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蓝色字关注“中益”
一边是老龄化、高龄化进程加快,一边是空间资源少,老城区的养老服务如何破局?《中国民政》杂志记者近日专访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高翔,发现“内融外联”正是西城区作出的重要探索。对内,以融合促进活力。如引导驻区单位、养老服务机构、物业企业、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对外,以创新促进发展。如积极试点异地康养、旅居养老等养老新模式。通过“内融”与“外联”的无缝对接,西城区打通养老服务落地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托起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中国民政:请介绍一下西城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高翔:截至2023年底,西城区常住人口109.9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32.9万人,占29.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3.9万人,占21.7%。西城区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进程快的趋势。
西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将养老服务工作作为头号“民心工程”,建立养老服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召集人,41家成员单位协同发力。以《关于完善西城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为指导,以《关于全面提升西城区养老服务能力的实施方案》为抓手,以养老助餐、居家适老化改造、探访关爱、人才培养、旅居康养、老幼融合、康复辅具租赁等系列政策为支撑,构建了“1+1+N”政策体系,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从基本型迈向普惠型,全力提升“老有所养”的便利性、宜居性、安全性、公正性、多样性。
目前,正在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有102个(包括社区养老服务驿站65个),建成集中养老床位4336张、社区短期照护床位323张、家庭养老照护床位4978张,基本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中国民政:西城区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具有空间资源少、老龄化、高龄化等特点。西城区如何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效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
高翔:一是完善服务网络。布局建设以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为统筹,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实体网点的覆盖区、街、居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10分钟养老服务圈”,建立管家式服务机制,为老年人提供医康养护等13大类20余项专业化服务。二是丰富服务供给。推进医养结合、养老助餐、居家安全、温暖助行四大工程,实现养老服务机构医养结合全覆盖,建成养老助餐服务体系,实行分层分类阶梯式适老化补贴政策,在全区建设300个打车点方便老年人出行;开展家庭养老床位、探访关爱、异地康养、康复辅具租赁等多项普惠式居家养老服务,重点优化对80岁及以上的“老老人”的精准服务供给。三是加强服务保障。注重提升居家养老的智慧化、数字化、专业化水平,升级家庭养老床位智慧化设备,实现无感监测;为3.7万户老年人家庭安装“一键呼”智慧终端,通过智慧服务体系链接702家服务资源商,实现紧急情况一键响应;依托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老年人可获得丰富多样的养老服务,并实现服务全程监管留痕。
中国民政:养老助餐是目前老年人及其家庭非常关注的服务需求。在助餐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西城区作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效?
高翔:养老助餐是老年人最需要、最迫切的服务需求。为了让老年人吃得安心、吃得放心、吃得开心,我们建成了“115N+”养老助餐服务体系。第一个“1”指一个品牌,即西城区“父母食堂”养老助餐品牌。第二个“1”指一个平台,即全区统一的养老助餐服务平台,用于支撑服务商管理及各项补贴政策准确落实。“5”指五个统一,即统一服务管理、服务规范、服务标识、结算方式和服务公示(公示食品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餐食品种及收费价格等)。“N+”指多类服务主体、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和服务补贴方式。在服务主体方面,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基本服务,集中配送中心支撑助餐供应,社会餐饮企业、机关食堂、社区分餐点满足多样服务需求;在服务模式方面,提供小碗餐、自助餐、称重餐的多种助餐选择,除现场点餐外,还可通过网上预订、电话预订等方式送餐上门;在服务内容方面,在现有“父母食堂”养老助餐的基础上,升级“父母食堂+(家)”品牌,融入课堂、养生堂、育幼堂、五点钟校堂等服务,实现老年人食有餐、学有堂、乐有享;在服务补贴方面,采取“供需并补”的政策,一方面,分类提供养老助餐服务单位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奖励补贴等多种形式的补贴,另一方面,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在养老助餐点每人每天可享受5元的就餐补贴。
目前,西城区共建成助餐点316个,每周助餐服务覆盖近7万人次,基本满足了全区老年人的助餐服务需求。
中国民政: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将深化养老服务协同发展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请您谈谈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下西城区对多元化养老方式的探索。
高翔: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婴儿潮的“60后”,已逐渐步入老年人行列。与“40后”、“50后”相比,他们对高品质、多层次、个性化的养老需求有着质与量的提升。随着西城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人口老龄化加速,新一代老年人有更好的健康条件、更充裕的休闲时间、更新潮的消费理念、更频繁的出游意愿和更强大的消费能力。这意味着老年人的养老服务由生存必需型向高质量发展型升级,即“养老”变“享老”。
在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战略、友城协作机制大背景下,2020年,西城区在北京市率先推动异地康养工作,印发《西城区户籍老年人赴津冀蒙异地康养补贴扶持办法》,通过“政府+政府”、“政府+企业”、“政府+机构”的合作模式,在津冀蒙及北京生态涵养区拓展西城区老年人异地康养床位。经过几年的探索,已与河北省秦皇岛市、承德市,内蒙古赤峰市,河南省邓州市等28个市(区、县)签订共建协议,举办康养推介活动227场,择优建立6个异地康养示范基地,基本形成了成熟的协同机制。截至目前,累计1346位西城区户籍老年人入住异地养老服务机构,全区累计发放康养补贴2110余万元。
去年12月开始,我们进一步探索老年人“冬南夏北”候鸟式旅居康养新模式,先后与中国健康养老集团有限公司、国投健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发挥头部企业的专业化优势,研发更加注重慢节奏与沉浸式体验、更加突出“康”和“养”特点的旅居产品线,在全国择优布局建设不少于10个西城区旅居康养基地。今年3月至今,已启动15批“候鸟式”旅居康养体验团,500余位老人分别前往广西北海、江苏句容、河北秦皇岛等地开展体验。下一步,我们还将引入更多优质旅居康养企业,整合产业服务资源,积极打造“环京异地康养生态圈”,逐步构建覆盖全国旅居康养目的地的产品网络,擦亮“多向奔赴、幸福西城”的旅居康养品牌。
中国民政:请您谈谈推动养老服务工作的体会。
高翔:我主要有三点体会:一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做好养老服务工作,必须厚植为老情怀,把老年人是否满意作为评判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二是必须树立系统思维。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考虑,推动现有服务资源、服务机制向适应老龄化社会转型,构建“大养老”服务发展格局。三是必须坚持多方协同。发展养老服务只靠政府远远不够,需要明确政府的基本责任和主导作用,以社会治理思维充分整合市场、社会、家庭各方力量,协同推进。
▌本文来源 :中国民政杂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