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馆
中国科学家
编者按:
5月30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正式对公众敞开大门,这不仅是科学的殿堂,更是一座传承智慧与探索精神的灯塔。
在这里,每一件展品,每一段历史,都诉说着一位位科学家无私奉献的故事。他们以国家的兴衰为己任,以人类的未来为使命,无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
为庆祝博物馆正式开馆,特策划“博物馆探寻记”系列图文,每期为大家讲述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
大气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庆存,有一个“怪癖”。
他那些宝贝书籍,常常被他精心地“抠”得面目全非,仿佛是在进行一场独特的科学实验。
难道他是在写匿名信,或是像谍战片里那样,需要传递什么秘密信息?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在投稿时,担心非专业领域的编辑会认错那些复杂的公式。于是,他选择了一个最直接的方法——从书中剪下公式,小心翼翼地贴在给出版社的手稿上。
而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或许是源自老一辈科学家的言传身教。
曾庆存提到,有一次,他和我国气象学泰斗叶笃正先生一起去参加一场国际学术会议。
“叶先生要做一次报告,给他规定的时间是15分钟。他在房间里一遍遍试讲,可以做到10分钟讲完,留5分钟提问。”
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叶笃正告诉他,经过一夜反复思考,演讲时间可以控制在8分钟。“严济慈先生曾经要求我们讲课时要烂熟于心,从开讲到结束句句连贯,没有一句废话。叶先生做到了。”
前辈们的这种认真、严谨的态度,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曾庆存不断前行。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将这种精神融入科研工作中,还作为导师,把这种态度传递给他的学生们。
“勇敢、严谨、坚韧”,这是曾庆存常常挂在嘴边的六字箴言。他这样告诉学生:“不勇敢就不能创新;不严谨就会根据不足,为错误开了门户;不坚持就可能到达不了循此路本来可到达的正确的地方。”
现在,当你回看这本被曾庆存“抠”过的书,或许眼前会浮现起他手持剪刀,在书本上轻轻划过,再将剪下的公式一条条小心粘贴的画面。
下次当你翻开一本被“抠”过的书时,不妨想一想,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位科学家的严谨与执着。而你,是否也愿意为追求真理而付出同样的努力呢?
参考资料:
[1]冯丽妃.气象“老兵”曾庆存:为国为民为科学[N].中国科学报,2014.01.12
[2]甘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曾庆存:科研无“小事”,过则勿惮改[N].中国科学报,2022.05.18
[3]灯塔传承|曾庆存:让天有“可测”风云[OL].北京科协,2022.08.26
[4]曾庆存院士直言人生有遗憾,有件事要“寄希望于下一代”[OL].CCTV4《鲁健访谈》,2022.04.0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