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仪,前一段时间被评为最美法官,还是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近日,她又发表了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独到见解——“
未成年犯罪不能重判,要以教育去感化,惩罚为辅”。
此话一出,大家都懵了,这是讲理不讲情的法官该说的话?
校园,不再是纯洁的圣地
校园,这片本应充满欢笑与梦想的土地,如今却成了暴力的滋生地。霸凌、欺凌,这些字眼如同诅咒,缠绕在每一个家长的心头。
人们愤怒地质问:“如果连最基本的惩罚都缺失,那些被欺凌的孩子,他们的心灵创伤谁来抚平?他们的未来,谁来负责?”愤怒的情绪在胸腔中翻涌,人们誓要揭开那层虚伪的“宽容”面纱,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陈海仪,这个名字如今成了舆论的风暴中心,
陈海仪在一次采访中
指出: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很多时候,犯罪的种子并非源自他们本性的恶,而是环境的扭曲与教育的缺失。
因此,对于未成年犯罪者,社会应当给予更多的宽容与引导,而非简单的重罚,以免在他们心灵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影响其一生的成长轨迹。
文化入侵:荒谬的替罪羊
更令人愤慨的是,陈海仪法官竟将未成年人犯罪归咎于外来文化的入侵。这一荒谬的论调,如同在伤口上撒盐,激怒了每一个有良知的人。
他们怒斥:“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何时变得如此脆弱?难道我们的孩子连一点辨别是非的能力都没有吗?将犯罪归咎于文化入侵,不过是逃避责任的懦夫行为!”
争议四起,网友愤怒不已
然而,这一观点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支持者们认为,陈海仪法官的提议体现了司法的人文关怀,是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尊重与保护。
他们强调,教育才是改变未来的根本,通过科学的矫正与教育,许多误入歧途的孩子都能重新找回人生的方向,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然而,反对的声音同样强烈。一些网友担忧,过度宽容可能会让某些未成年犯罪者误以为自己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从而更加肆无忌惮地犯罪。他们指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未成年犯罪者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否则法律的威严何在?
她的“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论调,如同在愤怒的火焰上浇了一桶油。人们愤怒至极,指责她为罪恶披上了伪善的外衣,是对正义的无情嘲讽!
他们怒吼着:“这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是对社会安全的极度蔑视!凭什么让犯罪的未成年人享受特权,而让那些无辜受害的孩子在痛苦中挣扎?”
教育与惩罚: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在这场风暴中,有人试图寻找平衡,提出教育与惩罚并重的观点。但这微弱的理性之声,很快就被愤怒的浪潮淹没。
人们怒吼:
“教育,当然重要,但它不是万能的!对于那些已经踏入深渊、手染鲜血的未成年人,仅仅依靠教育就能唤醒他们的良知吗?不!他们需要的是法律的严惩,是刻骨铭心的教训!”
对此,罗翔老师说,良心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有些人生来就是C生,只能约束,是无法改造的。
对此,你怎么看,陈法官是不是太有爱心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