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从说好的准四星变成经济型酒店,每天行程基本都是凌晨4点起床,才能如约赶上当天的安排。”“环球影城出来后没有安排晚饭,回酒店叫外卖。”“说好的行程,北京科技馆没约上,军事博物馆没约上,清华大学没约上,门口拍个照应付……”8月初,有家长在网络上吐槽给孩子报名北京研学游踩雷的经历,感慨:“此行根本不算研学,就是打着研学名义的旅行团。”不少网友在留言区分享类似经历,称花了更多的钱却遭了罪,难以再相信研学团。 暑期研学旅行进入旺季,同时,研学游市场仍存在价格虚高、货不对板、产品同质化、收费不透明、专业标准缺乏等问题。暑期,多地发布暑期研学旅游注意事项,提醒家长注意甄别。为加强相关机构价格自律,7月30日,烟台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关于规范支教研学机构服务收费行为的提醒告诫函》,要求支教研学机构应在办学场所醒目位置依法依规公示收费项目、服务内容、收费标准、退费办法等;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开展研学旅行、课后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并收费,以及只收费不服务等违规收费。
参加研学的学生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观。新华社照片
研学团相比旅游团溢价明显,但实际体验参差不齐
去年,由于供给未跟上爆发性需求,“天价研学游”等话题在舆论中饱受争议。有家长对此无奈感慨称,每学期都要去一两次研学游,去了烧钱,不去又感觉被同龄人落下,孩子也不乐意。也有被高价“劝退”的父母直言,“对孩子来说,出去研学就是换个地方玩手机”,“在博物馆看那些研学的孩子一队又一队,感觉他们也没认真看,东张西望的,老师也就是维持秩序,本质上是变相的旅游团。”“内容景点没多大差别,研学价格比自己出去贵一半,还不如一家人出去玩一圈。”
南都记者随机搜索发现,当前旅游平台、旅行社、教育机构推出的各类研学团,多为期一周左右,售价少则六七千,多则数万元,国际产品万元起步,名校参访、博物馆游览和科普教育等主题深受欢迎。而一些主打观光玩乐体验的行程(不含游学导师)也打上了诸如“轻研学”的标签以引流。同样的私家团路线,研学和非研学路线在价格上呈现出数百元至上千元的差异,国际路线产品的差价更大。较为明显的差价,令不少家长质疑研学游价格虚高。
例如,根据旅游平台搜索结果,成都经典5日游路线(涉及都江堰+三星堆博物馆+大熊猫基地+四川博物馆+武侯祠等)的当地参团常规价格基本在2000元出头,豪华私家团价格超3000元,而走几乎同样路线的研学团当地参团价格则超5000元。
差价体现在哪里呢?对比行程可以发现,研学团的行程除了景点本身,还加入了三星堆古蜀文明探索基地、川剧变脸演出、大熊猫保育员养成记体验、川菜博物馆等研学教育相关、互动性强的项目,这些普遍是收费项目。根据页面详情,在人员配备上面,除了常规团的普通话导游服务,研学团增加中文游学导师服务,并多了学校课程费用、场地费用、体验所需物料等其他费用。
今年暑期,网红讲师张雪峰首度下场研学旅行,开卖8999元的“峰行万里菁英研学营(苏州篇)”也引发一波较大的关注。南都记者留意到,该研学营行程除了拙政园、苏州博物馆等常规旅游景点,还加入了博世汽车、科沃斯机器人等知名企业研学环节。据页面信息,每个研学团含摄像老师和峰学老师,报名者全程入住希尔顿花园或同级别酒店。有媒体对比发现,该研学团收费较市面上推出的苏州6日5晚自由行或私家团线路收费高出76%以上。
但一些研学团的价格难以与实际体验匹配。去年,南都记者曾报道清北研学游,最终清华北大连校门都没进等“货不对板”乱象。8月初,又有家长发文分享类似的经历,称在昆明一旅行社报了近6000元的北京研学团,由于害怕踩雷,挑选很久,听旅行管家说“保证清华一定能进,安排的行程一定都能约上”,一共4个人管32个孩子,感觉稳妥就报名了,没想到结果仍然踩坑。
有留言称,“之前给孩子报了大机构的团,价格是别家的两三倍,说好几个娃配一个老师,住宿条件也比较好,结果都是阴阳话。反正解释权都在他们那。”有多位北京本地网友直言,如今研学游像带着孩子特种兵式旅游打卡走过场,“每天看着一群群孩子看完升旗仪式在广场睡觉”,“17点闭馆的国博,孩子们16点才来进场,又热又晒纯打卡,何必呢?”
研学游又贵又坑?从业者:恶性竞争影响行业口碑
艾媒咨询报告分析称,2023年中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达1469亿元,预计2028年将突破3000亿元。随着研学游市场趋向成熟,同质化的研学旅行服务将越来越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科技、制造、能源、互联网等跨领域的佼佼者也已进入这个庞大的市场,不断拓展行业边界,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跨界融合研学产品。巨大的需求市场,吸引一众企业跨界入局,据业内人士透露,相比于普通旅行社,研学游的价格是普通旅行团的2~3倍,毛利高出20%~50%。
“直接翻倍卖也是有的,做长线营利润更高。”有研学从业者对南都记者解释,“贵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知识付费,以及让孩子体验参与的活动。毕竟围观和亲手去做有一定差异,学到的也是不同的。”“不过,对于旅行公司而言,做研学门槛较低,有些旅行社以普通旅行团的形式做研学,还有很多研学公司打着研学名号做旅行,没有真正的内容输出,只是因研学名号进行较高的收费。这都是市场参差不齐导致的。”“不专业的研学团浑水摸鱼,利用信息差和家长焦虑赚钱,影响了研学市场的口碑。”
江苏省消保委2023年10月公布的一项针对研学旅行消费的调查显示,48.5%的消费者认为名校、博物馆打卡教育效果不佳,34.3%的消费者认为只游不学或只学不游,效果打折扣。调查发现本人或家人参加过研学旅行的受访者中,超四成表示研学费用标准超过每人每天500元。消费者对价格的不认可,具体而言是认为研学服务质价不符,部分消费者认为涉嫌虚假宣传。
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副会长、广东佰信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绍对南都记者提到,随着研学夏令营的概念慢慢被揭开神秘的面纱,“打着研学之名行旅游之实”的活动遭到不少吐槽,如今家长更加理性看待;加上家庭消费不如往年,很难承受动辄七八千、上万的研学产品,都使得今年暑期研学产品整体收客不如去年。
艾媒咨询近期发布的统计显示,36.9%的消费者认为目前研学游项目内容形式单一,孩子参加后没学到东西,35.2%的家长认为目前市场上的研学游资源匮乏。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研学游行业正在跑马圈地式的发展阶段,目前中国研学游行业企业主体类型丰富、数量多,各种教学机构跨界进入行业的现象十分常见,提供的研学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相关监管与项目开发仍然存在提升空间。
如何避免踩坑:看师资配比情况,收费是否透明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研学游之所以常被吐槽,主要因为大众普遍认为价格与实际产品体验不匹配。很多家长又想产品质量高又想要低价,但价格低很难有好产品。在合规的前提下,正常的研学团价格之所以偏高,主要源于课程板块开发、人员设置、后勤食宿等方面的配置,都比普通旅行高。
内蒙古一家专注呼伦贝尔亲子游的旅行社负责人任凭对南都记者说明称,其公司研学游产品人均价格在8000元~9000元,“在课程方面,我们所有的研学项目均是独立开发的,不依赖于任何景区;在人员配备上,每个团都是一名研学老师、一名生活老师、一名摄影师、一名司机(兼职服务);住宿是当地最好的(带娃旅行住宿很关键),全程餐饮(有儿童餐)。”
“旅游产品的宣传页做得漂亮很简单,但是干起来真的很难。”任凭对南都记者坦言,如今研学产品五花八门,价格参差不齐,价格设置是否合理,对于消费者来说“雌雄难辨”,要靠慧眼识别。“一是师资力量需要考核,是不是有专业的流程和规范,这个很重要。二是考量吃
住行的接待标准,一定要清澈透明,少一些隐性因素。三是研学团一定不能去购物,去消费,这个是一个良心账。建议消费者在报团前多看看往期团队的评价,尽量通过正规平台下单。”
有研学机构人员总结出了一些鉴别标准:看师资,配备的是普通的导游还是专业教师;看师生配比,1比7或者1比6是合理的,1比20或比例更低就要慎重;看场地是否收费,有没有专门的研学物料,这些都会令价格偏高;看含不含餐食、交通,以及具体的餐标,这些往往也是费用的大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研学价格超低,除非是搞促销,否则一定要多做评估。价格超高也不合理,可能会被割韭菜。”
新华社照片资料图
去年暑期研学“一位难求”,“天价研学游”相关话题在舆论中饱受争议。多位研学旅行从业者对南都记者表示,今年,随着国内旅游市场重回内生式增长,暑期研学产品价格较去年有所下降,人均消费从去年的超10000元降至7000元以上。家长在选择产品预订时也更趋理性。有商家认为,价格降低背后的市场竞争压力更大,如果产品一味只注重低价,就容易令实际体验进一步缩水,也不利于行业良性发展。
黄绍也对南都记者强调,“真正的研学确实比旅游所耗费的成本高很多,前期研学课程开发,教学理念引导,执行时候的形式以及授课师资等等,对从业人员提出的要求更高。现在市场太卷,各个板块都涌入到研学领域,市场又恶性竞争,慢慢的负面影响就会越积越多。”
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在7月中旬发布《2024年暑期研学旅游特别提醒》中要求,参与研学旅游注意查验组织方的相关资质,核实研学旅游机构的注册信息、业务范围、经营年限等信息,多渠道了解活动收费、线路安排及具体课程,注意甄别虚假宣传,警惕收费陷阱。关注研学机构的导师团队是否具备从业资格和教学经验,是否有合理的师生比例,能否在活动期间全程陪同,防止“只旅不研”“游而不学”等。合同签订时,重点关注收费标准、收费方式、退费办法及违约责任等条款。
采写:南都记者 傅晓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