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4条简讯 | 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
01
京东金融副总裁创业养老行业
“陈总,你还好吗?
2022年初,由陈志华创立的悟空保被央视等多家媒体爆出“1元套路保”、消费者不知情被扣费上千元等违规行为,此后,当时的银保监会立即回应称,“将对报道中反映的问题开展立案调查,严肃查处悟空保涉及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
彼时,行业里传闻纷纷,“陈志华失联”的消息不胫而走。2022年6月份,《健闻咨询》熟悉的一位记者在微信上向陈志华发出上述消息,陈志华立即回复了微信,只是表示说现在不方便说什么。当年底,唱吧创始人陈华、梅花创投、国华人寿等9位股东从悟空保集体退出,如今仅剩陈志华与魏华两位个人股东。
之后,陈志华再次创业,他创立的大雁养老,目前已经在行业里颇具知名度,该项目已获得58同城与梅花创投的投资。
有接近陈志华的保险行业从业者告诉《健闻咨询》,陈志华“是一位很有能力和资源的创业者,很值得学习”、“对互联网保险行业有很大的热情”,这或许也是其能够两度得到老股东支持的原因。
如今,陈志华入局又一个风口,号称将打造养老服务领域的“高德模式”,未来是否又会在养老领域掀起惊涛骇浪?
京东金融副总裁下海创业
在第一次创业之前,陈志华的履历十分光鲜,中国精算师协会创始会员、前京东金融副总裁、曾出任多家保险公司高管。
这样一位业内大咖,在2015年选择下海创业,成立保险中介公司悟空保。成立之初悟空保一时风光无限,4年内完成5轮融资。
2015年10月,获得梅花创投、青山资本、唱吧陈华共计1500万元天使轮融资。2016年5月,获得凤凰祥瑞领投的1亿元Pre-A轮投资;紧接着又获得风云资本2000万元A轮融资。2018年9月,获得58集团和国华人寿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2019年6月,获得6000万元C轮融资,由58集团、易宝支付、梅花创投联合投资。
C轮融资后,悟空保的估值达到18亿元人民币,此后数年,悟空保一直没有新的资金注入。
在这几年内,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监管部门针对违规销售等乱象展开集中整治,多家保险中介公司受到处罚,悟空保旗下全资子公司安润国际保险经纪也多次因违规开展互联网保险经纪业务等原因受到相关部门的警告与罚款。
公开可查的最新处罚记录,是今年5月安润国际保险经纪公司因互联网保险销售以“优惠”“中奖”等不实信息欺骗投保人、未按规定对互联网保险销售行为进行可回溯管理、利用其他不正当手段引诱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等原因,被北京市监管局罚款82万元。
一面是逐渐严格的监管环境与频繁的投诉、处罚事件,另一面悟空保不得不面对资金干涸的危机。
2022年底至2023年初,悟空保大批股东退出,包括自然人股东马海滨、李义、戴科英,机构股东宁波梅花明世投资合伙企业、湖南五八阡陌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西藏梅岭花开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北京凤凰祥瑞互联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国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青山基业天使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悟空保的注册资本也从156.3282万减少至91.3562万。
其中,湖南五八阡陌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与宁波梅花明世投资合伙企业的背后,分别是58同城集团与梅花创投。
进入2024年,悟空保将企业名称从“北京悟空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湖北悟空保科技有限公司”,地址也从北京变更至武汉。
今年4月,陈志华个人对悟空保进行增资,公司注册资本由91.3562万元增加至575万元。据天眼查显示,悟空保目前仅有两位个人股东,持股99%的陈志华与持股1%的魏华,先前参与悟空保数轮投资的各大投资机构均已退出。
一位保险行业资深从业者张雨(化名)指出,悟空保等一批保险中介公司在行业竞争中逐渐销声匿迹,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经营思路上的误差,“大家都知道做投放可以快速起量,但起量之后,接下来的客户维护才是真正的难题”。
依靠“首月保费1元”等方式违规销售,吸纳的并非是经过精准筛选的高质量用户,即便首月能够获得大量的用户,次月起续保的用户数量也会急剧收缩。为了弥补低转化率,这些企业继续扩大投放,形成恶性循环。
同时张雨表示,悟空保彼时在广告投放方面的粗放式管理以及带来的投诉、处罚等后果,实际上是互联网保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只是各家公司在投放占比、经营方式上存在一些区别,使悟空保最终成为了业内最受关注的案例之一。
投身养老,再获老股东注资
当悟空保悄然消失在保险中介的赛场上时,陈志华本人早已将精力投注在新的创业项目——“大雁养老”之上。
北京大雁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注册于2021年9月29日,2023年5月,陈志华以大雁养老创始人的身份重新亮相,他在一场公开演讲中,曾提及公司已经在养老赛道投入30+人、2年时间以及2500万+成本。
从时间上来看,在悟空保陷入违规销售的争议之时,陈志华已经在筹备这家新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底大批股东退出悟空保后,58同城集团与梅花创投于2023年2月再次投资了大雁养老。
将悟空保这个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创业项目搁置之后,陈志华能够吸引退股的投资人们二次注资大雁养老,或许与其个人能力及影响力不无关系。
有多位保险行业从业者告诉《健闻咨询》,对陈志华这位资深从业者早有耳闻,几位曾与其有过接触的从业者评价陈志华“是一位很有能力和资源的创业者,很值得学习”、“对互联网保险行业有很大的热情”。
大雁养老选择的方向,依旧与保险行业紧密相连。
根据陈志华在数次公开演讲中介绍的情况,大雁养老是“平台型、轻资产和B2B模式”的养老机构,向保险行业提供旅居养老、机构养老和照护养老方案,链接保险行业与养老产业资源。
在已经进入养老行业的险企之中,大致有几种不同策略:自建养老社区的重资产模式,自建与合作并重的轻重结合模式,以及平台型轻资产模式。
以重资产模式的泰康为例,自2006年启动养老社区建设后,迄今已经在全国35个城市布局40个项目,与保险业务协同发展,实现内部闭环。
陈志华指出,大雁养老作为独立第三方的平台型养老商业模式,对于行业里不同主体的养老模式在战略上都可以起到补充、完善和扩展的作用。
例如,当前各大险企的高端养老服务门槛通常在数十万元至上百万元,大量中产及普惠人群无法达到这一门槛,针对这一情况,大雁养老可以帮助险企的新单用户进行客户分层,为中产和普惠人群提供定制养老服务权益。
此外,大雁养老还能够为重资产自建的险企提供地域补充服务,覆盖险企没有布局自建机构的城市;为养老服务模式较为单一的险企提供旅居养老、机构养老和照护养老等类型的补充服务。
那么于险企而言,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布局中,这些需求是否真实存在?
养老服务是一门好生意吗
“养老服务未必是一门好生意。”保险行业从业者刘东(化名)指出,就中国当前的社会思想观念而言,居家养老仍是人们的主流选择,愿意长期生活在养老院的老人少之又少。
此外,对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的老年人而言,比日常照顾、看护更稀缺的是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往往集中在公立三甲医院,养老机构很难配备水平相当的医疗团队。
保险机构的养老服务,则是一条更加狭窄的赛道。刘东指出,保险公司现阶段的主流客户大多还没有到真正需要养老的年纪,险企发放给客户的实际上是一张入住确认函。
相比于公司旗下自建的养老社区,险企对于与平台公司合作的私营养老机构显然掌控力度要更弱一些,难以把控服务质量,“也许客户收到入住确认函十年后才准备入住,当年看好的养老院倒闭了怎么办?难免影响用户体验。”
另一位保险行业从业者陈明(化名)也表示,为保险机构提供养老服务这一市场目前还未出现大规模需求,“保险与养老相结合确实是一个大的趋势,但是这条路该怎么走,目前还没有清晰的路径。泰康作为先行者为同行们打了一个标杆,但业内整体仍处于摸索阶段。”
陈明指出,并非所有保险公司都具备泰康一样的资金与魄力自建养老机构,部分险企希望通过养老服务提升保险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又无力自建养老社区,那么寻求外部合作就是必然选择,例如北京人寿与国有企业北京康养集团的合作。
“大雁养老就是一家提供养老服务的TPA公司。”陈明指出,险企在直接与外部养老机构合作,或是通过TPA公司与外部养老机构合作是两种不同的模式。
TPA的价值在于,帮助险企对接养老公司,把控服务质量与风险,承担后续的运营管理任务,为人力或资源欠缺的险企节约成本。同时,TPA具有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或许在价格方面也能够取得规模化优势,为险企开出更低的入住确认函价格。
大雁养老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没有自建养老社区但希望入局养老服务的险企,很难成为具有自建养老社区的大型险企的补充服务。
“大险企的自建养老社区最初定位就是为公司的保险营销服务,精准匹配高端客户,目前已经将这套商业模式走通,短期内未必愿意再去拓展中低端客户,以避免损伤公司以往高端定位的形象。”陈明表示。
一位接近泰康的业内人士也告诉《健闻咨询》,泰康旗下的自建养老社区网络已经比较完善,足以支撑公司保险客户的养老服务需求,短期内没有向外部寻求养老服务合作的计划。
再次创业的陈志华,在养老这个“长坡厚雪”的赛道上,是否能够实现其未竞的野心?
很多经历过创投圈沉浮的人都深有感触,命运是多么奇妙又多么残酷。它可以用最严苛办法成就你,也可以在一夜之间判你出局。
(来源:健闻咨询)
02
房颤脉冲电场消融在中国获批上市
作为全球电生理医疗器械市场中为数不多“逆势增长”的亮点,各大心血管器械巨头对于房颤脉冲电场消融(PFA)市场的争夺,早已进入白热化区间。
一方面,人类发展史上“火与柴草”、“煤炭与蒸汽机”、“石油与内燃机”这三次能源革命无不昭示着“新能源”的威力。而在心脏导管消融领域,脉冲电场消融通过采用高压电脉冲这一新型消融能量,呈现出优于传统消融的组织特异性和能量安全优势,进而成为房颤消融市场的变革力量。可以说,有无脉冲电场消融市场,直接关系着心脏电生理企业是否站在“行业前沿”印象的建立。
另一方面,从产品端来看,各大心血管巨头上市的脉冲电场消融产品,不仅是各个品牌顶尖电生理技术的交锋之地,也成为了电生理业务至关重要的营收增量。在2024年第一季度,波士顿科学的电生理部门实现了70%的全球销售增长,美国市场增长更是达到85%,这样的增幅与该公司的FARAPULSE™ 脉冲电场消融(PFA)系统一季度在FDA获批密切相关。
“技术创新”和“业绩增量”的双重价值背后,“得PFA者得天下”,已经成为电生理赛道不争的事实。
今天(7月8日),波士顿科学宣布FARAPULSE™ PFA系统在中国获批上市,成为全球唯一一款同时获得欧盟CE、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的PFA系统。
回顾往昔,在房颤导管消融领域,波士顿科学并非是率先入局的企业,但凭借长期主义和极大的定力,在最前沿的脉冲电场消融领域,这家心血管巨头不仅上市了全球首款上市的PFA系统(用于房颤消融),还是首个在中国上市PFA系统外资巨头。
“弯道超车”:走通一条更难走的路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危害很大,可以导致脑卒中、加重心肌缺血、引发心力衰竭等,严重者可致死、致残。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房颤患病率逐年升高。
导管消融逐渐成为房颤节律控制的一线治疗手段。
由于传统的导管消融(包括射频消融、冷冻消融)存在发生肺静脉狭窄、左心房食管瘘、膈神经损伤等严重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如何更安全、有效地开展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是困扰临床的痛点之一。
但即便在今天,房颤消融手术依然呈现以射频消融为主、冷冻消融为辅的临床应用格局。
作为房颤领域的后来者,一个更容易或者说更讨巧的选择,或许是依着惯性前行或者是采取拿来主义,将传统射频消融、冷冻消融进行到底,先吃下短期利益。
但波士顿科学选择了一条更难走的路,为自己规划了一个宏伟的蓝图——在积极发力射频消融、冷冻消融的同时,寻找突破性创新,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2014年,波士顿科学入股医疗创新企业FARAPULSE,获得其约27%股权。这一投资,让电生理行业的目光聚焦于FARAPULSE所专注的脉冲电场消融技术。
2018年后,诸多临床数据证明,与传统消融相比,脉冲电场消融具有手术消融效率更高、能量相关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但回望2014年,当时的这场投资显然极具前瞻性。
2021年,FARAPULSE™ 脉冲电场消融(PFA)系统获得CE批准,成为全球第一个获批用于房颤的PFA系统。同一年,波士顿科学收购FARAPULSE剩余所有股份。
为解决传统消融的痛点而生,FARAPULSE™ 呈现出三大优势:安全、有效、高效。
从安全性上看,FARAPULSE™ PFA系统通过脉冲电场对心脏组织进行选择性消融,降低食道等临近组织的损伤风险。而FARAPULSE™ PFA系统独特的消融导管设计,也便于术者在操作中灵活调节成花瓣形和网篮形,使器械能够较好地适应患者的肺静脉形态,仅需几秒即可实现肺静脉隔离,其优化的能量释放模式有助于降低热能消融可能引发的并发症。
从有效性上看,多项临床研究证明对于首次消融后患者的在2-3个月后进行复标测,结果显示优化后的脉冲波形与消融剂量获得了96%的肺静脉隔离维持率,证明FARAPULSE™ PFA系统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可靠稳定的治疗效果。
从高效性的角度,ADVENT研究证明,在消融时间方面,FARAPULSE™ PFA系统的消融时间(29.2±14.3分钟)显著低于热能消融组(50.0±24.6分钟),有助于术者大幅缩短手术时间。
随着FARAPULSE™ 的上市以及并购的完成,波士顿科学以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对患者获益的极致追求,演绎了一场精彩的“弯道超车”。
“双向奔赴”:大幅缩短美中“时差”
作为“未来十年心脏消融技术的主导”,脉冲电场消融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FMI数据显示,2021年-2022年,全球脉冲电场消融市场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8.6%,到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130万美元。2023年-2033年,全球脉冲场消融行业预计将以24.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要想在狂飙的PFA市场持续占据优势,波士顿科学要做的是,踩着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持续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品牌的竞争力。这其中,全球前两大医疗市场(美国市场、中国市场)的争夺尤为重要。
2024年1月,FARAPULSE™ PFA系统美国上市。
2024年7月,FARAPULSE™ PFA系统中国上市。
美中两地的上市时间相隔不到半年,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能够让前沿创新产品服务中国医患的“时差”大幅缩短,让创新快速进入中国市场,波士顿科学做对了什么?
回溯FARAPULSE™ PFA系统的中国上市史,可以发现,在近年来,波士顿科学不断借助“先行先试”、“港澳药械通”等创新准入路径,探索FARAPULSE™ PFA系统在华提前进行临床应用。
这些探索卓有成效。早在2021年12月,FARAPULSE™ PFA系统就已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审批,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即“创新通道”);在2023年2月、2023年9月,FARAPULSE™ PFA系统先后在博鳌乐城、大湾区启动“先行先试”。此外,波士顿科学还在2023年3月开启了FARAPULSE™ PFA系统在中国阵发性房颤人群中使用的真实世界研究。
当然,归根到底,之所以能成功应用各种加速上市的政策,还是在于FARAPULSE™ PFA系统本身的颠覆性创新性。
比如,一款器械产品想要进入“创新通道”,不仅要满足有核心专利和创新性、产品主要工作原理/作用机理为国内首创、产品性能或者安全性与同类产品比较有根本性改进、技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还要满足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已完成产品的前期研究、研究过程真实和受控、研究数据完整和可溯源等要求。
而FARAPULSE™ PFA系统通过创新的能量传输方式、导管形状等,展现出优异的房颤消融有效性、安全性和消融效率的特点,同时基于已在欧盟市场获批使用,已经具有较为完善的临床数据支持。
可以说,FARAPULSE™ PFA系统在中国的火速上市,是颠覆性创新产品与创新支持政策的一场双向奔赴,也标志着这项创新技术将覆盖中国这一高潜力新兴市场,引领中国房颤治疗领域加速迈入PFA时代。
绝对优势:通过7万患者“质检”
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全球范围内多款PFA产品获批上市,脉冲电场消融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外资企业美敦力、强生、雅培、波士顿科学,本土企业锦江电子、德诺电生理都是这一领域强有力的竞争者。
激烈的竞争之下,波士顿科学FARAPULSE™ PFA系统的优势非常明显。
作为全球首款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PFA系统,FARAPULSE™ PFA系统在使用量上一骑绝尘,迄今已用于治疗7万多名患者,是全球使用最多的PFA系统。
FARAPULSE™ PFA系统也是全球被研究最多的PFA系统。从2018年启动的IMPULSE/PEFCAT/PEFCAT II三项CE Mark试验,到2021年的两项大型真实世界研究MANIFEST-PF,MANIFEST-17k和EU-PORIA,以及2023年公布的ADVENT IDE试验,2万余患者临床数据被临床研究记录和发表,在全部PFA产品中拥有最全的临床研究数据。
在临床端中,FARAPULSE™ PFA系统积累了良好的声誉。一项对美国电生理医生的调研显示:未来12个月内,对PFA的使用将从如今9%增加到30%以上。波士顿科学2024年第一季度电生理业务70%的高增长,也从侧面印证了医生们对于脉冲电场消融技术的高度认可。截至4月波士顿科学发布一季度财报时,已有多家美国医院在采购第二台手术设备。
根据《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我国约有1200万房颤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患者人数势必会进一步增加。FARAPULSE™ 这样一款经历了医生、患者、市场各方充分检验的PFA系统的上市,有望让更多的中国医患享受到前沿创新的健康红利。
在科技的高原上,人类探索千年,一些“低垂的果实”正被采摘殆尽,未来的创新是更复杂、更艰难的路程。医疗领域也是如此。
在此基础上,谁能率先抓住趋势,创新出新的产品,就能扩大身位优势。
先行者的身份之外,波士顿科学同样也是“技术浪潮中稀缺的思考者”,早早捕捉到行业创新对于“精准化、易于普及、提升效率”的趋势要求,并将其用于指引技术创新。
而FARAPULSE™ PFA系统对心脏组织的精准消融、对于手术难度的降低以及对于手术时间的大幅缩短,正是对于这些趋势洞见的内化。
(来源:MedTrend医趋势)
03
头孢氨苄集采续约价格不降反升
7月4日,江苏省医保局发布《关于公示国家药品集采第一二三批接续采购原非中选过评产品及新过评产品申报结果等事项的通知》。其中,常用抗生素头孢氨苄口服常释剂型无企业符合中选要求,流标。
对此,江苏省拟对该品种再次开展询价,0.25g的价格从之前的上限0.1元/片,提高至上一轮接续价格上限0.1671元/片。
这并不是头孢氨苄口服常释剂型在集采中的第一次涨价。2021年5月,在集采期限结束后的续标中,头孢氨苄口服常释剂型续标表现一反常态,有药物0.142元/片中标,高出第二批国采价格66%以上。
大部分仿制药在集采到期后,会在续约环节继续降价。但头孢氨苄口服常释剂型竟然在续约过程中几次涨价,这是集采中罕见的现象。
集采续约价格不降反升
头孢氨苄是第一代头孢中的代表药物,用于轻、中度感染的治疗,常用于急性扁桃体炎、咽峡炎、中耳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以及泌尿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是临床常用药品。
在2019年底开展的第二批国家药品集采中,头孢氨苄口服常释剂型是独家中选的品种。当时,华北制药旗下华民药业、科伦制药、石药集团欧意药业、罗欣药业、扬子江药业集团五家药企竞争。最后,华民药业头孢氨苄胶囊(0.25g*60粒)5.11元中标,单价约0.08517元/粒,其余入选厂家的报价均高于最高限价而出局。
低价中标的华北制药很快就出现了断供的迹象。
2021年有媒体报道,华北制药之前中标的头孢氨苄胶囊曾被医院上报缺货,甚至还有医院反映从来没收到过货。
但全国实际中标企业为一家的品种,采购周期原则上为1年。协议期满后,多个省市都组织了头孢氨苄胶囊的专项采购,续标价格不降反升。例如河北就以竞价方式“续标”,华北制药的头孢氨苄胶囊(0.25g×50粒/盒)中选价为7.94元,单价约为0.159元/片,比之前的国家集采价上涨86.5%。
山东公布头孢氨苄口服常释剂型接续集中带量采购也出现了相似的情节,鲁抗医药的头孢氨苄片(0.25g*20粒)中标,单价约0.142元/片,较第二批国采涨幅为66.67%;广东省等10省联盟头孢氨苄药品集采中选结果显示,科伦制药的头孢氨苄胶囊(0.25g*24粒)中选,单粒价格为0.1489元,较第二轮集采价格上涨约75%,涨幅不小。
这种反常的现象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因为《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的操作规范(2020版)》是在2020年底开始执行的,集采的“黑名单制度”似乎管不到2019年的超低价中标和断供等不合规行为。
各地用涨价的方式,对冲着一次不合理竞价带来的市场损害,但从江苏这次流标的情况来看,超低价中标的阴影依然存在。
一次不意外的流标
这次江苏省组织的是国家药品集采第一二三批接续采购续约。头孢氨苄口服常释剂型0.25g,原本计划按照省级最低中选价0.1元/片供应。但是没有企业符合中选要求,最终流标。
为此,江苏省不得不对该品种再次开展询价,这次询价上限为0.1671元/片,为上一轮接续采购江苏省中选价格。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中选产品在执行期内出现新的省级中选价或省级挂网价低于本次中选价格的,企业要在低价执行后,主动再申请调低价格,否则取消中选资格。
头孢氨苄是极为常见的抗生素,国内生产企业众多,且大多是老牌药厂,如哈药集团、广州白云山、上海医药、浙江亚太药业、山东鲁抗医药等。为何国内选手众多,头孢氨苄竞争激烈,集采续约却还是以流标结束?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原料药价格因为垄断或者其他原因出现上涨,导致集采价格覆盖不了成本,企业不愿亏本供应而选择流标。
健识局注意到,受环保、成本、政策等因素影响,近些年来头孢氨苄原料药涨价不少。2024年4月,头孢氨苄的上游原料药和中间体7-ADCA价格,相比去年同期上涨4%。
从头孢氨苄的续约情况来看,国采产品续标价格并不一定会持续下降。有业内人士认为,集采的目标在于建立“药品合理价格的发现机制”,压缩“带金销售”模式下的灰色利润,而非企业的合理利润。
实际上,几轮集采过后,大多数药品的价格已经大幅下降,达到合理水平甚至是超低位置。一些品种的原料成本一直在波动,相应药物价格的回调也逐渐成为常态。总体而言,对于集采药物而言,“降价”不应成为唯一考量因素,还需建立长效的价格治理机制,动态完善集采药物价格。
(来源:健识局)
04
创新药企为他人做嫁衣
近日,美国biotech公司Alumis在纳斯达克成功敲钟。这个看似平淡的消息,却在国内的行业圈子里引发了一些争议。
首当其冲的原因,是因为Alumis核心管线TYK2抑制剂ESK-001来自于中国老牌传统药企海思科。当年以6000万美元的首付加上1.2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买下的资产,被Alumi转换成了5.29亿美元融资加上2.1亿美元的IPO规模,其中存在可观的“差价”。
更重要的是,Alumis并不是孤例。今年,另一家美国biotech公司ArriVent Biopharma上市成功,旗下的核心产品EGFR-TKI伏美替尼同样来自中国公司:艾力斯。去年开始蔓延的国外企业来华“扫货”潮,似乎在今年的美股市场有了后续。
和去年相比,美股IPO逐渐呈现复苏景象。据Endpoints News统计,今年上半年至少有50家Biotech宣布了1亿美元或以上融资。
中国的biotech,也亟需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部分企业的核心管线接二连三license-out,“救活” 了一众海外biotech。然而,依然身在冰窟的它们,又该如何自救呢?
"赚差价"的门道
中国biotech管线被赚差价,在今年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年初,一条新闻就上了行业热搜。GSK宣布收购Aiolos Bio,价格为10亿美元的首付款和4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这家公司的资产价值集中在其唯一核心管线——用于治疗成人哮喘的单克隆抗体AIO-001。而该产品正是去年8月从恒瑞引进的,首付款仅为2500万元。
很多国内从业者都从这一案例中结结实实上了一课:比如MNC在引进管线中最看重的临床开发计划(CDP),这一环节就是由Aiolos完成的。正是这一看似边缘的案头工作,让Aiolos给产品做了巨大增值工作的。
如果说当时的“被赚”可以归咎于中国biotech的包装能力不足,那么这一波的情况又和先前不太一样。
“今年上市的不少美股biotech,背后都是投资人在施压,有点赶鸭子上架。”一名在美行业人士说到,“它们融资周期都很短,目标也很明确,背后往往有很厉害的操盘手把关。而公司在管线上却没有准备好,因此资产估值一般都会偏高。”
就这样,随着IPO脚步加快,这些biotech快速吸入新的融资,呈现出一派表面繁荣。而其中,很多来自中国的管线发挥了吸引作用。
上述药物开发者分析称,中国管线资产的优势在于:速度比较快。其主要原因在于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比较低:在美国的话一个博士要付15万-20万美金,而在中国可以谈到1/3。同时,中国有更多的病原样本。“比如Alumis所做的自免药物,在中国有5000万患者,光是红斑狼疮就很大的人群,做临床肯定更方便。”
“国外的企业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交易的时候会根据成本压缩价格。”上述行业人士说到。“就好像一件T恤,从中国出厂的时候是一个价钱;但你拿到美国的商场去卖,这个成本就又不一样了。东西在哪里买,就要遵循当地的市价。”
问题在于,如今不存在比找中间商更好的路径。在国内管线相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资产过剩的情况下,产品有烂在手里的风险。比如,海思科目前的主要板块里就有24个管线在同步推进,包括麻醉疼痛、代谢、肿瘤、呼吸等领域;在高企的研发费用下,公司还在面临着集采带来的盈利压力。
一些起步阶段的biotech直接寻求在美融资更是不现实——至少从这一波的趋势来看,融资的上市目标都很明确。按照如今中国biotech在美股的待遇来看,成功概率微乎其微。
正是因为中国的biotech选择很少,加上美股这一轮周期的数值膨胀,在部分资产上叠加出了一个高于平常的差价。
寒冬的残骸
公司在整合,资本也在整合——这是上述在美从业者对今年行业环境的整体印象。
“有投资能力的只有那么几家,biotech也被淘汰了一批。大家聚在一起,发现都是一些老面孔。公司是新的,但背后可能都是一些连续创业的老人。”他说。
尽管今年上半年美国biotech行业的融资规模让人看到希望,但短期内很难回到三四年前的百花齐放的盛况。根据标普全球市场情报的数据,2023年申请破产的美国Biotech数量达到了2010年以来的新高。光是2023年,就有41家Biotech宣布破产。
除了破产以外,越来越多的biotech也因为被收购而“消失”。因为诸种原因和原公司脱离的创业者们又继续回流,并没有为行业增添太多的新鲜度。
“那些能拿的资产,基本上都被MNC拿的差不多了,你想想市场上还剩下什么?”上述从业者称。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于新一轮“投资热”的担忧:“剩下的都是一些不成熟的早期管线,相对那些已经被卖掉的,成功率肯定不算高。如果钱都留向这些地方了,后果会是什么?”
与此同时,资本也呈现高度集中的特点。今年第一季度,biotech企业共筹集了 59 亿美元,总额比去年好转了不少;然而,交易总数却达到了自 2018 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这意味着,能拿到钱的公司变少了,但单个公司拿到的钱变多了。
因此,“重新繁荣”的背面,还附加了更加残酷的淘汰法则,和更加优厚的胜者奖励。
之所以如今美国biotech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一方面是因为集中投资的确定性更高,可以省去大量的投资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投资能力的机构变少了,想继续在牌桌上玩下去的玩家,就必须拿出更多的筹码。
集中押注也带来了投资倾向的变化。如今,一级投资者们更乐于选择在变现上有出众能力的团队。比如,一家风投公司Perceptive Advisors就提到过,之所以投资Mirador Therapeutics这家公司,就是看中了创始人曾以108亿美元的价格将他的上一家公司卖给了默克。
“一个是有成功经验的团队,一个是背后有实力的财团。相当于给公司上了双保险。”上述从业者称。当然,这也意味着:几年前投资热带动的创业热不会在这次被复刻,因为新人们在这套系统里,并不会拥有太多施展的机会。
正因为这一套新投资逻辑的运作,Mirador在A轮就狂揽4亿美元,成为今年行业内最大赢家——尽管这家公司还没有任何已公布的候选药物。
新的故事?
目前的迹象表明,大洋彼岸似乎又即将进入一个讲故事的时代。在“科学家”的故事失效之后,“企业家”的故事开始吸引大量听众。
从这个角度来看,Alumis能够“赚差价”甚至“溢价”,就不足为奇了。毕竟其CEO Martin Babler创立的上一家公司Principia Biopharma 以36.8亿美元被赛诺菲收购。一年后,Martin就创立了Alumis,继续在资本市场上披荆斩棘。
老兵们重返战场,而中国的biotech则充当了武器商人的角色:在卖掉核心资产后,想要卷土重来的最好、最快的方式就是去别的地方再买一个。
然而,过于相信团队的能力、过于求取IPO的果实,都会使行业呈现短视倾向。
当CEO和投资人越来越倾向于成熟的技术和平台、熟人的经验和网络、快速变现的渠道等,年轻的企业家和科学家所拥有的、伴随着试错的创新必将被舍弃——而这些资源,本可以在10年或20年后滚动成巨大的能量。
而对于中国的biotech来说,问题恰恰在于:甚至连“企业家”的故事,我们都没有太多。
亘喜的创始人曹卫也许是其中不多的一位。他曾经带着西比曼生物于2014年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又在去年年末以12亿美元将亘喜生物卖给阿斯利康,成为近期提振行业的最重要事件之一。
在美国,目前周期的问题也许在于企业家老兵对新人的高强度淘汰。而在中国,我们需要的则是:让这样的老兵,带着新人们向前走。
(来源:深蓝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