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路1437号的“金色小屋”闻名沪上,其“溢·咖啡”是上海首家公益咖啡馆,由公益社会组织上海喜事助老信息服务中心营运。多年来,“溢·咖啡”不仅为助老公益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更是聚拢了众多的助老志愿者,为助老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笔者因经常光顾“金色小屋”,和里面当义工的阿姨爷叔们成了朋友,不妨说说他们的故事。
眼前的郑阿姨,纤瘦、精干,看不出古稀之年。郑阿姨退休前是某国宾馆的营销部经理,2009年退休后被一家外资酒店高薪聘请,担任营销总监。2014年她执意请辞。说,不能挡了年轻人的进步通道。
忙碌一辈子的郑阿姨回到家中,有点落寞。 一天,邻居告诉她,附近有家公益组织在招募志愿者,侬想去伐? 郑阿姨一试即中,成为“喜事助老”的第一批骨干志愿者。
笔者问她,你原来当领导,现在服务他人,能转过这个“弯”?
郑阿姨淡淡一笑: “呃有啥啦,我觉着蛮好,既有事体做,又能接触社会,比蹲辣屋里厢好啊! ”
郑阿姨在“金色小屋”每周轮一天班,还在古北市民中心当志愿者,每10天轮一天班。她还把老伴吴老师带进义工团队,吴老师现在是“喜事助老”公众号的编辑。
和郑阿姨同庚的老章,曾是芦潮港农场知青。老章能写会画。回城后,代表所在工厂、所属公司、所属纺织工业局,参加全市职工黑板报比赛,斩金夺银。因为一技傍身,下岗后不愁再就业,成为居委会宣传干部。退休没多久,来到“金色小屋”,成为义工中的“多面手”。后厨缺食材,他是采购员;活动布置环境,他是美工师;创办公众号,他是通讯员。
他跟笔者说: “只要有事情做,就觉着生活有意思。 ”
如果说,郑阿姨、老章是为了充实晚年生活,走出“寂寞”的话,那么,孙阿姨则是走出“抑郁”。
孙阿姨,今年65岁,退休前是某医院手术室护士。 2014年退休,退休前丈夫病故。 退休后,白天儿子上班,她守着空房子,陷入迷茫。 她知道自己的心理出状况了,主动去精卫中心就诊。 她也知道想要真正疗愈得靠自身,于是,她尝试着各种接触社会的方式。 有一天她途经“金色小屋”,出于好奇,她走了进去……也成为该组织第一批骨干志愿者。
她第一份志愿者工作是“热线电话”接听员,后来,考出初级咖啡师证书,当营业员。 “金色小屋”里的助老公益活动一场接一场,在为他人服务的忙碌中,孙阿姨不用再去精卫中心了。
周老师是“喜事助老”志愿者团队中的60后。 周老师是幼教高级教师。 2022年的一天,她从媒体上看到“喜事助老”公益咖啡馆的事迹,便从松江佘山脚下的百鸟社区赶到“金色小屋”实地考察……也成了“金色小屋”的义工。
周老师接受媒体采访
开始,她只能扫地抹桌子,上不了操作台。周老师作出令大家吃惊的决定,自费4000元,去一家民营咖啡学校学习。她的同学不是90后,就是00后,人家学习为了创业,她学习竟然是为了做义工,让她的同学们感到不可思议。
周老师学得很认真。 结业考试19分钟做出7杯饮品,分别是意式浓缩、卡布迪诺、拿铁、手冲、热巧、花茶和冰饮。 周老师一点也不输年轻人。
老陈退休前是公安干警,一级警督。 2018年3月,老陈退休后,受聘于某大型商场任调解室主任。 一个偶然的机遇,他遇到了“喜事助老”发起人。 听完介绍后,他便辞掉了那份有报酬的聘任,一头扎进“喜事助老”干义工。
老陈在“喜事助老”担任监事长。 他告诉笔者,“喜事助老”是靠自身“造血”来运作公益事业的。 除店长是职业咖啡师,领取工资外,其余志愿者不拿报酬。 但举办的各类公益讲座,请来的专家教授,是要付劳务费的。 每年举办的各类讲座好几十个,支付的讲课费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为了克服房租上涨、咖啡售价不涨(65岁以上长者还半价供应)的困难,监事长老陈冲到了经营一线,他四处推销公益馆的“聚会”项目,用以弥补收益不足的亏欠。 2022年10月,他被上海市退休职工管委会授予“老有所为好榜样”称号。
“溢·咖啡”志愿者
望着这群忙碌并快乐的阿姨爷叔,笔者想起京剧《红灯记》里的一句唱词: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也许,可以概括“金色小屋”里阿姨爷叔们的精神风貌。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作者/摄影: 姚志康
编辑:张 理
责编:廖且为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