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49-2024:上海故事 | 75年 一座东方大城的历史性跃迁

0
分享至


钟青 摄 邵晓艳 手绘


上海解放战役中,上海大厦是外白渡桥上最危险的火力点

上海是一座独特的城市,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开放、创新、包容,是它特有的城市品格。

解放75年来,上海这座东方大城实现了历史性的跃迁,老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人口从1949年的500多万人增加到2487万人,已基本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GDP总量位列世界全球性城市前列。

今天的上海,踔厉奋发,正在谱写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壮丽历史画卷。

上海社会的焕新发展


苏智良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上海即将解放时,中央领导对上海黑社会不无担忧。毛泽东曾问到西柏坡汇报工作的潘汉年:解放军进上海,黑社会是否还会再来个“四一二”政变?潘汉年分析应该不会,因为地下党对黄金荣、杜月笙等已做了工作。如1947年,杜月笙因屡遭国民党打击而去香港躲避一时,即与潘汉年秘密会谈,保证中共接管上海时不予捣乱。地下党通过杨虎联络黄金荣,转交陈毅写的劝说黄金荣留在上海的便信。最后黄金荣接受建议,留在上海,后来他将帮会头目的名单交给地下党,主动立功赎罪。

但解放军解放上海后犯罪活动仍有不少。1949年6月到12月,每月抢劫案竟达100多起。此外,还有众多的伪造人民币案、纵火案、冒充解放军杀人案等。有个盗窃集团潜入警备上海的第80师师部所在的旅馆,抢走金银财物。甚至还有的在光天化日之下到国际饭店附近、福州路市公安局对面持枪抢劫。一个团伙纠集200余人,在苏州河、黄浦江上作案50余起,杀死32人。

面对严峻的局势,上海市市长陈毅、副市长潘汉年指令公安局、军队、工会、共青团等密切配合,严厉打击犯罪活动,第一次行动逮捕黑道分子与特务600人,此后连续数次大规模逮捕继续从事犯罪的流氓、特务。政府责令参加过反动团体的人员进行登记,到1951年8月,登记者达26800名。数以百计的流氓霸头被监督劳动,公安机关对封建会道门也实施了打击。

政府大力进行社会改造,努力清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政府号召难民回乡,并对街头无业游民进行强制收容。1950年,先后成立4个教养所和新人习艺场,并在江苏丰县、安徽郎溪县等地开辟收容改造游民的农场。公安局着手登记妓院,在泰兴路601号设立妇女生产教养所。1951年11月,市政府决定取缔卖淫,全市封闭了妓院627家,收容妓院主、老鸨、龟头920名。到1953年9月,又先后分5批收容妓女7660名,基本消灭了娼妓与娼妓制度。

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本着“严厉惩办与教养改造相结合”的方针,惩处毒犯,肃清烟毒。三年之中,查获烟毒案7733件,逮捕烟毒犯3548人,经群众揭发的烟毒犯21000人。对近10万的吸毒者,限制其一年内自动戒绝。市政府还多次发出通告,严禁赌博,陆续封闭了一些还在地下营业的赌场。1951年8月,市军管会下令收回跑马厅,改造为人民广场、人民公园和上海体育宫,原来的钟楼成了上海图书馆(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解放初期的上海,以陈毅、潘汉年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强有力的、高效廉洁的国家机器,采取既坚定又灵活、从治表到治本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仅仅用了三年时间,荡涤污泥浊水,迎来上海的新生。

75年来,上海的社会状况如教育、医疗、养老、收入、住房,以及工人、农民的地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海的教育事业突飞猛进,上海较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均衡化,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2009和2012年,上海15岁的初中生两次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全部三项评价中,均排名世界首位。

2016年2月,经合组织(OECD)开展的上海“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项目公布,上海初中教师在教师的专业合作发展、职业发展动力、教师评价反馈体系、校长专业程度等11个方面的表现,远超国际均值。上海的数学教材被英国政府翻译并在全国推广,这是中国教育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标志性事件。目前上海有64所本科+大专高校,高等教育资源优越,市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已增加到11.81年。

在医疗方面,建立从社区医院到三甲医院的完整医疗体系。形成各具特色的瑞金、中山、华山、仁济、六院等名医院。作为中国第一个老年城市,社区食堂如雨后春笋,严控抽烟,饮食清淡,注重养生,老有所乐,业余生活丰富。人均预期寿命已达84.11岁,位居全国第一,且直逼世界最长寿国日本的平均预期寿命84.6岁。

市民的收入和居住情况大大改善。上海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数百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5.4平方米提高到37平方米。从蕃瓜弄、肇嘉浜的改造,到曹杨新村的建设,从陆家嘴、徐家汇、新江湾的崛起,到五个新城的规划,上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城市环境方面,上海的绿化面积从人均一双鞋增加到15平方米,全市绿地总面积已达到1000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超过35%。作为一座滨水城市,黄浦江、苏州河两条主要河流,共同塑造了独特的城市风貌。“一江一河”建设对标伦敦南岸、巴黎左岸等全球知名滨水区域,坚持把最好的滨水空间全部用来做公园。黄浦江、苏州河岸线逐步贯通开放,体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成为面向世界讲述上海故事、中国故事的一个窗口。每天,有数百万市民在街头行走,江河步道、口袋公园,到处是繁花美景,很多国内外游客发出“美到失语”“梦幻绝美”的感叹。

终生学习观念在上海市民中深入人心。2010年已初步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框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上,上海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学习型城市奖。受教科文组织委托,上海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集群的协调城市,与德国汉堡共同牵头该集群的研究和日常工作。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每5年进行一次,上海连续4次名列中国第一。

上海社会有着强盛而有力的现代化脉搏。城市人口从1949年的500多万人增加到2487万人,已基本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GDP总量位列世界全球性城市前列。今天的上海,踔厉奋发,正在谱写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壮丽历史画卷。

珍惜这个难得的时代


王思政 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

上海是一座独特的城市,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开放、创新、包容,是它特有的城市品格。

在经济方面,上海解放75年来,一步步成为先行者、排头兵。如今正加紧建设“五个中心”,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上海解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在上海街头巷尾,咖啡馆星罗棋布,上海咖啡门店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今年年底咖啡馆总数可能破万。

我至今难忘第一次喝咖啡的经历。1985年我第一次去广东深圳出差,老同学请我去白天鹅宾馆,喝了平生第一杯咖啡。当时一杯咖啡25元,我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50多元,由于价格远超认知,我喝得浑身冒汗。后来我在计委工作时,引进了上海第一条麦氏速溶咖啡生产线等,那时也属于高档消费。现在,喝咖啡早就飞入寻常老百姓家了。

我进计委工作后参与经手的第一个大项目也事关市民的餐桌,当时中国还是计划经济,市民餐桌“蛋白质不足”,近海过度捕捞造成水产资源枯竭。这个项目恰逢联邦德国产业转换的时候,我们花了总投资约1000万美元,引进3条西德二手远洋渔轮(第一条船上有7条加工流水线),填补了我国远洋渔业的空白。3条船分别取名“开创号”“开拓号”“开欣号”。

当年这个项目争议很大,要远赴一万海里之外的阿拉斯加白令海峡去捕鳕鱼,万一遇到风浪沉掉,一切泡汤。那个年代外汇非常稀缺,勒紧裤带出口创汇是重中之重。在当时市计委领导的坚持下,最后经过充分论证和基层的大胆试大胆闯,项目做成了,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不但引领了中国远洋渔业的发展,还倒逼了人员出入境、船边贸易、外贸进出口、外汇收支等多项制度改革,甚至改善了中国与南太国家的外交和经济合作。

我这一生非常幸运,有幸成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初期,由于分管外汇外债,我参与了上海,也是中国第一次去日本、英国、美国发债,借用国际商业贷款,参与筹建外汇调剂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前身)。1986年,国务院以“国函[1986]94号”文件批复上海自借自还32亿美元,上海设立“久事专项”,成立久事公司(全国首家政府性投资公司),并将之做成长久的事业,我参与了项目的外汇平衡协调,当时的金融创新力度很大。

有位老外曾发自内心对我说,“你们上海人非常幸运,这是一个能干事、能干成事、能干成大事的城市”,我对此感同身受。我曾参与筹建了中国最早的外高桥保税区和第一批出口加工区。后来分管机动车牌照额度拍卖,探索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改革探索,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网上拍卖市场。尤其是有幸首批参与世博会申办、筹办以及后世博等工作,更是受益匪浅。通过参与迪士尼和特斯拉等项目协调,深刻认识到从引资到引智、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性。

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上海的整体发展,今天的上海仍然受益于世博会的溢出效应。2010年11月5日,世博会闭幕仅5天,迪士尼公司与上海申迪集团正式签署在上海建设迪士尼乐园的协议,为了这一天,双方开展了长达10余年的谈判。2010年,谈判已近尾声,但双方仍未签约。事后我们才知道,迪士尼方面对中国建设迪士尼的硬件建设能力没有质疑,但运营的软实力如何?迪士尼需要进一步观察。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创造了超7300万客流量等多项世界纪录,长达6个月的时间,整个园区运转有条不紊,实现了成功精彩难忘的目标,让老外彻底打消顾虑,坚定了投资的信心。

2016年6月,上海迪士尼乐园盛大开幕,客流量连创新高,超出美方预期。去年至今,每天的客流量保持在4.5万多人,有力地拉动了消费,促进了经济增长。

随着越来越多外资头部企业“引进来”,中国的大门越开越大。有人评价,特斯拉上海项目不但起到了“鲶鱼”效应,甚至达到了“鲨鱼”的效果。此前,不少人担心引进特斯拉会不会“引狼入室”,导致中国传统车企承受不住市场竞争。事实证明,中国新能源车企正是在“与狼共舞”中,倒逼新能源车实现颠覆性创新,在“主场”的同台竞技中走向了世界新能源车的前列。而特斯拉在上海,也成为世界新能源车的顶流,实现了“双向奔赴”。可见,发展最大的风险是不敢冒险,开放始终是上海城市不断进步的原动力。

当前,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上海经济发展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面临创新跟不上、开放度不够、改革不够深化等问题,转型过程中还有不够扎实的地方。

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现在我们自身确实还有不少短板,实力与一些发达国家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现阶段要进一步跨越发展,更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

如果说过去40多年,我们更多的是“开放倒逼改革”,通过开放促进改革;现在则要更注重通过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过去开放侧重政策开放,主要特点是优惠;现在讲的开放则要更注重普惠制度性的开放。过去的开放主要围绕货物贸易、制造业等,现在则应加大服务贸易、数字经济领域的开放,因为这些领域要扩大开放更亟须加大制度改革的力度。

上海历经磨难,危中寻机。从全球一体化到数字一体化,从工业经济到知识智能经济,蕴含无限新机。面对百年变局,要拨开迷雾,看清局势,保持定力,练好内功。要激情再现,大胆改革,制度创新,扩大开放,发展经济。

过去的成就,勤奋开拓功不可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未来中国要建成世界强国,还要强调智慧开拓,智慧开拓加上勤奋开拓,才能使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无论作为老上海人、新上海人,我们都应为这座城市添砖加瓦,珍惜这个难得的时代。

(新民晚报记者 宋宁华 整理)

海派文化经得起大风大浪


徐锦江 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一个年轻人在地铁里遇到一位七月里仍穿着发皱宽大西装的老人,整个人好似空荡荡框在衣服里,衣料有一种带着年代感的庄重。老人问年轻人“大连路”哪里下,正巧同一站下车,年轻人说一起下,老人连连道谢后说:他18岁那年支边去了宁夏,已经61年没回上海了,这次再不回来,恐怕就回不来了。下车后,老人不知出站该怎么走,在闸机口停留着,对哪里刷卡困惑了一会儿后,终于融入来来往往的人流。

这是一则视频讲述的真实场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的千古绝句,此刻回诵,仿佛近在眼前,令人百感交集。沧海茫茫,个人的命运在大时代中似乎微不足道,但视频映射的其实是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视频后的无数留言更是为这段无私奉献的大历史提供了注脚:

大伯去了合肥,葬在合肥,一生都带着一个印着上海厂名的搪瓷杯。

父母是援建甘肃兰州的工程技术员,为大西北水利建设奉献了一生。他们将滚滚黄河水引上皋兰山,如今绿树成荫、果树成林,成为当地旅游景点!父母怀着乡愁,永远长眠在他乡……

1958年,一批上海知识分子奔赴大西北建立中国核工业基地,成为那里的拓荒者,我父亲就是那一年离开上海的,后来被葬在大西北高高的山上,一直在眺望远方的故乡。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批上海的工厂、专家、技工内迁全国,150万上海人从繁华大都市反向奔赴贫瘠地区。主编《上海通史》的熊月之先生写道:1956年以后,上海定位服务全国。在不同时代,上海以不同方式支援全国100多万技术人才。而要知道,根据权威统计:1957年上海的市区人口才609万,1976年降至552万。青藏高原、云贵边陲、敦煌古城、伊犁河畔,处处留下远行者的足迹。多少人响应国家号召,抛妻别子,献了青春献子孙,怀着乡愁,永远留在了他乡。

上海曾举办过一个医学院校“西迁之路”主题展,仅医疗系统从上海迁至偏远地区的有:1949年,上海东南医学院整体内迁安徽怀远,建立安徽医科大学;1950年,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整体内迁武汉,成立中南同济医学院;1955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分迁重庆,建立重庆医学院及附属医院;1970年,上海市卫生学校整体内迁云南楚雄,成立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1972年,上海铁道医学院内迁宁夏,成立宁夏医科大学;上海闸北医院整体内迁淮北,与当地医院合并成立淮北市人民医院;上海市延安医院整体内迁昆明,成立昆明市延安医院。

一反“矮化”上海人,视频留言中充满了全国各地的点赞。视频作者称这些普通的上海人是新中国了不起的“逆行者”。

过往的上海史研究,多集中在本区域研究,对这一段海派文化随着上海人的流动,辐射到全国各地的大历史,却很少有详尽的历史记载和研究,但从这些留言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上海”,一个远在他乡的“奉献上海”。作为海派文化值得尊敬的重要面向,她昭示着一段不能忘却的海派文化传播史。从众多留言中还可以看到,海派文化的外溢,不仅为各地的医疗教育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还通过各种言传身教的细节,在当地人尤其是孩子们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播下了文明生活的种子。支边内迁者中有获得南丁格尔奖的,有去世时当地封路送别的。

学者们探讨1949年后海派文化的去向,有延续与断裂、延续与改造、延续与发展等不同观点。看着这些让人五味杂陈的留言,我们似乎找到了些什么。在这些故事里,从一只搪瓷杯,一件带着年代感的西装,一片复苏的荒山和被拯救的生命,我们不仅看到了敬业、自律、文明、识大体、爱生活等传统海派文化基因在上海人日常生活中的延续和潜伏,哪怕是在远离故土的地方;更看到了海派文化在另一个时代浇注下滋长出的牺牲精神、理想情操和博大胸怀,哪怕略带着苦涩。

改革开放后,潜伏着的海派文化基因经过红色洗礼、经过时代的大浪淘沙,迅速以一种新的姿态浮出水面,蜕变为一种面朝大海、昂扬向上,追求卓越、走向世界的文化精神,成为上海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强大动力。这一时期,除了历史造就的“他乡的上海”,其实还有一个“异国的上海”,正是这些远涉重洋的上海人,还有上海籍的港澳台同胞所带来的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在改革开放之初,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从工业城市到多功能城市,从洋山深水港到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从浦东开发开放到创办自贸区,从世博会到进博会,从小陆家嘴建筑群到北外滩世界会客厅,无不闪耀着海派文化的光芒。一位欧洲观察家认为上海的再度崛起有三个因素,一是强势政府(我认为“实干政府”更贴切些),二是国际资本,三是海派文化。

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认为:回忆、认同和文化的延续让我们生活在一种“凝聚性结构”中,海派文化正是这样一种让人产生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的“凝聚性结构”。如果用多维度的视角来看1949—2024年的海派文化,将历史拉进持续向前的“当下”,我们就会在历史变迁的长时段和大格局下,对在不断积淀中动态发展的海派文化有全新的理解和评判。

岁月沧桑,砥砺出它的韧性,生活磨难,却使它更有腔调。海派文化经得起大风大浪,甚至惊涛骇浪。她命中有海,不仅是上海之海,更是海洋之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新民晚报
新民晚报
新民晚报选择上海的理由
453616文章数 54048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