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 年 3 月 5 日,周恩来诞生于淮安城(现淮安市淮安区),生父周贻能(后改名劭纲)在周家行二,生母万氏,系清河县(相当于现在的清江浦和淮阴区)知县万青选的第十二女。但是,不足周岁的周恩来被过继给了患有当时是不治之症的肺结核的四叔周贻淦。这样,周恩来幼时就有了两位母亲,一是生母万氏(人称万十二姑),另一位则是原来的四婶后来的嗣母陈氏(人称陈三姑)。
后来,周恩来又认了一位干妈,是他的嗣母陈氏的姨表嫂蔡氏,她对童年的周恩来也是关怀有加。
所以,周恩来虽然在年幼时家道中落,生活艰难,但却得到了包括乳母蒋江氏在内的四位母亲的尽心呵护,在她们共同的抚育下长大。
其中,有一个家庭将他的生母万十二姑、嗣母陈三姑和干妈蔡氏联系在了一起。这个家庭就是山东的袁状元家。袁状元家的三位小姐依长幼分别嫁给了生母万氏的八哥万立钰即他的嫡亲八舅、干妈蔡氏的公公龚怀朴和嗣母陈氏的父亲陈源。
不过,不幸的是,由于生活的艰难,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和嗣母陈氏于1907年都因积劳成疾相继去世。当时周恩来只有9岁,但因为生父在外,作为长兄的他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然而,童年的周恩来更渴望学习,渴求知识,只是家中已无力再延请私塾先生上门教书。
他的困境被干妈的丈夫,也就是嗣母陈氏的姨表哥、周恩来的姨表舅龚荫荪看在眼里,主动上门邀他到自己的家塾读书学习。
即使不算嗣母陈氏的关系,龚荫荪与周恩来也有另一层亲戚关系,他是周恩来亲舅万立钰的姨侄。正是这位既为长辈又可算是长兄的龚荫荪成为了周恩来童年时的引路人,被周恩来称为他的“政治启蒙老师”。
周恩来的这位表舅兼表兄可不是一位寻常人物。龚荫荪是家中独子,家资又很丰厚,自幼受教良好,成年后还游历日本,接受过新学。他家中藏书丰富,除许多古籍外,还有小说、戏曲一类的文学读物,更有一些宣传近代科学、西方文明和革命的进步书刊等。除此之外,龚荫荪在上海、苏州、南京和青岛等多地还开办了书店或商铺,因此经常出门在外,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思想也随之趋于进步。他先是服膺康梁的维新派思想,后来则信奉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并有幸结识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成为孙中山及其思想的忠实追随者。他利用自己的书店、商铺来销售进步的书刊和报纸,传播用革命的手段来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共和的革命思想, 并不惜变卖家产资助孙中山的爱国革命活动,成为同盟会的骨干之一。
龚荫荪见周恩来好学上进,谈吐不俗,小小年纪善于思考,很有思想,又能博闻强记,十分喜欢他,破例允许周恩来进入他不示外人的书房读书。在龚家书房,周恩来第一次读到了《今日中华》等进步报纸,还先后读到了严复的《天演论》和邹容的《革命军》,也成为对少年周恩来产生非常大影响的两本书。
周恩来在龚家不仅读到了很多进步书籍,让他眼界大开、受益匪浅,而且有机会受龚荫荪的亲身教诲,听表舅谈诸如岳飞精忠报国, 关天培虎门殉国,清廷割地赔款的伤痛,太平天国洪杨之乱的前因后果,当时进步人士改造中国的革命决心,等等,其中讲得最多的是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经历。
这一切给周恩来后来树立为国救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鸿鹄之志,继而决心投身革命、最后成为国家栋梁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1952年,身为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在上海会见当年同窗共读的姨表姐龚志茹(即龚荫荪长女)时,曾将表舅称为是他政治上的启蒙老师。
12岁离开家乡淮安之前,周恩来有了这一段短暂但却异常宝贵的时间,得以安静地在龚荫荪家发奋读书、汲取知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这里也成为他在淮安老家的最后一个读书处。
作为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的龚荫荪故居位于淮安城东的岳庙东街的北侧,原有三进院落,第一进堂屋因主人常年不在家,被改作家塾。中堂后有一门通往后进院落,第三进堂屋是龚家祖屋,为大七路三开间,两旁各有厢房。
可叹的是,龚荫荪在辛亥革命爆发前被清廷逮捕,英勇就义,家中也因此而被查抄而遭破坏,解放战争中,前二进房屋又因国民党军机轰炸遭毁。所以,至今龚荫荪故居虽有遗存,但仅存最后一进的三间房屋。
不过,经过时代变迁,即使所遗这一进也已经年久失修,屋顶破损,但相信当地政府一定会珍视这一遗存,对其加以妥善的修缮和保护,因为,这里不仅是革命党人龚荫荪的故居,更留下了一代伟人周恩来成长的足迹。
我是@云淡风轻轻谈风云,在这里谈天说地,没有主题;东拉西扯,漫无边际,然皆有感而发,力求言之有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