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方关注我们
戴面具的策展人冯博一在开幕式上致辞
评论家兼策展人贺婧、何伊宁、李佳、钱志坚、宋冬+洪伟、王晓松参与座谈并进行了热烈讨论
观众也戴上了面具
“面具”,也可以有许多替身——人设、马甲、木偶、脸谱、躯壳、皮囊……
如果让你选一个面具,你会选择那副?
策展人冯博一说,他会选择狰狞的那副。
两年前,他开始酝酿“面具”这个被反复讨论的主题。
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从宗教、神话到世俗生活,从文学到电影,
面具这一古老物件激发了无数人的创作欲。
“面具‘误’”展览现场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2024(摄影:罗颖)
当代艺术语境下的“面具”是什么?
在位于福州的威狮国际艺术中心,策展人冯博一邀请了19位艺术家:北川宏人、陈农、陈轩荣、洪寶羅、洪浩、刘勃麟、辛迪·舍曼、宋冬+马秋莎+洪伟、宋佳益、唐乙、米娅·特恩布尔、徐冰、岳敏君、曾梵志、张巍、章燕紫、宗宁,从多个维度展开对面具的诠释。
每一位艺术家用黑白X光片替代了他们的常规肖像照,透析出皮囊之下的灵魂。
他们的作品不再停留在取悦视觉的层面,可能不和谐,甚至是沉重的,令人窒息的。但它们恰恰又是个体精神与外界交锋的结果。
那么现在,让我们暂时摘掉面具……
每一位艺术家用黑白X光片替代了他们的常规肖像照
北川宏人
b.1967
1967年出生于日本滋贺县大津市的北川宏仁希望传达出属于他这个世代的日本年轻人的特质和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习惯以赤陶作为材料,创作身型高挑瘦削的日本年轻人物雕塑。
作品中“面具”、“斗篷”等元素的加入,将二次元的虚拟真实和现实世界的真实糅合在一起,符合当代年轻人的时尚潮流。赤陶的材质保留了雕塑创作过程中的痕迹,拉近了与观者的亲近感。
北川宏人《CU2313-面具,金沙色》167×58×27cm 陶瓷釉彩 2023
北川宏人《CU2310-面具,银矿色》50×17×12cm 陶瓷釉彩 2023
陈农
b.1966
坚持使用大画幅相机、胶片、暗房冲印、手工涂布、着色、绘制、实景、人物、道具……
出生在福建福州的陈农从他北京胡同咖啡馆自由摄影室附近的人和环境入手进行创作,从地方的戏剧演出中汲取灵感,思考人的生存状态和身份角色。作品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又有着超现实主义的色彩。
京剧扮相、胡同、长城、大树、邻居……陈农试图将已获得的视觉经验保存下来,作品表现了人与社会的变迁、时光的流逝,再现了人世的沧桑,并以此来关注现实背景下个人的命运,带有沉郁和伤感的色彩。
“面具‘误’”展览现场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2024(摄影:罗颖)
陈农《面具,白洋淀》 50×60cm
银盐相纸 手工着色 2008
陈农《面具,胡同》50×60cm
银盐相纸 手工着色 2008
陈农《面具,胡同 2》50×60cm
银盐相纸 手工着色 2008
陈轩荣
b.1991
当神明“三太子”被戴上了墨镜和米奇手套,传统图式和涂鸦符号大量混杂在一起,会产生什么视觉效应?
出生在福建的90后艺术家陈轩荣擅长用涂鸦的形式呈现文化杂糅的视觉效果,探讨着古与今、本土与异域的多重身份。涂鸦就像城市的面具,不断地出现、褪色、更迭,陈轩荣记录和呈现时光对都市建筑、空间的侵蚀和沉淀之物。
“面具‘误’”展览现场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2024(摄影:罗颖)
陈轩荣《G2.0.1.9 False Faces》250×250cm
布面丙烯 2024
辛迪·舍曼
b.1954
1954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的辛迪·舍曼是现代艺术中最重要的女性摄影师,也是20世纪后期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她的摄影作品常常将自己扮演成为某一特定情境中的女性。
作品《无题》由17张黑白自摄照片组成,观者在观看时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时尚舞台,这也是“面具‘误’”展览中展出的创作时间最早的一组作品。
每张照片都是对个体身份和性格的一次探索,通过不同服装和姿态的呈现,每个人物都展现出了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作品仿佛成为了一部微型戏剧,打破了传统摄影的界限,也挑战着人们对摄影“真实性”的固有观念。
“面具‘误’”展览现场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2024
辛迪·舍曼《无题》
33.33×26.35cm×17幅 明胶银盐工艺 1976
摄影:罗颖
洪寶羅
b.1972
来自韩国的洪寳羅是一位多领域设计师、艺术家和策展人。其影像作品《整容手术王国》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韩国整容业背后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
两位穿着绿色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的整形外科医生,正在专心致志地对椅子进行“整容”。他们用专业的工具和手法,如同在手术室中操作一般,对椅子进行打磨和修复。艺术家巧妙地通过修复一把埃姆斯椅子的过程,隐喻了整容手术对人脸的改造,以及这种改造背后所承载的社会价值和消费观念。
“面具‘误’”展览现场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2024(摄影:罗颖)
洪寳羅《整容手术王国》
4′42″ 影像 2014
洪寳羅《脸墙》
102×180cm 摄影 2013
洪浩
b.1965
洪浩的作品探讨了真实与表象、语言与理解之间的张力。在《物境》系列中,洪浩通过在定窑瓷片上进行草书书写,巧妙地利用了碎片间的间隙干扰对内容的直接解读。文字被颜料大面积覆盖的《眼里看到的》否定了语言对事物的解释,挑战着我们对事物认知的传统方式。洪浩复制了马格利特的《人类之子》,并将原画的面貌洗去,但蛛丝马迹的保留却透露出一种无法被完全遮盖的真实。
艺术家批判作为伪装的面具,追求事物本来的真实面貌;鼓励观众超越表象,寻找隐藏在碎片化信息背后的连贯真相,以及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寻找不变的共性。
“面具‘误’”展览现场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2024(摄影:罗颖)
洪浩《物境之十七》150×110cm 瓷片、烤釉 2022
洪浩《眼里看到的》120×180cm 油画、塑性材料 2023
洪浩《人类之子》150×110cm 瓷片、烤釉 2022
刘勃麟
b.1973
刘勃麟以独特的“隐身”创作为人熟知。他以身体彩绘的方式使自我伪装、隐藏在背景之中,成为背景的一部分。
在作品《九龙壁》中,刘勃麟借融进九龙壁中龙的形象追问自己的民族起源与民族身份;作品《手机》则通过隐入大量不同款式的手机思考科技发展对当下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这种视觉上的隐藏不是为了掩饰自己,而是希望以视错觉的形式引发思考,并与社会历史、现实进行对话。
“面具‘误’”展览现场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2024(摄影:罗颖)
刘勃麟《九龙壁》120×95cm 爱普生艺术微喷 2010
刘勃麟《手机》120×90cm 爱普生艺术微喷 2019
米娅·特恩布尔
日英混血的多领域视觉艺术家米娅·特恩布尔擅长利用绘画、摄影、纺织品、视频、动画、投影等多媒介方式进行面具创作。在作品《面具汇编》中,面具不仅仅是乔装打扮的工具,更是人格与自我形象的隐喻。它们或庄重或滑稽,或神秘或平凡,但都透露着人性的复杂与多样。特恩布尔通过面具这一载体,深入探索了个体和集体身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私人与公共之间的界限。
米娅·特恩布尔《面具汇编》
19'38" 影像 2020-2024
摄影:罗颖
宋冬+马秋莎+洪伟
宋冬 b.1966
马秋莎 b.1982
洪伟 b.1992
宋冬在2006年和2024年分别邀请了马秋莎、洪伟作为“替身”代替其身份从事“为艺术服务的服务”的工作 ,通过让“替身”以他的身份出现在各种艺术和社会活动中,使观者对身份、艺术和生活的边界产生了新的思考。
马秋莎和洪伟的扮演不仅仅停留于对宋冬的模仿,更是对宋冬身份的一种延伸和拓展。他们的出现,使得个人的身份不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个体,而是一种 可以流动、可以被分享、可以被他人体验的概念。
这次发生在威狮国际艺术中心的展览“面具‘误’”,同样以洪伟作为“替身”,出席了无法亲自到场出席的宋冬,完成了这一在场和不在场的行为。
“面具‘误’”展览现场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2024(摄影:罗颖)
《替身》尺寸可变
图片、视频、肖像面具 2024
宋冬替身洪伟在参加开幕座谈“面具‘会’”
摄影:罗颖
《宋冬,替身,为艺术服务 》60×40cm 文献资料 2006
宋佳益
b.1982
宋佳益八幅一组的头像作品,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呈现了人性的深层挣扎与内在的癫狂、混乱。扭曲、狰狞的面容被粗野的笔触暴力涂抹、损坏。自我在扭曲与冲突中走向毁灭。
头像作品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不安。扭曲与变态的人格面具下,是被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之下的真实情感和个体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挣扎。
“面具‘误’”展览现场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2024(摄影:罗颖)
宋佳益《他者之脸2》 30×40cm 布面油画 2019
宋佳益《他者之脸3》 30×40cm 布面油画 2019
宋佳益《他者之脸1》 30×40cm 布面油画 2019
唐乙
b.1981
“面具‘误’”展出了唐乙在2011年到2024年间创作的五件作品,这些作品是她在不同创作阶段对自己经历、感受的提炼、转化和呈现。
在早期的系列作品《爱与艺术》中,她通过回望和修复,完成了自我疗愈和重生。新作《孤岛》里,她虚构了一个更真实、丰盈且深深孤独着的自己。《眼睛在倾听》是唐乙近些年在持续创作的系列作品,她用相机拍下的不是眼睛看见的东西,而是背后的精神与灵魂。这些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是主宰性的。
“面具‘误’”展览现场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2024(摄影:罗颖)
唐乙《爱与艺术》21×15cm 铂金印相 2011
唐乙《孤岛》70×47cm 铂金印相 2024
唐乙《眼睛在倾听》60×40cm 铂金印相2021
徐冰
b.1955
《熊猫动物园》中的熊猫真的是熊猫吗?
1993年前后,徐冰刚搬至纽约不久,便开始使用动物进行创作,《熊猫动物园》就是那一时期的作品。徐冰将新罕布夏猪装扮成熊猫,并置入其精心营造的、以中国古代山水画为背景的环境中,打破了生物种类之间的界限,两只“熊猫”在人造的环境中自在生活着。《熊猫动物园》像艺术家其他许多作品一样,暗示着一个“面具”的概念,正如徐冰曾说过的,他的那些“文字”都是“戴着面具的”。
“面具‘误’”展览现场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2024(摄影:罗颖)
徐冰《熊猫动物园》
尺寸可变 行为图片 1998
岳敏君
b.1962
“一切不能回忆的悲伤,都藏在这个笑容里”。“玩世现实主义”代表艺术家岳敏君以标志性的咧嘴大笑,将一种不断演化的“自我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笑是他的人生态度,也是在面对社会时经常被戴上的面具。“笑脸”系列可溯源至艺术家早年对于中国社会宣传海报中符号的探索。
“面具‘误’”展览现场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2024
岳敏君《覆盖》50×40cm 布上丙烯 2023
岳敏君《优点》100×80cm 布上丙烯 2023
曾梵志
b.1964(摄影:李振华)
从1994年至2004年,曾梵志持续创作了标志性“面具”系列作品, 假面具的符号演绎着人格面具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飞速变化发展的时代下,人们需要用面具来隐藏真实的自我,以应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压力。画中人物的面部特征被覆盖为灰色的面具,这种孤立与焦虑呈现于个体之上的同时又反映出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的内心世界。
“面具‘误’”展览现场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2024(摄影:罗颖)
曾梵志《面具系列》117.7×136.3×4.8cm 版画 2006
曾梵志《面具No.1》
70×86.5×4.8cm 版画 1999
张巍
b.1977
一直围绕“面具”或“假面”这一主题进行创作、探讨当代人的病态表征的张巍,以现实为坐标,通过被篡改和后期虚拟处理后的形象,揭示了一种真实的荒诞、无力的面对和消极的抗争。
他将身体零件寄寓在某一个看似真实的赝品图像里,夸大其戏剧成分,并通过这种制造来组成一个虚幻的帝国。由玩偶团体来模拟人、事件和行为,篡改原有的现实模型并摧毁其“合理性”,在错乱时空中,构成一种虚假的文献,形成一部伪历史的碎片蒙太奇。
“面具‘误’”展览现场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2024(摄影:罗颖
张巍《人偶档案-小剧场》尺寸可变 摄影 2020
张巍《人偶档案-测试》尺寸可变 摄影 2019
张巍《人偶档案-士兵》尺寸可变 摄影 2019
章燕紫
b.1967
《多面者》是作品《mask》《画皮》的延续。2023年章燕紫从纽约回到北京后,开始尝试创作可以戴在脸上的真正的面具。于是她根据传统面具样式,利用宣纸、纱布、胶、线等材料塑造、制作了81个可以穿戴的面具。
在章燕紫看来,时代不同,面具也不同,面具之下的面孔亦不同。每个人都是带有面具的多面者,在不同的环境、人物关系中不自觉地切换面具。柔软的纱布之下,实则隐藏着阶层、种族、身份等差异带来的尖锐问题。
“面具‘误’”展览现场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2024(摄影:罗颖)
章燕紫《多面者》20×35cm 综合材料 2023
宗宁
b.1984
宗宁的摄影创作尝试由室外转向室内,在创作时,他首先在工作室墙壁上绘制场景,同时配合实物装置,以自己或朋友作为演员进行拍摄。
上古神话、民间传说中独特的造型图式常常出现在宗宁的摄影作品中,显示出神秘的意味。面具对眼睛的遮蔽,要求观者对作品进行整体的观看。面具带来的视觉阻隔,体现着宗宁向内的思考和探索以及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面具‘误’”展览现场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2024(摄影:罗颖)
宗宁《飞来凤》90×120cm 摄影 2010
宗宁《桀》90×120cm 摄影 2009
宗宁《刑天之悲》120×90cm 摄影 2014
原文转载 | Hi艺术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