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展览馆等,竟要花费上百元买“黄牛票”才能进入参观。今年暑期,此类现象给不少游客带来苦恼,而背后的罪魁祸首都指向“黄牛”。
由于文博馆有接待上限,所以采取了预约制制度,观众网上预约,现场刷码进场,这样参观者可以避开拥挤时段,让参观体验更美好。然而每年暑期,大众高涨的参观热情让“黄牛”看到了“商机”,他们用软件嗅探系统的放票情况,再用各种手段大量囤票,造成了“一票难求”的现状。
图源澎湃新闻
央视近日曝光了国家博物院0元票被黄牛刷票倒卖一事,冲上热搜引发关注。
据报道,8月初,央视连续几天登录国家博物馆的微信小程序,在点击“参观预约”页面后,发现7天内全都显示约满,根本没办法进馆参观。在馆外随机采访了30位游客后,央视意外发现只有2人是通过正规渠道预约,其他人都是购买了“黄牛票”。
关于游客找“黄牛”的渠道,据央视报道,线上渠道主要有:小红书、闲鱼、OTA等平台。由于平台上个人店铺和卖家实在太多,完全无法根除,令热门文博馆这样的免费景点、机构大伤脑筋。
图源新华日报
更加猖狂的是,为了给倒卖0元门票增加一个理由,有些网络平台还衍生出“人工讲解”的增值服务。比如,在一些平台上,10人团的价格是100元/ 人,3人小团、3小时人工讲解的“套餐”,更是卖到558元/人。博物馆的免费门票,被“黄牛”开发出更多财源。
但实际上,所谓人工讲解的“套餐”,只是黄牛倒票的幌子。根据现场游客的反映,这些所谓的讲解人员,根本进不去文博馆,只能在外面讲。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网络平台购买“黄牛票”,购买者需提供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
业内人士表示,“黄牛”堵住了预约通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买“黄牛”票;买“黄牛”票的人越多,他们掌握的个人身份信息就越多;他们手里的身份信息越多,就越能拥堵预约通道,造成“影子堵门”的效果。
要知道,“黄牛”在招揽倒票的过程中,已经获取了大量的公民信息,他们在抢票软件的加持下,往往在放票的一瞬间,很快就能占有大量票源,然后又通过不断退票、抢票的形式,很轻松就能实现倒票牟利。
观众们抢不到票,自然怨声载道,各种猜疑。在社交平台上,有人抱怨约不到门票不得以找“黄牛”,有不少人呼吁取消预约制,甚至有人怀疑博物院等机构与“黄牛”勾结。
但其实,部分博物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操碎了心。比如早在2022年暑期,南京博物院为了打击囤票现象,先是改变入场方式,所有的预约信息和公安部门联网,预约和入场都采用实名制,刷身份证进场。
但这仍然难不住手握一把身份证的“黄牛”;随后南博推出了更严苛的预约制,增设“黑名单”条款,以消耗“黄牛”手里的身份信息,同时技术公司也采用封堵虚拟号段和屏蔽频繁访问的IP地址等方式进行反击。但这种方法有时会误伤重复登陆的普通观众,而“黄牛”党也可以更换IP地址等方式绕过监控。
在与“黄牛”的攻防战中,最受伤的当属普通观众,毕竟进场的条件是越来越苛刻了,那就意味着文化惠民的初衷越来越远。
明明是政府花钱给老百姓的公共文化福利,最终变成了“黄牛”牟取私利的工具。一边是游客望眼欲穿,另一边是“黄牛”手握大量热门景点票源坐地起价,黄牛倒票行为泛滥,不仅加重了公共资源分配不公,破坏了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公益性质,还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情节严重的还构成刑法上的“非法经营罪”。
可见,这种扰乱市场、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必须尽快加以制止。希望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行动,从源头上打击黄牛倒票行为。一方面,要加强技术防控,不断修改完善自身的放票规则,堵住预约或售票环节中的漏洞,不给“黄牛”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黄牛倒票行为的法律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倒票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其实国家对于“黄牛”的倒票行为也加大了打击力度。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在中国政府网上答复:
网民反映的景区预约问题,文化和旅游部多次作出部署并提出要求,一是所有景区均保留人工窗口,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参观游览需求;二是在承载量容许情况下,保障临时到访游客和老年人等群体入园需求;三是要求常年预约空余量较大的景区不实行预约;四是实施线上购票预约的,要求完善预约措施,优化预约程序,尽可能减少游客个人信息采集。
文旅部还表示,为净化预约市场环境,将推动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指导景区加强宣传,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加大对“黄牛”倒票等行为的打击力度。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积极听取社会各界意见,进一步推动景区科学调整预约制度,满足各类群体出游需要。这意味着部分景点可能需要在预约机制上做出进一步的优化。
编辑:cc
素材来源央视新闻、澎湃新闻、新华日报、网络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