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 文物陕西
作者:卜丁
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不断深入,陕西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全省已复核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点6947个,新发现文物点192个。
6947个文物点已复核
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陕西省高度重视,省、市、县三级全部组建成立党委宣传部和政府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普查领导组织机构,为保障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陕西省普查办印发《陕西省第四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和各类工作通知、简报等,各市县陆续制定本区域普查工作实施方案。4月完成省级普查培训及澄城县、汉阴县、榆阳区的试点工作。
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陕西省总队”(以下简称“省总队”)。普查队伍组建采用“市组队、县普查”的方式,共组建13支市级普查队及2支专项普查队,各县区共组建90个普查队伍,共有普查队员961人。这些精挑细选的普查队员,是确保普查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
4月,“四普”澄城县试点启动式现场
5月,咸阳市“四普”培训暨启动仪式现场
截至目前,13个县区已完成实地调查任务。省级专班组织专家对实地信息采集质量、文物认定程序等进行专业指导,加强普查成果质量控制。
6月,省文物局召开“四普”专班工作会议
6月,宝鸡市“四普”实地调查启动会现场
同时,省普查专班通过线上会议形式召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标准与规范培训会”,省普查专班综合协调组和数据管理组分别对普查工作标准与规范进行深入讲解,全省300余名普查队员参加线上培训,有效提升普查队员的专业能力。据悉,新编制的《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手册》已正式印发,将进一步提升普查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四普”工作标准与规范线上培训会(安康市现场)
随着普查工作不断深入,陕西普查队员不仅复核大量已知的文物点,还有不少新发现。截至目前,全省已复核“三普”文物点6947个、新发现文物点192个。这些数字背后,是省总队的精心组织和科学规划的结果。
“三结合”原则助推普查
省总队以考古与高校、专家与测绘、事务与科研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指导解决专业问题,推动普查工作向纵深发展。
省总队不仅负责指导和解决普查工作中的专业和技术问题,还开展基础资料整理、数据核准、普查报告编写及相关课题研究等工作。此外,依托省测绘部门,为各地市普查队配备专业测绘人员及设备,提升数据采集记录水平,推动陕西文物普查资料的精确化和图像化。
数据质量审核讨论中
安康市“四普”队员RTK测点现场
汉阴县应用RTK获取密林深处的文物点位置
在技术合作方面,陕西省文物局与自然资源部第二地形测量队展开紧密合作,细化普查队伍分工,确保全部普查小组均配备专业测绘人员,采用RTK实时动态定位系统、高精度手持采集终端和激光测距仪等设备,引入亚米级高定位遥感影像,提升现场测绘的速度和精确度。
延安市“四普”队员RTK调试现场
延安市“四普”队员在黄土高原应用RTK现场
延安市“四普”队员使用RTK测绘革命旧址
同时,为加强测绘数据质量控制,专门设置测绘数据质量控制团队,对所有文物点的测绘数据进行逐一核查验证。整合普查成果,建设陕西文物资源“一张图”平台,汇集历次普查成果及多源信息,实现对全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高效、精准、全面管理。
渭南市“四普”队员现场勾画草图
在基础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地形测绘成果应用,利用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地形测绘项目成果,减轻田野工作压力,提高田野工作效率。同时,加强对现有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遗址公园建设规划等资料的梳理汇总,为普查中填报使用提供便利。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提高田野普查的效率,也为普查成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供了坚实保障,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咸阳市“四普”队伍配置的普查装备
线索征集成效显著
在普查工作中,各市县“线索征集”公告的发布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
4月至6月以来,各市县通过官方网站和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渠道发布征集普查线索公告,有效拓宽信息收集的渠道。
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延安、榆林、汉中、安康、商洛、杨凌示范区和韩城等市县均通过线上平台向公众发布征集公告,强调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明确征集的具体类别和要求,并呼吁公众提供真实、准确的线索信息,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到文物保护的行动中来。
得益于此,安康市征集到约500条线索,铜川市和宝鸡市分别征集到43条和18条线索,西安市征集到3条线索,渭南市征集到2条线索,咸阳市、榆林市、商洛市也征集到重要线索。
渭南市普查队员正在工作中
各市县积极参与和有效组织,展现陕西省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坚定决心和积极行动。
感人故事不断涌现
在这场对历史遗迹的追寻中,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不断涌现。
咸阳市文物普查队第四组的队员们近日开展了对“兔鹿村爷台山反击战临时指挥部旧址”和“任英魁烈士墓”的寻找工作,这两处近现代重要史迹的探寻充满了挑战。首次探访中,队员们在徒步进山中遭遇滂沱大雨,泥泞的山路加上地形和植被的复杂性,虽历经艰险却未能找到目标。次日,队员们经过与当地村民的深入交流后获得了新的地址线索,便重新规划路线,最终成功定位了这两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遗址。
兔鹿村所在位置航拍图
咸阳市文物普查队在淳化县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史家塬遗址进行复查。史家塬遗址作为淳化大鼎的出土地,已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由于地形变化和植被覆盖,复查工作异常艰难。普查队员们经历了3次深入遗址的踏查,从最初的迷茫无果到最终在被称为“瓦渣院”的区域发现文化层堆积和遗迹遗物。他们的坚持和细致的工作,不仅为史家塬遗址的保护和研究提供新的资料,也再次证明了文物普查对于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不可替代作用。
咸阳市普查队员前往“史家塬遗址”
宝鸡市普查一队工作人员在程骋队长的带领下,近期刚经历了一段难忘的普查经历。他们的目标是复查千佛院摩崖造像和屯头石窟,同时探索新发现的老寺院石窟。在与当地文保员刘亚斌师傅的合作下,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穿越了险峻的山路,最终在竹林深处找到了这处文物点。尽管途中遭遇了体力透支、方向迷失,甚至受到野猪的威胁,但他们凭借坚定的意志和专业的技术,成功完成了现场资料的采集工作。
宝鸡市普查队员正在数据采集中
来自延安市的普查队员范建国,作为唯一参与过延安市“二普”“三普”和本次“四普”的人,他见证了中国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即便是年过花甲,他依然怀着对文物事业的深厚情感和无限热忱,带领着一支跨代普查小队深入宝塔区进行野外调查。他一边向队员传授经验,一边跟年轻人学习运用卫星定位和无人机航拍等现代技术,确保了82个文物点的调查工作精准而高效。
延安市普查队员正在数据采集中
与此同时,商洛市镇安县分别对云盖寺镇的一处古代墓葬、晏安澜故居以及枫香园战斗遗址3处新近发现的遗址进行了详细考察和记录;渭南市蒲城县的普查队员们在经过对比“三普”图片以及根据当地老乡提供的线索后,成功定位并找到了“重泉古城遗址”(著名的“商鞅方升”便来自这里),现场对保存较好的遗存和陶片遗迹进行了数据录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