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海同风——广州合浦历史文化联展”已近尾声,8月4日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抓住展览的尾巴,广博君带大家看看汉代的“靓仔靓女”是怎么梳妆的。
古人讲究仪容端正,西汉贾谊认为女子的坐仪应“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礼记》要求君子“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除了姿态的稳重端庄,古人也十分重视外在修饰。“岭海同风——广州合浦历史文化联展”和“城标·城史”展中的梳妆物品,让我们一窥汉代官僚贵族阶层梳妆仪程。
铜镜以正冠
随着汉代经济和手工业的繁荣,青铜铸造技术持续发展,铜镜从礼器逐渐转变为日用器皿。广州和合浦两地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铜镜,其正面以铅锡磨砺光亮,可清晰照面,背面则铸造以“日光”“昭明”铭文、连弧纹、鸟兽纹、规矩纹、龙凤纹、乳钉纹等纹饰,非常精巧,内涵丰富。
鸟兽规矩纹镜 东汉
广州博物馆藏
此镜镜钮较大,半球形,钮座外有一方形,方形外装饰有“┐”、“┬”、“└”的纹饰。一般认为,“┐”“└”类似画圆工具“规”,“┬”则类似画方形工具“规”,故称“规矩纹”,也有称“博局纹”。规矩纹之间装饰有鸟兽纹。古代日常用来梳妆照容的镜子,被赋予了反省自观、以知得失的寓意。古代士大夫往往借镜子的洁净光明,表达洁身自好、遵守规矩、为官勤政清廉的志向。
蟠螭纹四乳铜镜 东汉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藏
蟠螭纹是盛行于战国时期的传统装饰纹样。蟠是缠绕叠压之意,螭是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张口、卷尾,“蟠螭”即螭龙盘屈纠结,穿插缭绕的纹样。
昭明连弧纹铜镜 汉代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藏
此镜采用汉代常见的“昭明”铭文和连弧纹装饰。连弧纹,指的是弧纹内向连成一圈或者两圈构成,位于镜背内区,起装饰作用。“昭明”铭文,指的是外圈铭文有带“昭明”字眼和含义。此镜铭文为“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勿□□□”,赞誉镜子清莹明亮,其光彩如日月一样照耀无极。
洗脸、洗手该用啥
古人洗脸洗手自然离不开盛水和接水之器。商周时期,宴前饭后和祭祀都要行“沃盥之礼”,据《礼记》记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可见沃盥需要有“盘”这样的接水盛水之器,还有浇水之器。考古发现显示,西周中期以前,流行以“盘”与“盉”配合使用,西周晚期后,则多为“盘”和“匜”一同使用了。“盉”与“匜”,就是浇水的器皿了。
逨(lái)盉 西周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曾侯乙盘匜 战国早期
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以后,盛水之器盘逐渐为“洗”替代。汉代流行双鱼纹铜洗的形制,即铜洗底部刻有两条鱼的纹饰,又被称为“鱼洗”,形似今天的脸盆。因鱼有多子的生理特征,此纹饰有保子宜孙的吉祥寓意。
双鱼纹铺首衔环铜洗 汉代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藏
心爱的梳妆用品放在哪?
妆奁类似今天的梳妆盒、化妆盒。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籢,镜籢也。从竹,敛声”,可见奁最初可能为竹制品,春秋秦汉时期以漆木器最为丰富。考古资料显示,妆奁内一般用于收纳梳、篦、胭脂、唇脂、假发、镜刷、小刀、香泽、白粉、眉黛、油彩、粉扑、香料以及印章等一些物件。
刻花瓣纹长方形陶奁 东汉后期
广州博物馆藏
梳刷 汉代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藏
梳刷用于清理梳子等梳头工具上的污垢。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文物普查显示,一柄东周时期的梳刷首端孔中尚残存有动物硬鬃痕迹,推测梳刷是在首孔中插入硬毛来使用的,另一头是龙首装饰,足见汉代人生活的精致优雅。
黛砚、砚石 东汉 广州博物馆藏
汉代化妆用品,用黛墨放在砚上研磨,用眉笔蘸黛画眉。
“岭海同风——广州合浦历史文化联展”从历史沿革、传说故事、生活百态、海丝贸易、文化发展等角度展现两广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讲述了许多有趣的冷知识,好玩的历史故事,你还没来看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广州机关党员志愿服务队摄)
撰稿 | 李明晖
美编 | 肖颖琳
校对 | 邓颖瑜
审校 | 刘颖颖
审核 | 朱晓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