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2014年,广西一男童无依无靠,靠吃野菜为生,获爱心捐款500万

0
分享至

如何定义“善”?

为众报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众开辟道路者,不可使其困顿于荆棘——

不让为善者寒心,这是善良的底线。

2014年,广西一14岁孩童靠吃野菜为生,获500万善款,随之而来的却是铺天盖地的争议。



有关杨六斤的争议报道

前有披露内情的“知情人士”,称该孩童独居生活仅25天,果腹的野草是当地常吃的品种。

后有以前避之千里的远房亲戚在镜头前突然表演起血脉情深,上演轰轰烈烈的监护权争夺战。

前者是媒体掐头去尾博关注的热点,后者是俗语“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真实写照。

善良成了满足私利的工具,为善者寒心,受助者无力,这是“善”的另一种泯灭。

我们作为第三人,作为读者,作为网友。

更不该成为道德制高点上随意指点的看客,而是了解事情原委的来龙去脉后再作评论——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善。

人生伊始,便是一场悲剧

我们得重新正视“文明”和“财富”的关系:文明高度发展,但这并不代表贫富差距的缩小。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还有大把大把的苦难,以及最极端的贫穷,杨六斤的生活就是最好的例子。



杨六斤

隆林德峨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这里风景秀丽,群山环绕,而这同时也意味着经济落后,交通闭塞。

落后的农业经济、无法发展商业及金融的现实背景,这是隆林德峨镇无法跟随发展主流强富起来的根本原因。

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形容,就是这里的村民还只能依靠大山来吃饭。

2000年,杨家媳妇生产了。

夫妻二人大字不识几筐,面对孩子取名的难题,他们只能联想到他出生时的斤数,“杨六斤”。

贫穷枷锁了人类的身体,就如杨父杨母一样。

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思索教育、培养等这些与胃无关的问题,在他们眼里,新生儿出生只意味着多了一张要吃饭的嘴。

为了维持生活,杨父开始跟着老乡们出门做些建筑零工,杨母则在家做农活和照顾家庭。

2006年,杨六斤又多了一个可爱的弟弟。

杨父杨母早已习惯了听天由命。

既然怀上了,那就揣着,反正这也并不妨碍杨母插秧锄草。

可这一次生活并没有“船到桥头自然直”。

二弟出生没多久后,杨父在外出了事故,最后不治身亡。

得此噩耗,爷爷奶奶本就年迈的身体越发脆弱,刚刚生产完的杨母更是哭得昏天黑地。



杨六斤的母亲

而杨六斤的人生才刚开始没多久,就迎来了数不尽的苦难。

杨六斤符合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的一切条件。

从懂事开始,他就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劳动生涯。

跟在杨母的后面拔草,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上山打柴。



大山里的孩子

虽然吃的尽是些没营养的饭食,但这也没有耽误杨六斤健康成长。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健康”仅仅是指身体——

杨母因为杨父的去世,脾气变得越发暴躁起来。

虽然没有发展到对杨六斤拳打脚踢,但冷漠忽视却是常有的事。

所以杨六斤的懂事并不仅仅只是因为“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其中还暗藏着他期望杨母能开心、喜欢自己的愿景。

然而可惜的是,杨六斤的懂事并没有换回杨母的回头:杨母最后还是抱着年幼的弟弟,选择了离家出走。



杨六斤及其母亲

世界在杨六斤的眼里,就是村头到村尾熟悉的一草一木。

他所接触过的人,不过是自己的父母还有爷爷奶奶。

所以当杨母不告而别之后,他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离别到底意味着什么。

他只知道从那天起,自己的妈妈就不要他了。

杨六斤不敢大哭大闹,因为家里还有年迈的爷爷奶奶等着他来照顾。

那时的杨六斤不过六岁,早起干活,外出务农田,跌跌撞撞愣是支撑起了这个早已破碎的家。

至少家还在,这是杨六斤最大的庆幸。

上天显然是存心和杨六斤过不去了。



杨六斤

仅仅一年之隔,他的庆幸也终化作为一片虚影。

爷爷在下田干活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还没等到送至医院救治便离世了。

而接连经受打击的奶奶,也在一个月后因病去世。

这下杨六斤,彻头彻尾变成了一个孤儿。

有人冷眼旁观,有人力所能及

当已经改嫁的杨母在得知爷爷奶奶去世后,她再一次选择了冷眼旁观。

新的家庭并无余力再抚养一个孩子,也无法放任她回来照顾杨六斤。



杨六斤的母亲

别说寄人篱下,此时的杨六斤就连一个安身之所都无法保证。

而血浓于水的母亲都作出如此选择,就更别提其他远房亲戚了。

自打出生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起,杨六斤感受最多的就是这个世界的严酷。

只有童年里片刻的欢愉,能给杨六斤带来了一点点温暖。

可如今,连这点为数不多的温暖和亲情也没有了。

好在堂哥杨取林并没有任由老天对杨六斤的肆意剥夺。



杨六斤的堂哥杨取林

他将杨六斤接到自己身边,将其安置在没人住的老宅中,并每年开出五百元的生活费。

尽管只有五百元,尽管这笔费用还是杨六斤一年的生活费。

但这已经是杨取林力所能及范围内,最大力度的帮助了——

上有年迈父母,下有一双年幼的孩子。

为了赚钱养家,他甚至只能将孩子交由父母照顾,自己与妻子在外打工。

或许是杨取林提前给街坊邻居们打好了招呼,杨六斤自打来到这里,就感受到了多一倍的关心。



杨六斤

至少有人真正将杨六斤当作孩童来看待了。

邻居们会将闲置的衣服送给他,平日里谁家多做了一些饭菜也会多备一份碗筷。

杨六斤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温暖,就像当年对爷爷奶奶那样,就像杨母还未离家时的那份懂事一样。

他主动提出帮忙,或是下田干活,又或是上山放牛。

杨六斤从来不觉得辛苦,在他眼里,这是他回报善意的唯一方法。

但理所当然地吃百家饭,就算邻居们愿意,杨六斤自己也不乐意。

他自始自终都明白,没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帮邻居干活,等活干完了,才开始给自己做饭。

有时候没有饭吃,就饿着肚子,照常给邻居帮忙。

这就是杨六斤每日生活的真实写照。

有时候饿得狠了,杨六斤不管不顾地开始找野草来果腹。

最开始的时候,他不知道哪些草能吃、哪些草不能吃,只能一类一类的去试。

到了最后,他还真给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方法论来:太苦太涩就淘汰,味道还算可以的那就将就。

这下杨六斤终于不怕挨饿了,毕竟这大山里什么都缺,唯独不缺野草。



杨六斤

杨六斤与校园能沾上边,也多亏那漫山野草的“助力”。

一次,杨六斤误食了一种外观长得很像荠菜的草,没过多久他便开始上吐下泻,头晕目眩。

若邻居王阿娘没有及时发现,杨六斤或许连性命都保不住了。

最后自然是风平浪静,不过众人却开始重视起杨六斤的安全问题:

这一次福大命大,但谁都无法保证这是最后一次。

最后在村主任的协调下,堂哥杨取林决定将杨六斤送到学校读书。

他不求杨六斤能有多大的出息,只希望杨六斤能在学校吃上一顿饱饭。

2012年,12岁的杨六斤终于开始上学了。

当学校的老师在见到到杨六斤的时候,不禁红了眼眶。

明明是个12岁的孩子,个头却还没有7岁的高。



杨六斤

众人心头一窒,心道老天不公,竟如此残忍地对待一个孩子。

为了减轻杨六斤的压力,学校决定免除他的一切学杂费,并每天提供一顿免费的餐食。

而村主任在得知杨六斤有书可读了之后,也为他申请了每年670元的贫困补助。

虽然也是杯水车薪,但再加上杨取林的那五百元的生活费,杨六斤过的生活至少不用再那么地拮据了。

一档公益节目,被改变的人生

读书似乎是改变大山孩子命运的唯一出路,但杨六斤显然更加幸运。

2014年,广西电视台决定拍摄一档公益节目。

当学校的领导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他们将杨六斤的简历报了上去。

尽管被选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他们仍然想抓住这个机会,改变杨六斤的人生轨迹。



杨六斤及其同学

这一次,上天总算慷慨了一回,杨六斤被选中了。

记者们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了杨六斤的面前。

在这里,他们看到了一个瘦弱又腼腆的男孩,看到了在命运推波助澜下顽强抵抗的生命。



杨六斤

面对镜头,杨六斤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他似乎没什么表达的欲望。

只是干巴巴地介绍了一下自己的生活,随后便带着记者走过他来时的路。

早起做农活、笑指自己采摘的野草、走访街坊邻居……

记者们不敢想象,杨六斤竟然从七岁那年,就过上了这样的日子。



杨六斤

在随后的采访过程中,记者还了解到,杨六斤已经整整六年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了。

记忆中母亲的身影渐渐淡去,他甚至连她的长相都有些记不清了。

“想不想念自己的妈妈?”记者轻声问道。

哲学家们常常在思考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杨六斤的生命似乎并不是用来寻找个人价值的。

在他的前半生里,堂哥杨取林的帮助和对母亲的思念,支撑着他坚强地度过这漫长的岁月。

所以在记者询问到自己的母亲时,尽管杨六斤已经尽力在压抑,但泪水还是奔涌而出。

这抹泪水,是思念的泪水,而并非是怨恨的泪水。



杨六斤

最后在征得杨六斤的同意后,记者联系上了早已改嫁的杨母,并约定好了上门拜访的事宜。

公路蜿蜒曲折,横断了杨母对杨六斤的思念。

只是她没有想到,这个被自己故意遗忘的孩子,竟将她视作生活下去的动力。

14岁的杨六斤终于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母亲,她好像变了,又好像没变。

一番简单的谈话,让积压多年的思念总算有了个出口,也让杨六斤体会到了久违的温暖。

杨六斤比任何人都想留在母亲的身边。

但看着支支吾吾的杨母,他心里早已做好了决断。

“我不是小孩了,能照顾好自己的。我会想你们的,你们也照顾好自己。”

这是一封离别信,写下了杨六斤含泪告别的原因。



杨六斤

一旁的记者们都纷纷转过头去,不忍再继续看下去。

这个孩子实在是太懂事了,懂事到令人心酸。

为了更好地帮助杨六斤,记者连同节目组特意将杨六斤的故事剪辑成20分钟的影片。

这同样也是他们力所能及范围之内,最大力度的帮助。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是网友们在看到节目后,给杨六斤做出的评价。



杨六斤

2014年5月,在那段20分钟的剪辑播出后,杨六斤的故事立马在网上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世间聪明有才者何其之多,然而一个人倘若过于聪明,便总少了几分血气。

他们聪明得让人郁闷,理智得让人心灰。

但这世间,还有另外一部分人。

他们流泪、赞赏、捐款……

做着力所能及的事,给这千疮百孔的世界,缝缝补补。

节目播出的当天,相关工作人员就收到了4.22万元的善款。

他们为杨六斤办了一张银行卡,并将这些钱全数存了起来。

据统计,这张卡最终收到了共计500万元的资金,相关部门得知此事后,立马中断了捐款路径。

并非是有人眼红,而是他们担心别有用心之人,会借此满足自己的私欲。



有关杨六斤的新闻报道

除了资金外,广西师范大学的教授还特意将杨六斤接到了深圳。

教授陪着他参加夏令营、少年宫,想要尽可能多地弥补杨六斤失去的童年。

随后,教授更是联系了当地慈善机构,希望能得到杨六斤的抚养权。

堂哥杨取林并没有同意教授的请求,在他眼里,杨六斤永远是杨六斤。



杨六斤

之前没爹没娘的杨六斤,他要管,如今即便杨六斤跻身成为“小富翁”,他还是要管。

然而,就是杨取林的不同意,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网友斥责他是见钱眼开,更有人痛骂他太自私,为了钱要毁掉杨六斤的一生。

堂哥并没有出面回应,只是照常做着自己份内的事情。



有关杨六斤的新闻报道

很快,杨六斤有500万元的消息,就传遍了杨家的亲戚群。

无数对之前横眉冷眼的远房亲戚,纷纷找上了门。

他们先是解释了一番自己没有伸出援手的苦衷,又对着杨六斤表演起了血脉情深,最后才缓缓托出说辞:

把杨六斤接到身边,包括那张500万元的银行卡。

杨六斤哪会看不懂这些人温情面具下的真实面孔,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跟着堂哥。

两人将善款中的一百多万,拿给村里修水泥路。

这辈子他们是走不出去了,但希望子子孙孙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加轻松些。

杨六斤也出了份主意,他拿出了十多万,资助那些因贫困而无法上学的孩子。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打伞,这是杨六斤的初衷。

兄弟二人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前,还是在2014年6月30日的《新闻面对面》上。

在节目里,杨六斤再一次真挚地向善心人士致敬,同时也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不希望被过度关注,只想成为一个普通人。

或许是为了躲避那些唯利是图的亲戚,又或许是为了摆脱一些拿自己做文章的不良媒体,杨六斤选择重新走回大山。



有关杨六斤的新闻报道

后来,关于杨六斤的故事,也还是陆陆续续传出过一些。

比如后来的杨六斤长高了,也没那么瘦弱了。

比如杨六斤的成绩非常好,每次假期都会回来看望堂哥还有学校的老师。

眼看他跌跌撞撞,眼看他与命运顽强抵抗,眼看他走上康庄大道……

你看,日子总是越过越好的,不是吗?

屏幕前的您,是如何看待杨母的“无奈”呢?表哥杨取林的争取,又是否像外界所说是“别有用心”呢?

请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想法,您的支持是我们创作的不竭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美国前商务部长:拜登政府对中国的政策就像“精神分裂症”,一面派耶伦、布林肯来谈判,另一面又不断言语攻击中国

美国前商务部长:拜登政府对中国的政策就像“精神分裂症”,一面派耶伦、布林肯来谈判,另一面又不断言语攻击中国

国际在线
2024-06-16 17:33:11
没人敢模仿的10位网红,看他们挣钱,我是一点也不眼红

没人敢模仿的10位网红,看他们挣钱,我是一点也不眼红

音乐时光的娱乐
2024-06-14 19:14:02
时隔21年再次来中国,桑尼亲承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还会一点中文

时隔21年再次来中国,桑尼亲承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还会一点中文

尘语者
2024-06-17 22:55:21
高考分数633!她是娱乐圈唯一考进清华的童星,颜值和美貌并存

高考分数633!她是娱乐圈唯一考进清华的童星,颜值和美貌并存

大果小果妈妈
2024-06-16 19:08:59
一单亲妈妈穿“露奶装”送娃上学,男家长:光着整个脊背成何体统

一单亲妈妈穿“露奶装”送娃上学,男家长:光着整个脊背成何体统

知秋侃史
2024-06-12 04:14:35
重庆最憋屈的大学——渝州大学已经拆了,据说地皮卖给了重庆一中

重庆最憋屈的大学——渝州大学已经拆了,据说地皮卖给了重庆一中

今日搞笑分享
2024-06-17 19:04:50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喝粥与死亡率的关系,长期喝粥的人更长寿吗?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喝粥与死亡率的关系,长期喝粥的人更长寿吗?

39健康网
2024-06-13 22:00:03
若中美全面开打,中国在制裁封锁下,究竟能撑多久?

若中美全面开打,中国在制裁封锁下,究竟能撑多久?

兵国大事
2024-06-04 10:14:25
印度又破新记录!首都热的无法居住!恒河水也被印度人洗到浓稠

印度又破新记录!首都热的无法居住!恒河水也被印度人洗到浓稠

音乐时光的娱乐
2024-06-17 05:20:06
甘肃一母亲将4个孩子砍死后服毒自杀,3封遗书令人泪目

甘肃一母亲将4个孩子砍死后服毒自杀,3封遗书令人泪目

莉雅细细谈
2024-02-28 19:58:08
网友食堂偶遇韦神韦东奕,衣服袖口开线显邋遢,饭食简单让人佩服

网友食堂偶遇韦神韦东奕,衣服袖口开线显邋遢,饭食简单让人佩服

柠檬有娱乐
2024-06-17 16:41:59
逆转取胜土耳其的最大意义在于,要有耐心,对蔡斌不可轻下断言

逆转取胜土耳其的最大意义在于,要有耐心,对蔡斌不可轻下断言

邢台风雅颂
2024-06-16 21:26:53
大消息!普京签令

大消息!普京签令

中国基金报
2024-06-17 23:02:50
看到女罪犯的身材,网友竟直呼“老婆”!这是有多恶俗?

看到女罪犯的身材,网友竟直呼“老婆”!这是有多恶俗?

听风听你
2024-06-17 22:03:31
坐滩舰终于迎来大结局,菲驻军恐提前撤离,中方发话:允许离开!

坐滩舰终于迎来大结局,菲驻军恐提前撤离,中方发话:允许离开!

绝对军评
2024-06-13 07:53:45
母亲帮女儿开Ins号,几个月涨粉十万,9万都是恋童男...

母亲帮女儿开Ins号,几个月涨粉十万,9万都是恋童男...

英国那些事儿
2024-06-17 23:16:58
普京签署命令解除四名国防部副部长职务

普京签署命令解除四名国防部副部长职务

国际在线
2024-06-17 23:02:42
江苏男子罗布泊探险后精神失常,临终坦白真相:回来的不是人

江苏男子罗布泊探险后精神失常,临终坦白真相:回来的不是人

青丝人生
2024-06-11 18:49:55
今天,王思聪“私生女”事件再爆大料!该来的果然来了!

今天,王思聪“私生女”事件再爆大料!该来的果然来了!

财经要参
2024-06-17 08:26:53
发现一个迹象,俄乌战争很可能打不了多久了

发现一个迹象,俄乌战争很可能打不了多久了

文雅笔墨
2024-06-17 18:17:39
2024-06-17 23:54:44
琪琪故事记
琪琪故事记
每天为大家分享有趣的故事!
37266文章数 2611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瑞典智库称中国核弹头数量增加总数达500枚 中方回应

头条要闻

瑞典智库称中国核弹头数量增加总数达500枚 中方回应

体育要闻

飞翔的斗牛士 如今也迎来最后一舞

娱乐要闻

上影节红毯:倪妮好松弛,娜扎吸睛

财经要闻

人均养老金上调3% 怎么年轻人吵翻了?

科技要闻

为什么你的iPhone,肯定用不上"苹果AI"?

汽车要闻

传奇新篇章 全新一代大众迈腾来了

态度原创

数码
亲子
本地
公开课
军事航空

数码要闻

小米米家智能多功能养生壶 P1 发布:陶瓷不粘涂层,众筹 179 元

亲子要闻

弟弟用力掐姐姐的脸,姐姐一声不吭看了一眼妈妈,站起来一顿操作

本地新闻

能动司法尽“执”履责 ——“交叉执行”高效能

公开课

近视只是视力差?小心并发症

军事要闻

内塔尼亚胡宣布战时内阁已解散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