍死,却会哭泣良久。
一方面,他亲自发起了大规模的焚书运动,导致德国文学史出现空白和断层;另一方面,他又是个嗜书如命的藏书家,同时还是个作家。
希特勒的藏书多达一万六千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军事类,艺术类,神秘类。
1934年10月,希特勒在格拉德巴彻火灾保险公司,给自己位于慕尼黑城区的公寓,买了一份五年期的保险。在保险单所附的协议信上,希特勒把他的藏书,评估为全部保险金额的一半——6000本,价值150万马克。他对藏书的珍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希特勒热爱读书,并非附庸风雅,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从小就热爱。在林茨上学时,他在三个图书馆注册过,每天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即便在一战战场上,他也随身携带着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时时翻阅。
希特勒少年时代唯一的朋友奥古斯特•库比哲克,对他的勤奋好读留下深刻印象:“他家里堆满了书,不管到哪儿,他总是会带上一本书。他最喜欢读的书,是德国历史与德国神话。”
希特勒的阅读热情,一直持续到他自杀身亡,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读书。有一次,情妇爱娃不小心打搅了他读书,被他狠狠训斥了一顿。那以后,他的书房门上便挂了一个告示牌:保持绝对安静!
希特勒是极具煽动性的一流演说家,除了天赋,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他的海量阅读。他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与一些流行学说进行拼凑组合,最终创造了自己的纳粹思想体系。
虽然这个体系很邪恶,但不得不承认,希特勒是个有思想的人,与那些把秘书和笔杆子代笔的材料和讲话稿,当作“思想”贩卖的独裁者相比,不知高明多少倍。
可惜可悲的是,希特勒不是一个勤奋的天才,而是一个勤奋的恶棍。书籍没有让他登上进步的阶梯,却成了他堕入地狱的“加速器”。
希特勒不仅自己爱读书,还要求手下多读书,费尽心机列出推荐书单,并印在纳粹党员证上,用黑体字写上:“每个国家社会党员必须知道的书。”这些精品书包括亨利•福特的《国际犹太势力》、罗森堡的《犹太复国主义是国家之敌》。
希特勒不仅是个狂热的图书收藏家和读者,也是个优秀的作家,当然,也是个邪恶的作家。
1923年11月,希特勒在啤酒馆暴动(又称啤酒馆政变、希特勒暴动)失败后被逮捕,法院以叛国罪判其入狱5年, 1924年4月1日执行。实际上,希特勒只坐了9个月的牢就被释放了,而且未被驱逐出境。
服刑期间,希特勒受到多方优待,享用特别饭食,单间牢房阳光充足,有两扇窗户。可以自由通信,自由接待来访亲友。匪夷所思的是,他竟然可以带秘书。
条件实在是太好了,不干点什么,既对不起当局,也对不起自己。希特勒于是奋笔疾书,创作了《我的奋斗》一书,并于1925年出版。
也有一种说法,《我的奋斗》是由希特勒口授,同僚理查德·赫斯执笔撰写的。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是因为希特勒每次都把写好的稿子念给赫斯听,以观其效。据说当希特勒读到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的段落时,赫斯居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正是这个一读一听的场景,造成一个口述一个打字的错觉。
实际上,《我的奋斗》就是希特勒亲自撰稿亲自打字完成的。希特勒有一台旅行打字机(相当于现在的便携式笔记本电脑),是他的崇拜者海伦娜·贝希斯坦赠送的。监狱里既然可以带秘书,带台旅行打字机自然不在话下。
八年之后的1933年,希特勒带领纳粹党夺得政权,废除魏玛体制,开启第三帝国。部分拜纳粹党掌权后的摊派所赐,《我的奋斗》销量惊人,二战结束前夕共卖出1200万册,再版1000多次,至少译成17国语言,是德语作家印量最多的书。
希特勒获得巨额稿费,有足够的金钱购买书籍,充分满足他的藏书欲。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籍俄裔诗人布罗茨基说过:如果这个世界的主人能更好地阅读,世界上的暴政与苦难就会减少很多。
但是在希特勒身上,这个美好的愿望和信念碎了一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