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
——观王官旭陶艺作品
张长征
东坡居士有言:“其文如其为人。”写文章如此,为艺亦如此。我看官旭做陶,心里眼里显现的,都是那个温良谦和、带着些许书卷气的“少年”——没错,论年龄,他已然人到中年,但行止中时常不经意流露出的羞涩,以及对朋友依然全心交付的豪气,让他的身上总有种难得的少年感。反映在作品中,便是恰到好处的真与朴。在当代艺术观念至上的氛围里,他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不急不徐、安心做事的“扫地僧”。
我认识官旭是在浮山窑,那是山东省内第一个建在高校里的陶艺工作室,窑主人许雅柯教授是景德镇陶瓷学院施于人先生的八大弟子之一。他倾毕生之力专注与陶艺专业人才的培养,然选材甚严,带出的硕士不过十数人。能入许教授法眼,官旭的才情自不必说。彼时的官旭,除了工作间,待得最多的地方是窑房——在学生们看来,烧窑是个苦差事,需得有耐心,耐得住动辄一整天盯着窑炉的寂寞;烧窑还是个考验细心的活计,窑炉里的悉悉索索的声响,往往关系着作品的成与失。而官旭就是那个被许教授委以烧窑重任的人。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东西,官旭在窑炉边见证着那些陶器历经时间和烈火之后的蜕变,他自己也伴随窑火旁的时间,且琢且磨,终于成器。时至今日看他的作品,细腻内敛的形制,恰到好处的釉层,作品背后俨然躲着个摸透了窑火性情的高手,驾驭得轻松,作品也就带了种不着痕迹的淡然。
官旭的作品,日常器物居多,那些杯盘碗盏中,收纳了一整个制陶人的江湖——官旭的江湖,风轻云淡,波澜不惊,却总能让人体悟到隐含其中的细腻与丰厚。细腻,源自人与陶土经年累月的对话;丰厚,却是在洗尽铅华后,于器物肌理、釉色浓淡间愈加内敛的变化。同样的风格,在他的一系列以手印为主题的瓷板画中亦有体现。单色的背景上单色的线描手印,却因对釉层和线条的控制,呈现出近乎纯粹的美——于朦胧中,时间在指尖凝固。
做陶者众。有人持重深沉,作品中总要有极深厚的思想渊源;有人张扬恣肆,偏爱在瑰丽的想象中呈现自我。官旭嘛,不温不火,就是他的真性情。惟愿他守住这份淡然,守住寂寞,更愿他的陶艺之路,于无声处,时有惊雷。
王官旭
2002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本科学士;2007年青岛大学陶艺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山东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在职期间出版陶艺专著一部、全国“十三五”规划精品教材一部;作品先后获得山东省五一文化奖、山东省高校教师美术与设计专业比赛奖、“艺术梦中国梦•山东省大学师生美术书法作品大赛”教师组铜奖等。多篇论文先后发表于核心期刊,参与山东省社科类重点课题一项和一般项目一项、主持省艺术重点课题两项、参与课题三项;作品先后发表在《美术观察》、《文艺研究》、《美术家》等国家级核心刊物。
张长征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
王官旭作品欣赏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