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见到周恩来,他问到:我真是第一个应邀上天安门城楼的美国人么

0
分享至

1970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21周年庆,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国庆节庆祝活动。此时的广场上早已人山人海,喧声如潮。

负责总接待的周恩来早已到了很长时间,被中国邀请的可以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国家领导人正陆陆续续地来到,与周恩来见面后被工作人员带到了指定的位置入座。

此时,天安门城楼上专供领导人使用的电梯门又打开了,埃德加·斯诺带着夫人路易斯·惠勒·斯诺满脸紧张地走了出来。等在电梯门口不远处的周恩来快步迎了上去:“斯诺先生,欢迎您。”

握着周恩来伸过来的双手,斯诺棕色的眼睛透露着兴奋的目光,不可置信地问道:“我真是第一个应邀上天安门城楼的美国人么?”

在中美关系紧张的敌对期,竟然有一位美国人被邀请来参加国庆庆典,这是怎么回事呢?

尼克松的计划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宣誓就职成为美国总统,成为美国第37任总统。

中国有句俗话:新官上任三把火,此时刚刚入住白宫的尼克松在心里思考着两件事:一是做点什么惊人之举给自己的政治生涯留下光辉的一页,二是做好规划,想方设法连任下届总统。

随后尼克松发布了上台后的第一道命令,让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探索重新同中国人接触的可能性”。同中国和好,不仅可以让他声名远扬,还可以借助中国从越南那个可怕的泥沼地脱身。

目标已经明确,尼克松立即行动了起来,寻找各种机会将自己的计划传递给中国,试探中国的反应。

1969年3月,尼克松接待了来华盛顿参加艾森豪威尔葬礼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并委托他将美国有意改善中美关系的口信捎给中国领导人。两个月后,首任法国驻华大使马纳克到达北京后,就把这条信息转告给了周恩来。

1970年6月,美军撤出柬埔寨。随后尼克松在某次公开讲话中提到:

“如果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情可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

1970年6月25日,尼克松会见了巴基斯坦总统。在会见中,谈到巴基斯坦的邻邦中国时,尼克松表示,他要同中国和好,愿意派一个高级使节秘密访问中国,并请巴基斯坦总统代为传达。

在随后的欢迎宴会上,尼克松在致辞中第一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称呼,向中国发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外交信号”。

周恩来与尼克松第一次无声的对话

基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对立制度的思想束缚,中国和美国在试图接近的同时,都在小心翼翼地探询着对方。

这期间,有一个意外事件在香港附近发生了。1969年7月16日,中国海上公安在临近香港的海面,抓捕了两个乘坐游艇冲进广东海面的美国人。

周恩来给广东省公安厅下达指示,迅速查明真相,上报国务院。经查明,她们原来是暑假来香港旅游的美国大学生,游艇经过搜查也没有发现窃听器和发报机,不像是间谍。两个人的态度很好,承认是误入了我国领海,还写下了保证书。

事件发生后,尼克松对此事十分关注,因为他刚刚批准了放宽美国公民去中国的限制,允许议员、记者、教员、学者、科学家和医生、红十字会代表到中国旅行,但还未正式对外公布。在这个节骨眼上,哪里想到出现了美国人进入中国领海的事件。

思虑缜密的基辛格当即建议,把这一宣布推迟几天,看看中国人对这次事件的处理态度。

几天过去了,大洋彼岸的中国一直保持着沉默,预想中的反美浪潮并没有出现。

7月21日,在尼克松的授权下,美国国务院宣布放宽对中国的贸易和到中国旅行的限制。与此同时,为了表明有诚意与中国建立关系,美国还通知中国,打算采取一个象征性的步骤:撤走游弋在台湾海峡的第七舰队中的两艘驱逐舰。

对于美国人发来的友好信息,周恩来通过巴基斯坦总统转告尼克松,中国决定释放“7·16事件”中的两位美国人:鲍德温和唐德纳女士。

7月24日,两个美国大学生通过罗湖桥进入香港。这是尼克松上台后,周恩来与尼克松之间的第一次奥妙而无声的对话。

12月3日,南斯拉夫时装展览会在波兰华沙文化宫举行。参加展会的中国使馆人员被美国驻波兰大使拦住,表达了同中国驻波兰代办会晤洽商的请求。

随后这一重要信息传递回国内,周恩来看后表示同意。到此,中美关系的大门已经开始微微开启。

第一人:埃德加·斯诺

“毛主席让我请您来的。您是中国人民真诚的朋友。”听到斯诺充满惊喜的询问,周恩来热情地说道。

此时,陪同斯诺而来的路易斯对天安门城楼充满了好奇心,满心欢喜地打量着四周。在她的眼里,天安门城楼那雄浑庄严的建筑造型,极富东方古典艺术美,让她惊叹不已。天安门屋顶装饰的龙、凤、狮子、麒麟等装饰雕塑,在阳光下夺目的光彩,深深地震撼了路易斯的内心:这个东方大国真的太神奇了!

斯诺望着眼前的周恩来,思绪却飘回了30多年前。那一年斯诺在陕北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彼时的周恩来还没有到40岁,面庞清瘦,骨胳小而结实,下颏上蓄着的胡子又黑又茂密,富于热情又大又深的眼睛,让人印象最为深刻。一笑就露出洁白的牙齿,散发着领袖的自信和迷人的魅力。

如今再见到周恩来,已经是72岁了。匆匆岁月让周恩来的颧骨凸了出来,两颊凹了进去,眼窝很深,但是深邃而机敏的眼神中却包含了更多的坚毅。

“34年前,我穿过封锁线去找红军,遇到的第一个共产党领导人就是您。记得当时您是用英语跟我讲话,让我大吃一惊。”斯诺激动地同周恩来讲到:

“当时您亲自安排我见毛主席,去采访红军,去一线体验。所有的一切对西方新闻界来说是独一无二的。今天,您又邀请我登上天安门城楼——”

周恩来马上将话接了过来:“在中国和美国互相断绝关系的情况下,您却三次访问新中国。今天安排您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庆典,对于一个美国人来说,这也是一件独一无二的事。”

听到此处的斯诺,差一点高兴地跳了起来,兴奋地说:“我又有独家新闻了!”

与毛主席合影的背后信息

此时,专用电梯又一次升上了天安门城楼。电梯门一开,一个身材魁伟高大的人在秘书的陪同下走了出来。毛泽东来了,毛主席来了。

周恩来引领着斯诺夫妇向着毛泽东迎了上去:“主席,您看谁来了?”

毛泽东一眼就认出了斯诺,高兴地说道:“我亲爱的朋友,斯诺先生,老天保佑你,我们又见面了!”

此时的斯诺紧紧握住毛泽东的手,纵有千言万语在口中也说不出来了。眼前的毛泽东让他感觉到伟人的光辉,平易近人的态度更让他感动不已。

毛泽东拉着斯诺的一只手,大手一挥:“走,我们去前面看看。”然后领着斯诺夫妇来到了天安门城楼正当中的栏杆边。此时下面广场上的人山人海,热情的群众狂热到了极点。彩旗飘飘,花团锦簇,升空的气球拖曳着巨大标语,欢腾的笑声传遍了整个广场。

国庆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的显著位置,毛泽东与斯诺夫妇在天安门城楼庆祝国庆典礼的照片被刊登了出来。这是周恩来特意安排的,照片也经过了特殊的处理,图片中只有毛泽东、斯诺夫妇和翻译四个人。

周恩来用东方智慧民族特有的方式,用这张毛泽东与美国人斯诺在天安门上的合照,含蓄而又饶有深意地向尼克松和基辛格传递了中国愿意进一步拉近两国关系的信息。可惜的是,精于分析的基辛格也忽略了这一信息。

1971年,周恩来向美国发出了欢迎基辛格访问中国的信。此时的尼克松才恍然大悟,他指着“毛泽东与斯诺”的合影照片对基辛格说:

“毛泽东请一个美国人上天安门站在他身边,这就是一个象征,是传达给我们的一个信息。我们怎么没想到?”

同样才恍然大悟的基辛格感叹地说道:“经历了几千年文明熏陶的中国人,太厉害了,太精细微妙了,真的让我想不到啊!”

翻开《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我们可以看到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

“毛泽东和周恩来不幸对我们敏锐地观察事物的能力估计过高。他们传过来的信息是那么拐弯抹角,以致我们这些粗心大意的西方人完全不解其中的真意……凡是中国领导人公开做的事情都是有目的的。事情过后我才终于理解到,毛泽东、周恩来是以此作为象征,表示现在他俩亲自掌握对美关系。但是,这在当时真是一种远见卓识。”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由巴基斯坦转道,在北京和周恩来举行会谈,并就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交换了意见,为尼克松正式访华做好了前期铺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闲居聊史 incentive-icons
闲居聊史
阅古今之事,读天地之情,成一家之言
120文章数 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