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越是逃离
却越是靠近你
我越是背过脸
却越是看见你
我是一座孤岛
处在相思之水中
四面八方
隔绝我通向你
一千零一面镜子
转映着你的容颜
我从你开始
我在你结束
伊朗诗人埃姆朗・萨罗希的这首《一千零一面镜子》仿佛是为勃拉姆斯与克拉拉长达43年生死恋量身订制。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Brahms,1833—1897),出身贫寒之家,德国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被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与巴赫(Bach)、贝多芬( Beethoven),被称作3B。他的第1号交响曲被誉为“贝多芬第10号交响曲”,主要作品有《德意志安魂曲》、《匈牙利舞曲》等。
他曾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克拉拉·约瑟菲娜·舒曼(1819—1896),德国钢琴家、作曲家,丈夫罗伯特·舒曼亦为浪漫主义时期重要音乐家。她出身名门望族,父亲与母亲都是钢琴家。她七岁起即跟随父亲学习音乐,四处巡演,舒曼及勃拉姆斯的众多作品就是由她首演。
遇到克拉拉时,布拉姆斯20岁,克拉拉34岁,是受人尊敬的作曲家舒曼的妻子,也是七个小孩的母亲。
电影《琴恋克拉拉》(Beloved Clara),说的是一个音乐史上著名的三角恋情:舒曼、克拉拉与勃拉姆斯的三角恋情。
事实上,这是音乐史中最内敛,最深情的爱。在1856年舒曼病逝后,勃拉姆斯决定离开克拉拉,他虽离开,却在往后持续资助克拉拉巡回演奏,尤其是舒曼的所有作品。他曾经多次写情书给克拉拉,却始终没寄出;他终身未娶, 在克拉拉死后几个月,他也撒手人寰。
作家余华在《音乐的叙述》中这样说:“勃拉姆斯在舒曼那领取了足以维持一生的自信,又在克拉拉处发现了长达一生的爱情,后来他将这爱悄悄转换成依恋。在勃拉姆斯以后的写作里,舒曼生前和死后的目光始终贯穿其间,它通过克拉拉永不变质的理解和支持,来温和注视着他,看着他如何在众多的作品里分配自己的天赋……”
01
1853年秋天,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著名作曲家舒曼的庄园里,年方20的金发美少年勃拉姆斯为舒曼弹奏他自己谱写的《升F小调奏鸣曲》。
才听完几个小节,舒曼就激动地说:“请停一停,我希望我的妻子克拉拉也能听到……”
看到克拉拉的第一眼,勃拉姆斯就沦陷了。她是那么美丽,那么优雅,一双忧郁的大眼睛温柔和善,饱含感情。这一眼,就是一辈子。
从这天起,他便陷入了一场无望的爱情中。以至于后来他为了这个女人终身未娶。这位杰出的女性,成为了勃拉姆斯一生中挥之不去的痛苦和狂喜的源泉。恐怕勃拉姆斯自己也没有料到,这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灼热情感与精神依恋,竟会旷日持久地缠绵他的整个后半生。
而克拉拉,也同样为勃拉姆斯的才华所折服。那晚,克拉拉在日记里写道:“今天从汉堡来了一位了不起的人――勃拉姆斯,他只有20岁,是由神直接差遣而来的。”
而舒曼,也在那天的日记里留下一句话:“勃拉姆斯来看我,他是一个天才。”
少年横溢的才华令舒曼非常欣赏,在搁笔十年之后,他在自己创办的《新音乐杂志》上,写下了一篇改变了勃拉姆斯一生命运的著名评论《新的道路》,称勃拉姆斯是“出类拔萃的人物”,甚至大胆预言,他将是“未来的大师”。由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开始崭露头角。
从此,勃拉姆斯拜舒曼为师,住进了舒曼的家。在他们夫妇指导下,他进步神速。
演出时,克拉拉开始弹奏勃拉姆斯的作品,勃拉姆斯由此声名鹊起,登上了德国的音乐舞台。
共同的创作中,克拉拉的才华和风度越来越令他倾倒。可是,克拉拉是自己的师母,他努力把一份感情埋在心里,就像炙热的岩浆,隐藏在深深的海洋里。
对克拉拉的崇拜和热爱,也让勃拉姆斯发生了改变,他一改少年时的桀骜不驯,变得儒雅文静。
02
1854年,本就患有遗传性精神疾病的舒曼再次出现了精神虚脱的症状,后来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在舒曼生病住院的那段时间里,勃拉姆斯给了克拉拉莫大的精神慰藉,他经常去探望舒曼,并帮克拉拉打理演出,操持家务,陪她散步,为她弹奏乐曲。帮助克拉拉照顾孩子们,支持她外出演出。
多年后,克拉拉回忆道:“在那痛苦的数年中,他(勃拉姆斯)以一个忠实朋友的身份来分担我的不幸,他使我伤痛的心变得坚强,让我振作精神,而且尽他所能来抚慰我的心灵。事实上,他不仅是位不折不扣的朋友,还是我唯一的支柱。”
勃拉姆斯给了克拉拉莫大的慰藉,而她的宽厚仁慈,对于悲痛的忍耐力和自制力,也令他钦佩不已。朝夕相处中,他对她的感情更加热烈了。
然而,勃拉姆斯只能挣扎在感情与道德之间。在给好友的信中,他倾诉了自己的痛苦:“我常常不得不极力控制住自己那双渴望抱住她的手,这在我是这么自然,她根本就误解不得。我想,我不能再爱一个未婚的女孩,至少,我已经完全忘了她们。”
1856年7月,舒曼自杀身亡,留下悲痛欲绝的克拉拉和七个年幼的孩子。
勃拉姆斯以学生的身份为舒曼送葬,然而葬礼结束后,他却选择了离开。
虽然被克拉拉的才华和风度倾倒,但勃拉姆斯敬重舒曼,更感谢舒曼夫妇的知遇之恩,努力把自己对克拉拉的这份感情埋在心底。
那天晚上,克拉拉心情烦闷,她在日记里写道:“这简直是另外一个葬礼。”
从1856年到1896年,整整40年的时间里,两人的联系仅剩下书信。
勃拉姆斯寄情于创作,每完成一首曲子,他都会寄给克拉拉。创作《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时,他写信告诉她:“我正为你画一幅可爱的肖像。”
她是他心中的缪斯女神,热烈的爱,无尽的思念,都倾注在笔下的五线谱里。
1859年,克拉拉40岁生日时,收到勃拉姆斯寄来的《小夜曲》。作为杰出的钢琴家,听到这首曲子时,她自然更明了他的心。但在回信中,她只说音乐:“美得就像我正在看着一朵美丽的花朵中的根根花蕊……”
她当然也爱他,爱他善良的禀性,高尚的心,可是,舒曼,是她永远的情感归属,舒曼已经填满了她的心。
这期间,勃拉姆斯也曾试着接受另一份感情,甚至与一位女歌唱家交换了戒指,但是最终,他还是放弃了。他对女歌唱家说:“我渴望将你拥抱,但结婚是不可能的。”
在矛盾和痛苦中,勃拉姆斯用20年的情感创作了《C小调钢琴四重奏》,作品涵盖了对舒曼的悲剧印象和对克拉拉的思慕,以及对无望的爱的消沉。
克拉拉理解勃拉姆斯的感情,但她更爱惜他的才华,她与他互相守望,在爱情的根基上,成长出友谊的绿荫。
舒曼墓地。克拉拉坐着仰望舒曼,一手拿着象征永恒的桂冠,一手握着乐谱,化身成为一名缪斯女神。左侧拉小提琴的小天使,既呈现出孩子的童稚,亦象征了抚慰人心的音乐;右侧在阅读中的小仙子,仿佛在吟唱一般。墓碑上方,象征纯洁的天鹅托着舒曼的浮雕肖像。
创作《C小调第一交响曲》时,勃拉姆斯经常被“巨人的脚步”(指贝多芬)搅得心烦意乱,克拉拉在信中启发他:“暴风雨的天空可以孕育一部交响曲。”
后来,她收到勃拉姆斯寄来的乐章,当她看到勃拉姆斯以克制、恬淡、超然平衡了内心深处的悲情时,忍不住泪湿衣襟。
《C小调第一交响曲》一经演出,便轰动整个欧洲,曲中表现的情感,给了世人最大的精神安慰,一度被盛赞为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勃拉姆斯也因此成为与巴赫、贝多芬齐名的古典音乐家。
他的成功,与克拉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克拉拉的后半生中,他也是她重要的精神支柱。
克拉拉一度生活艰难,一个人带着7个孩子,孩子们又接二连三遭遇不幸,是勃拉姆斯用作品抚慰着她。他还悄悄资助她,在全国巡演舒曼的作品,他的生活和创作,无一不围绕着她。
通信40年,除了把创作的每一首曲子寄给克拉拉,那些落款是“完全属于你的约翰内斯”的情书,一封也没有寄出。
在那些情书中,写着这样的句子:
“我想欣赏你,在你身边,但是我却踟蹰不前,尽量不要去碰你。”
“我希望我可以像恋人一样柔情蜜意地给你写信,你对我来说是无以言表的珍贵。如果时间不会流逝,我想把你嵌入玻璃之中,或者把你铸成金石。”
两人之间维持了几十年的通信,一场举世皆知的爱情只留下了厚厚的一摞书信。
03
在以后的日子里,克拉拉的所到之处,演出中必定会有勃拉姆斯创作的曲子。
1891年,72岁的克拉拉以勃拉姆斯的一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告别了演奏生涯。
1895年10月,分别41年后,他们在法兰克福相见。克拉拉76岁了,此时的她,已经被岁月侵蚀了容颜,勃拉姆斯仍然热情拥抱她,他眼里的神采,一如当初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
1896年5月7日,这一天是勃拉姆斯的生日。77岁的克拉拉在临去世的前13天,在奄奄一息中,依然没有忘记勃拉姆斯的生日,她用颤巍巍的手写下了几行祝福的话语寄给他。
而不久之后,在瑞士养病的63岁的勃拉姆斯收到一封电报,上边写着:“我们的妈妈今天安祥入睡了。”
信是克拉拉的孩子们寄来的,勃拉姆斯的心顿时轰然倒塌,立刻驱身前往法兰克福。
他孤独地站在克拉拉的墓前,口袋里装着四首曲子的手稿:《因为它走向人间》、《我转身看见》、《死亡是多么冷酷》和《我用人的语言和天使的语言》,那是他准备献给她77岁的生日礼物。可是迎接他的只有冰冷的墓碑。由于过于悲痛,精神恍惚,以至于从瑞士赶到德国参加克拉拉葬礼的途中,他竟乘上了相反方向的列车,当他终于赶到时,葬礼已经结束。
后来在克拉拉的安魂曲音乐会上勃拉姆斯为她做最后的演奏,演奏到一半时,他突然冲到花园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仅仅11个月后,勃拉姆斯便追随她而去,只留下那句动人心魄的话语,见证他从未表白过的爱情:“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有一种爱情,不需要语言表达,却比海洋还要深沉。
从翩翩少年到白发老人,他用一生沉默守护着一个人和一份不会有回应的爱。终生未娶,他的人生如同他的座右铭:“自由而孤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