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恰逢端午佳节,网上有关屈原的新论也甚嚣尘上,获得了网友们的广泛共鸣。这个新论说得是屈原受到楚王冤屈而自杀,而伍子胥受到楚王冤屈之后,却把楚王刨坟鞭尸而报仇。因此历代统治者推崇屈原,不推崇伍子胥,目的是让人民有了冤屈就自杀,千万别报仇。
我知道很多人认可这个新论点,但这个新论非常幼稚。当然了,现在网络环境中多幼稚的故事都不耽误其传播。假设历代统治者就因为这推崇屈原而不推崇伍子胥,那不仅非常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基本逻辑。因为伍子胥在被吴王冤屈收了齐国的钱之后,伍子胥奉旨也自杀了,没有找吴王报仇。从这个角度讲,似乎皇帝们更应该推崇伍子胥,而不是屈原。因为屈原是主动自杀,伍子胥是奉旨自杀,奉旨自杀那可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那么说古代帝王真的不推崇伍子胥吗?那肯定不是啊。比如在唐昭宗时,伍子胥被追封为惠侯。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镠曾追封伍子胥为吴安王。到了宋朝,宋真宗加封伍子胥为英烈王。再看屈原,从未获得过任何帝王的官方册封,最多是民间在端午节纪念一下。而在很多地区,端午节的活动还是纪念伍子胥,并非屈原。
那人们为什么纪念屈原?其实屈原是古代独立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屈原虽然出身贵族,但却没有像那些庸庸碌碌的纨绔子弟一样空虚度日。他才华横溢,思想高度决定了他的认知要超越寻常人,这也是他悲剧的源头。
连韦小宝都知道,有本事的不拍马屁。因此屈原就是个不拍马屁的人,然而这种人自然要被那些只会溜须拍马的小人嫉恨。以熊子兰和上官大夫为首的弄臣百般进谗言诋毁屈原,让屈原从朝堂的核心变成了边缘人。
但是,接下来,屈原看着这些放未来能在自媒体大放异彩的思想阉割人在朝上胡咧咧,预判了接下来的每一场悲剧。
比如张仪来了,成为了朝中这些小人的“金主”,联合他们一起劝说楚怀王与齐国断交,与秦国结盟。虽然当时整个东周都知道秦国是最不讲信用且贪婪无度的邪恶国家,虽然历史告诉楚国跟秦国结盟的都没好下场,但架不住楚国满朝的歌颂者都在精神上认了“秦爹”,非要促成齐楚断交倒向秦国的事情。张仪给的是真金白银,可比卖盐卖冈本之类的利润大多了。那还哪管什么道义,吹秦爹就完了。
屈原预判了这件事会两头不落好,这是常识。但楚怀王听信了这些歌颂者们的话,断交了齐国,又被秦国戏耍,后又被秦国打败,占领了楚国的汉中。
对于朝中的歌颂者们来说,土地被“秦爹”割占是不能提的,重要的是屈原反对与秦国合作,就是收了齐国的钱。因此,屈原被流放到了汉北。
不过,这件事的连锁反应还没结束。秦国忽悠楚国与齐国断交之后,人家秦国和齐国可没翻脸,所以楚国将会面对秦国和齐国两大强敌的压力。并且,秦还和齐国联手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大片土地。
楚怀王召回屈原,打算重新与齐国修好。此时秦国要求楚怀王参加会盟。这种会盟,如同哈马斯邀请以色列妇女参加音乐会一样,用手指头想想也知道会有去无回。因此屈原坚决反对楚怀王去会盟,不过楚国的“歌颂派掌门”熊子兰为了“秦爹”坑亲爹,力主楚怀王赴会。
果然如屈原所料,楚怀王有去无回,后屈辱地死在了秦国。
顷襄王继位后,还是听了熊子兰的建议,对于这件事的处理结果是再次流放屈原。在举世皆浊的环境里,清醒的罪过还小吗?
赶走了屈原之后,顷襄王继续走着倾向秦国的老路。即便在这条道路上,楚国总是吃大亏的一方。那还楚国君臣都从恐秦变成了孝秦,那在屈原看来,楚国的命运只能是被秦国不断削弱直至灭亡。
如屈原所料,顷襄王在位时期对秦国百依百顺,但秦国依然派司马错攻楚,割占上庸和汉北。白起两次攻楚,甚至攻占了郢都。
被流放的屈原看到百姓因此而流离失所,楚国用如此耻辱的方式一败再败。屈原感到了绝望,感到了无助,感到了这世上再无可留恋之事。
于是屈原纵身一跃,葬身汨罗江。
屈原能不能像熊子兰、上官大夫之流邀宠媚上呢?当然可以。论拍马屁,那些个“秦国孝子”怎么跟文学家屈原比?但高洁的人格让屈原不能那么做。正如他在《渔父》中写的那样“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对于屈原本人而言,罢官也好,流放也罢,都不是最绝望的。对他而言,最绝望的事,莫过于在楚国的垃圾时间里,屈原预判了楚国要面对的所有悲剧,然而楚国君臣们却非要勇闯悲剧,对秦卑躬屈膝,对真正的爱国者横眉冷对。那么,屈原决定,不陪他们玩了。
今人质疑屈原为何不报仇?其实这话说得也不比“何不食肉糜”高明。这就好比屈原问提出质疑的人为什么不上清华?是因为不喜欢吗?
屈原没有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而是生活在小人得势的时代。如果不指责小人,而指责这样一个不与小人合作的人,实在有失偏颇。
而在后屈原时代,从秦到清这漫长的历史中,往往都是小人当道,那么还有多少像屈原这样人格高洁之士?
那么,又有哪个皇帝会推崇人格独立的知识分子呢?
至于后来有人考证屈原不存在,或者屈原是同性恋,都拿不出完整的证据链,无非是博人眼球,让愿意相信的人相信罢了。不信大家可以随机问一个相信屈原是同性恋的人,他最多告诉你谁谁谁考证过,但他也不见得知道所谓考证的内容。
最后,我想以屈原写的《怀沙》中的最后几句来结束今天的话题。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参考资料
《史记·伍子胥列传》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史记·楚世家》
《渔父》
《九章》
与君共勉
君子能修其道
纲而纪之
理而统之
而不能为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