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发布首个人类胚胎模型研究指导规则,以期填补行业空白,虽然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其有差异,但是仍然有值得我们的细胞治疗产业学习发展成熟的地方。
就在7月5日,英国发布了首个人类胚胎模型研究的指导规则。
事实上,其实这种类型的指导原则早应出现的,只不过由于细胞治疗领域的发展过于迅速,不仅仅是我国,包括其他发达国家在内的法律法规,乃至研究参考文件也没有发展成熟。
因此,这次指导规则的发布,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01
新规核心要点
英国此次发布的指导规则,旨在明确人类胚胎模型研究的界限与规范,法规原文为英文,内容繁多,笔者精简提炼后,认为有以下三个要点值得注意。
1.禁止植入性实验:明确禁止将基于人类干细胞的胚胎模型植入到人类或动物的子宫中,从根本上避免了潜在的伦理风险,也就避免了人们在这个领域中的那些天花乱坠的想象。
2.时间管理:再说另外一点,这次新规有要求,研究项目可以根据自身科学目标的需求,提出合理的培养时间限制,这与包括我们国家在内的不同,一般我们会规定一个的固定时间限制,这种灵活的管理方式,很明显地可以直接提高了研究人员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当然,这整个研究期间需要由独立的监督委员会进行审查和批准,也就是第三方进行监督,这方面我们国内也有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因而在此我们不特别赘述了。
3.强化监督与透明度:新规要求建立监督委员会,对所有使用胚胎模型的研究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并确保所有研究提案的登记与追踪。换言之,即不仅需要备案,还应做到可追溯。
02
国内政策
中国对干细胞研究的规范虽然没那么先进,但也可谓是严谨的。
《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就如同一部干细胞研究的“宪法”,明确了研究的定义、原则,对研究机构的条件与职责也做了详细规定,特别强调研究必须遵循科学、规范、公开、符合伦理的原则,充分保护受试者的权益。
就拿机构伦理委员会这个板块来说,国内这篇管理方法就明确,应当由了解干细胞研究的医学、伦理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专业人员及至少一位非专业的社会人士组成,人员不少于7位,负责对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进行独立伦理审查,确保干细胞临床研究符合伦理规范。
而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更是为干细胞药物等生物制品的研发上市按下了“加速键”。
地方政府也不甘落后,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干细胞研究。
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上海市则是在《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到支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其余还包括广州南沙博鳌、湖南长沙等自贸区也在尝试先行先试,来支持干细胞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
End
写在文末
微塑料虽小,但其对健康的威胁却不容忽视。从日常呼吸到癌症细胞的扩散,微塑料的“旅程”充满了未知和危险。但只要我们采取行动,从点滴做起,就一定能够减少微塑料带来的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