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快乐的虫子 编辑:厘米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前阵子,初三男生王南皓在网上发布的一段自白火了。
视频中,王南皓讲述了他家里最近发生的事情:
爸爸离家出走已经20天了,并且不是第一次了。
父母总是吵架,一吵架爸爸就摔门而去,留在妈妈一个人在家。
于是,才15岁的王南皓不得不像个“充电宝”一样,去照顾妈妈的情绪。
最后他强调,发这个视频不只是想表达自己很辛苦,而是因为自己要去杭州读书了,以后发生这种情况就没法照顾妈妈了,希望爸爸能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
视频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共鸣,大家除了赞许这个小孩懂事、会表达之外,许多人对“充电宝”的形容都感同身受。
不少家庭中父母常年吵架,或者离异,孩子反而像个大人一样,去照顾父母的情绪,维持家庭的和谐。
父母的“电”充满了,高兴了,那孩子呢?那些主动或被动成为“充电宝”的孩子,他们又会怎么样?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成长过程中,在家庭中承担情感“充电宝”的孩子们。
图片来源:pexel
01
情感亲职化
把孩子变成“充电宝”
在心理学上,这种孩子充当父母情感充电宝的现象,属于情感“亲职化”。
它是指父母冲突会致使子女忽视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去承担原本该由父母承担的家庭责任,或者为父母提供情感支持。
亲职化可以分为工具亲职化和情感亲职化。
工具亲职化 (instrumental parentification):是指孩子需要帮助父母分担家庭事务。比如,打扫房间,做饭,照顾弟弟妹妹等等。 情感亲职化 (emotional parentification):指孩子反过来为父母提供情感支持,比如去协调父母之间的关系,或者其他家人之间的关系。
其中,情感亲职化,把孩子变成了“充电宝”,源源不断地给家庭里单向输送爱意、关怀和理解,导致自己非常疲惫,带来无尽的身心负担。
图片来源:pexel
02
情感亲职化
如何伤害一个孩子?
对情感亲职化,需要客观看待。
一方面,它是有可能带来积极影响的。
有研究发现,当家庭处于危机之中的时候,情感亲职化对于家庭整体而言是有益处的。
通过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社交能力。
但是,请注意,情感亲职化的积极影响的产生有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
父母的积极反馈
亲职化的行为不能特别长久
也就是说,孩子为家庭提供的情感支持不能是单方面的,父母一定要给予肯定和赞扬。
并且,这种行为必须是偶尔的、短期的,才会有积极影响。
图片来源:pexel
相反,一旦是长年累月的行为,就会给孩子造成以下消极影响:
(1)缺失安全感
研究依恋的心理学家鲍尔比提出,刚出生的孩子会把父母当做安全基地,只有确认这个基地是安全的,孩子才愿意、有胆量去自由地探索外界世界。
这也是一个人“安全感”的来源。
因此,当一个孩子频繁直接地暴露在父母的冲突之下时,也就很难建立安全感。
另外,情感亲职化本身也会让孩子患得患失。
因为孩子需要照顾父母的情绪。
于是,孩子会习惯性地将父母的情绪放在首位,总是忍不住想:
“爸爸或者妈妈是不是又不开心了?是不是我又哪里没做到位?”
进一步来看,父母是孩子最初的人际交往范本。
所以情感亲职化的孩子,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更容易陷入人际焦虑,变得小心翼翼又敏感,还会出于照顾别人的习惯产生一些下意识的讨好的冲动。
图片来源:pexel
(2)自己的情感和需要被严重忽视
如果父母双方的婚姻不断发生冲突,那么就更难分出注意力去关心和照顾孩子。
所以大部分情感亲职化的小孩,都生活在父母的消极教养之中。
“溢出假说”认为:父母在婚姻子系统中的婚姻冲突,会削弱他们在亲子子系统中的养育能力。
正如王南皓的视频开头提到,爸爸在生活中,连认真听他把话说完都做不到,所以也没指望父亲能看完这个视频。
父母忙于处理自己的婚姻冲突,根本无暇精心养育子女。
孩子把精力放在照顾父母上,却不懂得如何照顾自己。
(3)对家庭成员角色认知混乱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小孩,艰难地进入家庭后,也很难和家庭成员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
比如,如果他意识不到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承担着父母的职责,那么也就很难发现自己的小孩也在经历情感亲职化,反而觉得:
“孩子就是应该照顾父母啊。我就是这么过来的。”
另一方面,因为从未得到父母的情感支持,他们也更难把握身为父母的角色定位,从而无法支持自己的孩子。
在无意识中,将悲剧在代际中传递了下去。
图片来源:pexel
03
如何摆脱
情感亲职化的影响?
如果你也曾经历过情感亲职化,我想跟你分享两点建议。
(1)意识到“没能帮到父母,不是你的错”
虽然我今年已经30多岁了,但我依然清清楚楚地记得,在13岁的时候,因为爸爸和女邻居讲了句话,爸妈就开始吵架。
并且,他们把我卷入了争吵中。
妈妈对我说:“你今年13岁了,再过5年就18岁了,你来评评理。”
当时的我很迷茫,不知道怎么做。
但面对父母的争吵,我总想做点什么,所以每次他们吵架我都会出来劝,安慰他们。
可几乎没什么作用,他们还是频繁吵架。
但我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无助,我开始厌恶自己为什么这么无能,没有办法让爸妈和睦相处,开心起来。
图片来源:pexel
直到后来,接触到亲职化这个概念,我才慢慢地意识到:
“当时的我只是一个孩子。还是需要父母提供情感支持的年龄。 父母之间的问题本该交给他们自己解决。 当时的自己能力有限,解决不了并不应该责怪自己。”
今天我也想把这句话送给你。如果没有让父母开心起来,不是你的错。我知道在你的年龄水平和能力范围内,你真的已经尽力了。
其实摆脱亲职化消极影响的第一步,就是原谅自己,看到自己也是能力有限的,不要再责怪自己没能帮到父母。
(2)设立和父母的合理界限,留出爱自己的空间
我相信每一个曾经亲职化的小孩,都是非常非常爱自己的家人的。
我们拥有着非常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希望让这个家变得好起来。
所以拼尽全力,耗尽自己所有的情感去拉自己的家人,也因此总是不可避免地过度照顾家人。
图片来源:pexel
比如说,你是不是从小就被夸懂事,但内心其实有很多委屈和心酸。
你的心里为什么会积攒了这么多委屈呢?
因为你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来照顾家人了,你一直都在压抑自己的需求,自己总是没有好好照顾自己,而家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也没有好好照顾到你。
所以,请你学会在自己和家人之间,设立一条界限。
这条界限并非是让你逃避本来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而是提醒你:
要注意区分哪些是你的父母本来应该承担的责任,比如帮助弟弟买房结婚;
哪些是你在合理范围内应该承担的责任,比如给父母养老。
设立界限听起来很残酷,因为大家都说家人不分彼此。
但是,只有设立界限,你才能拥有不委屈自己、好好爱自己的一生。
你的一生同家人的幸福一样可贵。
图片来源:pexel
设立合理的界限,也是留出一部分空间和注意力用来好好爱自己。
因为只有把属于父母的责任还给父母,你在成为父母时才会懂得,身为父母的责任真正是什么样的。
只有练习成为一个怡然自得、不再小心翼翼的子女,你才会明白养育出来这样的孩子会有多么快乐。
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需要每个家庭成员的努力。
但身为成年人的父母,即便不幸陷入人生困境,也不该把全部重担压在弱小的孩子身上。
而那些在家庭中承担全部“照顾”责任的孩子,也要试着挣脱出来,把自己的人生放在第一位。
先照顾好自己,并不是自私。
而是每个人最应该做的事❤️
图片来源:pexel
参考文献:
[1]吴贵芊,王琳琳,杨楠,周慧敏,王晓红 & 顾曼.(2024).和谐与矛盾交织:孤独症儿童的健全兄弟姐妹亲职化现象分析.中国特殊教育(01),49-56+89.
[2]郭笑笑, 高雯, 董成文, 夏丽帕, & 艾尔肯. (2021). 两类亲职化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不同作用. 心理技术与应用, 9(3), 170-179.
[3]夏艳雨,李丹,马艳歌,韩宪国 & 李正云.(2024).高中生父母婚姻冲突、焦虑与教养方式:主客体互倚调节模型.心理发展与教育(03),335-345.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4.03.04.
[4]马洁冰 & 杜宜展.(2023).儿童亲职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机制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4),4-10.
[5]王怡.(2021).摆脱“亲职化”做回自己.成才与就业(09),66-67.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可从事心理行业,可增加额外收入
可成为有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人才
↓戳图,添加老师咨询↓
含1对1指导规划 + 课程体验
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可以考虑壹点灵的心理服务,这里有4.5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可进行线上或线下咨询服务,他们专业、真诚,且已经准备好,识别下方二维码可预约咨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